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遗孀王玉龄晚年定居大陆,粟裕侄子托人请吃饭,她如何回应

红色先驱 2024-11-13 09:44:27

1997年,黄埔四期毕业生、原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自年纪轻轻守寡离开家乡,辗转台湾,在美国度过几十个春秋后,偕母返回大陆定居。

这一年,王玉龄69岁,她的老母亲也已经94岁高龄。另外这时,于她而言,距亡夫去世也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世纪。

1928年,王玉龄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书香世家,是家中独女,从小到大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

1945年,抗战胜利举国欢腾,17岁的王玉龄离开逃难时就读的贵阳中学,高高兴兴地回到长沙。

也就是在这时,经张灵甫同学的太太介绍,王玉龄认识了张灵甫,少女春心萌动,对这位身高一米八,长相英俊的国民党军官一见钟情,违背母亲的意思,在伯父伯母的支持下很快便嫁给了张灵甫。

时任湖南省主席程潜为他们二人充当介绍人,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了婚礼。

婚后,王玉龄随张灵甫寓居南京。王玉龄后来回忆起来,两人年龄虽然相差较大,足足有25岁,但她认为张灵甫是抗日英雄,很佩服他,也很爱他。

彼时,张灵甫任七十四军(也就是后来的整编七十四师)军长兼首都南京警备司令,携娇妻同游金陵名胜。

夫妻俩还合写了一首诗,张写前两句:欲遣闲愁且登楼,槛外山青水自流。王玉龄写后两句:莫愁不知何处去,空留斯楼忆千秋。

如此,夫妻恩爱,婚后一年,王玉龄便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张道宇,长得和父亲很像。

结婚两年后,1947年,张灵甫奉命率部开赴苏北,与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打仗。

临行前,他交给王玉龄一支小手枪,悲壮地说:“此去前线,生死难料。我若失败战死,你就用这把枪自杀,我们效忠党国,理应杀身成仁!”

结果后来一语成谶,张灵甫在孟良崮丧命。不过王玉龄并没有按丈夫说的拿那把小手枪自杀。后来王玉龄忆及此直言:“因为儿子年幼,我当然不会听他的。”

对于张灵甫的死,王玉龄这样说:

“昔日传言张灵甫拒不投降,被一位解放军战士击毙,这是误传。他是个愚忠式人物,性情刚烈,为了效忠蒋介石、效忠党国,他在弹尽粮绝、被四面包围之时,完全绝望了,就义无反顾地举枪自杀!他为什么要这样自取灭亡?一句话,就是人各有志,各为其主嘛!他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最后成了国民党政权的殉葬者。”

张灵甫战死时,王玉龄只有19岁,后来为了照顾母亲和儿子,她终生未再嫁,守寡数十年。

期间,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方面几次打电话,动员她前往台湾。王玉龄回忆起来,当时孤儿寡母加上白发母亲,一家人又能到哪里去呢?

于是王玉龄最终带上母亲、儿子登上了国民党总统府包的一艘巨轮,随军撤退到台湾,定居台北。

不过在台北的日子很苦,每个月能领取到的抚恤很少,于是王玉龄自学英语,又去了美国谋发展,并成功考入了美国纽约大学学习会计,待到工作稳定后又将母亲接去了台湾。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王玉龄曾重返故土回国探亲。1997年,眼看母亲年事已高,为了满足母亲落叶归根的心愿,王玉龄于是带着母亲回到了长沙,直到2003年母亲去世。

2005年,由于儿子张道宇在上海经商,王玉龄于是迁往上海定居,在接受采访时,她谈及当年指挥孟良崮战役的粟裕的侄儿粟刚兵有一次想请她吃饭,怕在她这里碰钉子,特意托人来跟她讲。

王玉龄这样回复:

“没关系啊,谁让他的叔叔和我的先生一样,都是职业军人呢?军人各为其主嘛,所以对我来说,从来没有说恨什么人。我一直觉得,不管是谁,只要能够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好领导。”

1 阅读:149

红色先驱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