身着飞鱼服,手握绣春刀,那传说中的锦衣卫到底是啥样呢?东厂的提督太监是不是都有非凡本领?明朝创建的东厂、锦衣卫这类厂卫组织,到底是有功劳还是有过错,是正确还是错误呢?在东厂、锦衣卫之外的西厂和内行厂,又有啥样的人能进入呢?
在明朝还没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创立了一个叫“检校”的秘密特务组织,是为了对各地驻守的将领进行监视,以此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之后,朱元璋还创建了拱卫司和仪鸾司,这两个机构主要是给皇家当仪仗队的,而这也成了后来锦衣卫的一项重要工作。
胡惟庸案发生后,朱元璋想要打造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亲信军队,就把仪鸾司改成了锦衣卫。这时候的锦衣卫,不光要负责仪仗护卫的工作,还得监察官员、搜集情报以及管理诏狱。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从民间挑出一些大力士,让他们专门守护皇帝的安全。
1393 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指称蓝玉谋逆,就此开启了蓝玉案的大幕。此案件牵涉众多,杀戮惨烈,惨状如人头攒动、鲜血横流。不但淮西的功臣权贵被全部铲除,蓝玉麾下的各级军官也都未能逃脱,数万人被卷入了这场政治狂风暴雨当中。蓝玉案结束后,朱元璋下令销毁锦衣卫的刑具,曾经令众多官吏惶恐不安的锦衣卫,暂且又成为了纯粹的仪仗队伍。不过,这种转变只是暂时的。
1402 年,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并登基后,再次启用了锦衣卫,让纪纲做了新的锦衣卫指挥使。在朱棣看来,锦衣卫成了铲除反对自己的人的有力手段。纪纲很清楚朱棣的想法,起劲地帮他清理建文时期的旧臣。然而,纪纲在办事的时候,不但自己捞好处、贪污受贿,还诬陷好人,胡乱使用权力。等朱棣的皇位坐稳了,像纪纲这样的凶狠官吏就没什么用处了。1416 年,纪纲被施以凌迟的刑罚,他罪恶的一生就此终结。
朱棣觉得锦衣卫权力太大,得进行制衡,就创建了一个让太监管理的特务组织——东缉事厂,又叫东厂。东厂和锦衣卫统称为厂卫,都负责刑狱侦查缉拿的事儿。从表面看,它们互相较劲,可实际上私下关系不一般。虽说东厂是提督太监负责管理,但执行任务的官校却是从锦衣卫调派的,这两者互为补充,势力也不停地有增有减。
皇帝有了东厂和锦衣卫后,还是不满意。接着,第三种特务组织——西厂就诞生了。西厂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设立的,由太监汪直负责管理。西厂的权力比东厂大得多,统领的校尉人数是东厂的好几倍,侦查的范围也比东厂和锦衣卫广泛得多。不过,后来汪直不受宠了,西厂就被明宪宗给废除了。
在明武宗朱厚照当政时,不光重新开设了西厂,而且还创建了内行厂。西厂由“八虎”太监中的谷大用掌控,而那内行厂则是由被称作“戾皇帝”的“八虎”之首刘瑾负责。这内行厂的手段特别残忍,比锦衣卫以及东厂、西厂都要狠得多。但凡被弄进内行厂的人,不管罪名是大是小,都得戴上一百五十斤的枷号,有些官吏就算只是犯了点小过错,也会被处以凌迟的刑罚。
然而刘瑾的风光没能长久下去。太监张勇向明武宗朱厚照举报刘瑾谋逆,前去刘瑾家搜查的锦衣卫找出了兵器和盔甲。朱厚照极为恼怒,下令把刘瑾处以凌迟之刑。刘瑾垮台后,西厂和内行厂都被撤除,就只留下了锦衣卫和东厂。东厂的主要职责是由提督太监领着锦衣卫官校去处理谋逆的重大案件。
随着东厂的权势愈发强盛,就连一些平常的民间纠纷都归东厂处置了,这让文官集团极为不满。东厂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是皇帝赐予的特权,锦衣卫抓人得要刑部发放驾帖,可东厂却能够全然绕过法司,制造冤狱,而唯一能够对东厂进行约束的就只有皇帝。
在明世宗嘉靖时期,锦衣卫的权势又超过了东厂。明世宗朱厚熜的儿时伙伴陆炳主管着锦衣卫,他俩打小就是吃同一个奶妈的兄弟,关系特别好。陆炳曾经在一场大火中拼死把朱厚熜给救了出来,所以朱厚熜对他特别信任,就算是东厂的提督太监见到陆炳,那也得下跪问候。
朱厚熜接连把陆炳加封为太保兼少保,这样一来,陆炳成了明朝首位同时兼有公孤之职的官员。1560 年,陆炳在任上去世,终年 51 岁,朱厚熜追封他为忠诚伯,赐予武惠的谥号。然而,明世宗去世后,文官集团对陆炳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言官们纷纷上书,斥责陆炳贪污受贿、害死首辅夏言,甚至有人提议要把陆炳的棺材打开,将尸体示众。
然而,明廷到底没去追究陆炳的责任,后来当政的张居正对陆炳的功与过做出了客观的评价。陆炳之后,锦衣卫再次渐渐处于东厂之下。大太监冯保跟张居正联手,那阵子可谓是风光无限。可是张居正一去世,冯保的好时光也就结束了,他被发配到南京孝陵去种菜,最后在南京离世。
其后,锦衣卫慢慢变成了东厂的附属。待到魏忠贤把控大权之际,厂卫在朝廷内外肆意妄为,残害忠良之士,把整个朝廷弄得混乱不堪。明朝覆灭后,东厂与锦衣卫也就在历史的洪流里消逝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