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朱元璋的家世!早年的朱元璋,为啥会去庙里做和尚?

奋强纪实 2025-02-15 15:35:15

明朝这段历史的开篇,主角是朱元璋。那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啊,最初的起点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碗呢。可以说,明朝的故事序幕正是由朱元璋拉开的,而朱元璋自己的故事线,恰恰就是从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碗这里起笔的。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朱元璋堪称最为传奇的平民皇帝。他出身于社会底层,然而凭借自身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建立起明朝。步入网络时代后,不少人以一种诙谐的方式戏称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打下大明朝”呢。

虽说这一说法带有调侃的意味在其中,可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是真实无误的。

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其出身的确处于社会底层。在他年幼之时,家乡遭遇了极为严重的旱灾与瘟疫。就是这场可怕的天灾,使得老朱家瞬间陷入绝境,家破人亡,朱元璋的长辈们差不多在这一场灾难中全都离世,一个不剩。

在那之后,朱元璋为了保住性命,别无他法,只得选择出家去当和尚。可进了庙之后,当地的灾情愈发严峻起来。如此一来,庙里的粮食也变得短缺不足了。没办法,朱元璋最后只能以和尚的身份外出化缘,以此来维持生计。那时的他,虽说名义上是在化缘,可实际上跟要饭的乞丐也没什么两样。

后来,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际,朱元璋投身到了起义军当中。此后,他凭借自身的能力与谋略,一步步积攒起属于自己的势力,并且不断拓展地盘范围。历经诸多艰难险阻与发展,最终成功建立起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有着一段传奇经历,老朱家对此向来不避讳。而且后世关于这段经历的演义小说数量颇多,正因如此,大家对这一故事都颇为熟悉呢。

不少人心中存有这样的好奇:朱元璋年幼之时究竟处于何种状况呢?为何在天灾降临后,老朱家的境遇会那般凄惨?再者,在朱元璋的童年时期,历史这条主线之上所演绎的又是怎样一番剧情呢?

其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是能够从朱元璋的家世着手来讲起的。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然而在其成为一方霸主后,仍尽力对自身家世展开考证,还撰写了《朱氏世德碑记》。据朱元璋所言,他们老朱家的祖先,原先居住在南京东南方向的句容县。

接着说,朱元璋的五世祖乃是朱仲八,其四世祖是朱百六,太祖父为朱四九,祖父名叫朱初一,而他的父亲则是朱五四。

老朱家的这个名字,不管怎么端详,都给人一种挺草率的感觉呢。不过呢,说实在的,这名字可不是他们家随意就给定下来的哦,而是由当时的风俗习惯所决定的。

老朱家的这几代人大多生活在元朝时期。在那个时候,元朝有个情况,普通的底层百姓是没那个条件拥有特别高大上的名字的。依照当时的习俗呢,人们一般会把自己出生时父母年龄相加得出的数字当作自己的名字,或者直接拿自己的出生日期来做名字也行。

待日后这人飞黄腾达了,便能够再次更名,那时便可起个颇具文化内涵的名字。就像朱元璋,年少之际其实名为朱重八。直至后来投身起义军,成为一方之主后,才更名为朱元璋。并且后来,由于朱元璋发达了,就连他父亲也改了名,由朱五四改成了朱世珍。

似乎唯有在元朝,才会发生儿子给爹改名字这样的事儿。

你瞧,像这样看似十分草率的名字,实则也能表明一个情况呢,那便是朱元璋他们家,真的是接连好几代人都穷得叮当响!老朱家这连续的几代人,向来都是靠着种地来维持生计的。并且,依照朱元璋自己所言,他们家最初的时候,原本是拥有属于自家的土地的。

然而,待到他爷爷朱初一所处的那个时代,当地官府所摊派的劳役以及田税,数额高得离谱!即便老朱家的人拼了命劳作一整年,到头来很可能连税款都凑不齐,甚至还会被强行拉去从事苦役之事。

于是在后来,朱元璋的爷爷便带着全家人从当地匆忙逃离,一路奔至江苏盱眙地区。等到了他父亲这一辈,类似的情况竟又重演了一回。没办法,他爹随后也只得再次携家人出逃,最终在安徽凤阳一带落了脚,从此在此地扎下根来。

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件事实际上是颇为重要的。

不少人在读朱元璋的故事之际,或许都会心生这样的疑惑:为何后来朱元璋的爹娘离世时,老朱家的同族人既未帮忙收尸,也未曾对他家予以接济呢?实际上,原因就在于此!要知道,在元朝时期,由于税赋以及劳役过重,使得他们家每过一代人,便得经历一次逃亡。

就这样,祖辈千辛万苦积攒下的那份家底,还有好不容易购置的土地,都没能传承下来。于是乎,等到朱元璋这一辈的时候,他家就只能无奈地沦为佃农了。毕竟家里没了土地,也就只能靠着去给那些地主家干活来维持生计了。

并且,由于老朱家老是搬家,他家那些亲戚,早就断了联系啦。这不,到后来朱元璋父母离世之时,他们家本想找个亲戚来帮衬一下的,可四处找寻,却根本找不到一个能帮忙的亲戚,实在是孤立无援呢。

在此处,我们有必要先提及另外一个问题。

老朱家的日子过得这般凄惨,难道是因为老朱家不够努力所导致的吗?

很明显,答案是“不”。

从现代视角来看,无疑能说这是由那万恶的旧社会所造成的。彼时的体制下,土地兼并现象致使财富分配失衡。底层的百姓即便辛勤劳作,可到头来,绝大部分的劳动所得都被地主阶层无情剥夺了。因而,即便老朱家拼尽全力去劳动,最终还是落得个吃不饱饭的结果。

事实的确如此。

不过要是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这一大道理实际上是需要作出些许改变的。

确切来讲,老朱家当年会落得那般凄惨的境地,究其根源,实则是受到历史主线走向的影响。要知道,那时的元朝政府在统治方面所施行的策略存在严重偏差!

公元1328年,朱元璋诞生于世。而往前追溯34年的话,会发现那时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才刚刚离世。也就是说,在朱元璋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忽必烈已然走完了他的一生,二者的时代间隔就这样呈现出来。

从元朝那段历史来讲,忽必烈的一生着实传奇无比。在他的引领下,元朝成功灭掉南宋,实现了中原的完全统一。此后,元朝的兵锋横扫亚洲全域,而四大汗国所占据的疆土,甚至一路延伸,一口气将版图拓展到了欧洲那边。

然而要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的话,特别是从江南地区百姓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这段历史着实是凄惨无比。

在忽必烈统一南宋过后,便径直设立了一种“种族歧视制度”。依照那时的划分准则来看,元朝的所有人被划分成了四个不同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而这里面提到的南人,所指代的正是曾经南宋地区的普通百姓。

朱元璋所在的家庭,恰恰就属于这当中地位最为低下的南人这一类别。

并且,在元朝建立起来以后,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统治者们,一直都为收税的事儿深感头疼。这其实也不足为奇,要知道元朝属于典型的游牧文明来施行统治。而游牧文明在收税方面,原本就不怎么在行,特别是涉及到收取农业税,那更是一窍不通了。

于是在后来,元朝的统治者灵机一动,脑袋里突然冒出个自认为很不错的制度,那便是“包税制”。

其实这种制度并非元朝首创,而是承自南宋时期。彼时南宋,南方商业极为发达,然而南宋政府在收取商业税方面却并不在行。于是,南宋的统治者便采取了一种做法,把收商业税当作一项商业行为,干脆直接外包给他人去做了。

在这套既定制度当中,承担包税职责之人,每年都得向国家足额缴纳税款。并且,特定地区内某一行业的税收,往后便全交由其一人负责收取。而关于他具体采取何种方式来收取这笔税,那就完全属于他个人去处理的事务了。

自元朝起,由于元朝在收税方面也并不擅长,于是便将相关制度加以推广。彼时,中原地区的所有税收事务,统统都被外包了出去,不再由元朝官方直接负责征收管理等事宜。

然而如此一来,最受苦的便是底层的老百姓了。要知道元朝政府实际收取的税额,或许并非很多。可那些包税之人,凭借着政府赋予他们的权力,肆意巧立各种名目,使出五花八门的手段。如此这般,最终摊到老百姓身上的税赋,很可能就会成倍增加好几番呢。

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便在于此制度。在该制度实行过程中,实际拿到税款的是地方上的豪强,即包税人。与之相反,元朝中央所获钱款寥寥无几。而底层百姓不仅要负担高额赋税,还时常被那些包税人强拉去充当壮丁,从事劳役。

为啥老朱家之前那几代人,每隔几十年就得逃亡一回呢?原因就在于负责收税的那些人啊,简直是要把老朱家的每一分钱都榨得干干净净。要是不跑,还留在老家的话,那就只能是坐以待毙啦。

在忽必烈离世之后,其孙子元成宗登上了皇位。元成宗可算是元朝极为难得的一位好皇帝。他当政之时,着力整顿吏治,还对税赋进行了减免。要是他出生在汉朝,没准儿就会成为如同汉文帝那般的贤君呢。倘若生在唐朝,说不定便是另一个唐高宗李治啦。

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其身份乃是元朝的皇帝。

这便表明,他将会碰到一个在汉唐时期未曾出现过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民族矛盾方面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而言,靠他自己是没办法将其解决掉的。

因而,元成宗执政的十三年间,元朝内部矛盾虽说稍有缓和之势,可那些根本性的问题实则一个都未得到解决。如此一来,待元成宗离世之际,差不多就是朱元璋父亲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元朝便陷入了混乱局面。

接下来的两位元朝皇帝,皆有解决问题的心思,也尽力推动元朝统治阶层实现汉化。然而,他们这番努力的举措,却遭遇了众多元朝保守派贵族的强烈抵制。大约在朱元璋出生的五年前,历史上终究还是发生了那场著名的南坡之变。

简而言之,彼时在位的元朝皇帝,有大规模推行儒学以及开展汉化改革的打算。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保守派贵族对此并不认同,他们竟直接寻机将这位皇帝给刺杀了。

南坡之变的发生,意味着元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全然以失败告终。如此一来,元朝国内原本存在的诸多矛盾,逐渐呈现出越发激烈的态势。并且,由于皇帝遭到刺杀,在此后的十年间,元朝政变频繁出现,皇帝的更迭犹如走马灯一般,接连不断。

在那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朱元璋呱呱坠地了。彼时的历史大幕已然拉开,种种局势相互交织,就在这样复杂且独特的历史背景之下,朱元璋来到了这个世界,开启了他后来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在朱元璋诞生之时,江南一带的南人处于社会最底层,被列为第四等人,深受压迫。同时,特殊的包税制度致使老朱家每年需缴纳数额庞大的税赋。加之他们家中并无土地,只能靠给他人打工维持生计。如此一来,老朱家的人即便拼命劳作,也不过是勉强能维持温饱罢了。

并且,在这二十年期间,元朝皇帝频繁更替。如此一来,元朝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渐渐变弱,吏治也愈发腐朽不堪。这便致使那些承担征税职责的人员,越发变得毫无忌惮,所采用的收税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即便所处环境无比恶劣,可老朱家的人却始终未曾放弃希望,一直都在努力地过活。老朱家经济状况虽说比较有限,然而他们依旧生育了四个儿子与两个女儿呢。这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以及朱重八。

说到那两个女儿,大姐很早就嫁了人,之后便和家里没了往来。朱元璋曾遭人追杀,逃至大姐家时,大姐因怕惹祸上身,竟将他拒之门外。而二女儿呢,是嫁给了当地的李贞,李家条件平平,不过倒也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不至于饿肚子。

之后,那位二姐诞下了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便是在明朝时期有着重要地位,位列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李文忠。

那么,站在朱元璋的视角来看,其早年的状况大致是这般情形:自他呱呱坠地起,家境便极为贫寒。由于家中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的父亲以及几个哥哥,都只能去为同村一位姓刘的地主做雇工,以此维持生计。

在那段日子里,朱元璋一天天长大起来。元朝那会儿赋税相当沉重,老朱家的男人们即便使尽了浑身解数去努力干活,可到最后还是没能攒下多少积蓄。就在朱元璋六岁的时候,他听大人们讲起,京城那边又换皇帝啦,而这次登上皇位的,是个小皇帝呢。

彼时的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那刚刚登上皇位的年轻皇帝,在历经数十载岁月之后,竟然会被他驱逐至草原之上,从而沦为元朝的末代皇帝。

随后,又过了十年,朱元璋长到了16岁。就在这一年,当地遭受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大旱。这场大旱致使当地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好不容易盼着旱灾过去,熬到了第二年,可紧接着,铺天盖地的蝗虫肆虐而来,更可怕的是,要命的瘟疫也随之而至。

处于这般情形之中,家中已然没了粮食储备,官府却还在征收高额赋税,外面又到处是肆虐的瘟疫,这诸多状况一同压来,老朱家可不就被逼得完全没了活路!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还有三哥朱重七,说不定都没能等到经历蝗灾与瘟疫之时,早在这之前便离世了。

他的爹娘还有大哥朱重五,在那场瘟疫肆虐之下,终究没能扛过去。彼时整个老朱家,除了朱元璋,也就只剩他的两个姐姐以及大哥的一个儿子得以存活。而大哥留下的这个儿子,正是后来在洪都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朱文正。

平心而论,处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之中,朱元璋他本人竟然能够存活下来,这实实在在已经堪称是一个奇迹啦。

朱元璋家里既没地,也没粮食和钱,以至于他根本没能力安葬全家。于是,他只好去求村里的刘财主帮忙。起初,刘财主并不乐意,可瞧着老朱家实在可怜,最终还是动了恻隐之心,给了朱元璋一块地,好让他能将家人安葬妥当。

后世不少人觉得,就那件事而言,刘财主压根就不是啥好人,完全就是万恶的剥削阶级那类人。可要是我们把目光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当中去看的话,便会发觉,刘财主其实已经做得相当够意思啦。

需明确的是,刘财主家虽说拥有几块地,可与此同时,得承担极为高昂的税赋。而且在那时,整个安徽都遭受了灾荒,老刘家即便身为地主,实际上家中也没多少余粮了,他们也差不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啦。

故而,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刘财主能够给予朱元璋一块地,以供其安葬家人,说实在的,这已然达到了他们能力所及的最大限度啦。

当然啦,之后朱元璋可是相当够义气的。在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干脆就赐给老刘家一个义惠侯的爵位呢。而这个爵位就这么一直传承下去,一直到明朝覆灭为止,真的是完完全全做到了和国家同兴衰,共始终。

十七岁的朱元璋,一下子就失去了绝大多数亲人,彼时的他,满心迷茫,全然不知接下来该何去何从。所幸邻居老汪家有位大娘,她和周边庙里的和尚相熟,便推荐朱元璋去庙里出家,如此一来,朱元璋起码能有口饭吃,不至于饿肚子。

就这样,朱元璋开启了属于他的和尚生活之旅。从此,他便踏入了寺院,与青灯古佛相伴,在晨钟暮鼓里开启了这段别样的人生经历,就此展开了作为和尚的日子,开始在佛门之地书写着自己这段特殊时期的篇章。

0 阅读:2
奋强纪实

奋强纪实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