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时代旋涡中的矛盾与坚守

老班长讲历史了 2025-01-29 08:46:36

尊敬的各位朋友:“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近代中国战火与变革交织的动荡岁月,吴佩孚宛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其人生轨迹交织着辉煌与落寞,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复杂印记。

1874年,吴佩孚出生于山东登州蓬莱县。这片曾见证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土地,赋予他最初的壮志豪情。父亲吴可成以戚继光字号为其取名,冥冥之中似为他的人生铺就一条与军事结缘的道路。自幼,吴佩孚便痴迷军事书籍,书中金戈铁马的场景,点燃他内心对未来戎马生涯的憧憬,为他日后的军事崛起埋下伏笔。

幼年的吴佩孚家境贫寒,却对知识充满渴望。6岁时,他踏入私塾开启求知道路。9岁时,父亲突然离世,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张氏柔弱肩头。但母亲凭借顽强毅力,靠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他读书。吴佩孚十分懂事,深知母亲不易,立志读书成才、报答母亲。他日夜苦读,12岁便能写出漂亮文章,私塾先生称赞:“此子鹤立鸡群,不与凡俗小儿为伍,日后必成大器。”

1896年,甲午战争硝烟刚散,国家仍笼罩在战败阴影中。22岁的吴佩孚迎来人生重要转折点,以院试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中秀才,从贫寒书生跻身享有特权的阶层。在当时,家中出秀才不仅是无上荣耀,还能享受诸多实际好处,如免除徭役、可与官员往来、涉足地方社会管理、犯小错免受刑罚、有生活津贴,最差也能在村里教书,成为有头有脸之人。吴家上下欢腾,邻里纷纷道贺,吴佩孚似站在人生新起点,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命运无常。一次,吴佩孚在烟馆与当地恶霸翁家少爷冲突,遭羞辱殴打。年轻气盛的他咽不下这口气,联合一群小兄弟在翁家老太太过寿时前去闹场。不巧县太爷在场,当场革除他的功名,还全城通缉。吴佩孚无奈踏上逃亡之路,从济南辗转到保定,最后逃到北京才摆脱追捕。

初到北京的吴佩孚身无分文,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找工作谈何容易。他困了睡大街,饿了就乞讨,生活陷入绝境。命运的转机悄然出现,一天,他在崇文门外的隆庆客栈乞讨时,掌柜听出他的乡音,同为老乡的掌柜心生怜悯,不仅安排小屋让他居住,还考虑到他会写字,让他在门口设卦摊,平时算卦、写家书,过年时写春联,得以勉强安身立命。但春节后,街上冷清,算卦写信生意难做,没了写春联收入,吴佩孚生活再度陷入困境。就在他发愁时,在客栈门口偶遇来做皮货生意的堂哥吴量福。兄弟俩促膝长谈,都认为吴佩孚应重拾初心,以戚继光为榜样,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在堂哥资助下,吴佩孚投笔从戎,在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谋得一个勤务兵的差事。

在武卫前军,虽只是个小勤务兵,但对吴佩孚而言,却是迈向辉煌人生的关键起点。他虽能文能武,起初发展却不顺利,全军只有同乡文案郭良成对他赏识有加。郭良成上班在领导面前夸赞,下班到领导夫人跟前推荐,生怕吴佩孚才华被埋没。经过近一年努力,吴佩孚终于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被保荐到开平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前身)接受定向培养。后来袁世凯将学堂迁至保定,改名为北京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吴佩孚也随之前往修习测绘专业。因在校表现优异,刚毕业就接到参与日俄战争相关情报工作的特殊任务。

1902年4月,俄国与清政府签订《接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分三个阶段撤出东三省,每阶段六个月。然而,俄国违背约定,1903年4月暂停第二阶段撤兵,并提出无理要求,妄图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这引发日本强烈不满,日俄谈判破裂后,1904年2月,日俄战争在大清领土上爆发。清政府采取表面中立,实则在情报方面支持日本的立场。袁世凯派段志贵从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挑选16人,与日本情报人员组成情报小组,吴佩孚、孟恩远、王怀庆等人在其中。

作为深受甲午战争之痛的登州人,吴佩孚虽痛恨日本侵略者,但深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况且俄国获胜可能使中国处境更糟。加入情报小组后,他凭借出色的情报收集能力和过硬军事素质,赢得认可。面对难度大的任务,队友常以“没法子”推脱,吴佩孚却总是默默接受并努力完成,为战局提供多个关键情报,因此被称为“慢慢来,有法子先生” 。1905年6月,日俄战争接近尾声,吴佩孚在火车站化装侦查时与俄国人冲突被捕,随身物品中搜出大量情报和测绘工具,本以为必死无疑。但俄国人将他关押两个多月未处决,企图借此制造事端。吴佩孚养精蓄锐,在押送他去哈尔滨的火车开到铁岭时,成功跳车逃跑并归队。9月,日俄战争结束,沙俄惨败,吴佩孚因在情报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勋六等单光旭日章。

日俄战争结束后,吴佩孚受袁世凯赏识,被安排到段祺瑞麾下。在段祺瑞悉心栽培下,他仕途顺遂,短短一年就从北洋陆军第三镇上尉见习官晋升为步兵第11标第一营帮带(副营长)。半年后,段祺瑞送他到天津讲武堂深造,两个月后回营便升为营长。在校期间,他与段祺瑞的重要幕僚靳云鹏交流频繁,展现出的学识和政治敏感度让靳云鹏大为震惊。毕业前,靳云鹏对他说:“汝前途无量,吾对汝寄予厚望。”后来曹锟接任第三镇统制,也十分看好吴佩孚,两人出身相似,交谈甚欢。曹锟是较为开明的领导,深知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不如吴佩孚,因此善于听取他的意见。吴佩孚也十分感激曹锟的信任,对其命令坚决执行,尊重曹锟的权威,二人逐渐结下深厚情谊。在曹锟关照下,吴佩孚平步青云,1908年被调到主力炮兵营当营长,经手军费增多,工资也涨了一半。1910年,他被派往东北执行军事任务,与张作霖产生交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吴佩孚因在娘子关参与军事行动有功,被擢升为炮兵第三标标统(团长),随后调到师部给曹锟做助手,四年后顺利升任陆军第6旅旅长。

1916年,袁世凯称帝之举引发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南方涌现大批反袁护国军。吴佩孚奉命征讨护国军,阻击蔡锷部队。当时,北洋系内部段祺瑞和冯国璋都不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能调动的部队主要是曹锟以及对曹锟忠心耿耿的吴佩孚。实际上,曹锟和吴佩孚也有自己的考量,曹锟感念袁世凯的栽培,不忍反叛,但又相信吴佩孚的判断,深知不能逆势而为。于是,吴佩孚表面遵从袁世凯的命令,发送迷惑性信息,实则暗中与讨袁军联系,达成停战协议,静观局势变化。果然,一个月后,北洋系内部发生重大变化,袁世凯失去权威,各路势力要求取消帝制。最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在一片声讨中离世。曹锟因听从吴佩孚的建议,未受牵连,曹吴二人感情愈发深厚。

1917年9月11日,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发起旨在维护民主共和与国家正常秩序的护法运动,试图改变段祺瑞主导的北洋政府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状况。段祺瑞自然不愿让出权力,此时他能指挥的部队有限,各地军阀派系林立,北洋系分为以他和徐树铮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阎锡山的晋系,冯玉祥的西北军系,以及张作霖的奉系(严格意义上讲,奉系并非完全出自北洋体系)。护法军根基在两广地区,湖南成为主要战场。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支持护法运动,还联络桂系陆荣廷共同对抗段祺瑞。段祺瑞要同时对抗桂、粤、湘三系,皖系力量不足,便拉拢曹锟,承诺给予曹锟一定政治利益。曹锟心动,将自己兼任师长的第三师交给吴佩孚,让他担任师长,作为征湘大军的第一路,第二路是段祺瑞的嫡系张敬尧。

吴佩孚不负众望,一路连战连捷,不到3个月就拿下长沙,一战成名。因其表字“子玉”,能文能武,获得“玉帅”称呼。然而,徐树铮亲自到前线授予他“孚威将军”封号,却未能平息他的不满。原来,吴佩孚不满段祺瑞和徐树铮将湖南督军之位给了一路打败仗的亲信张敬尧,一个虚衔无法满足他。而且他看出这两人是想让他和护国军相互消耗,于是以军饷不足为由,按兵不动,坐镇衡阳,利用段祺瑞给的军费发展自己的势力。段祺瑞利诱不成,便向曹锟和冯国璋施压,这彻底激怒了吴佩孚,他直接与段祺瑞公开对抗,通过电报等方式公开谴责段祺瑞内战祸国,呼吁南北和谈,赢得全国各界舆论支持,报纸、民众纷纷称赞他为“爱国将军”。此时,南北纷争已持续两年多,段祺瑞一些不顾国家利益的做法引发全国上下不满。最终,在吴佩孚的坚持和舆论声讨下,直皖双方矛盾激化,冯国璋和段祺瑞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发生变化,南北迎来短暂和平。从吴佩孚的个人经历和所受儒家教育来看,他反对段祺瑞与外部势力勾结,呼吁停战、一致对外,不仅出于个人利益考量,更是上升到国家和民族高度。他在与江苏督军李纯的电报中以及撤防回师时所作的《登蓬莱阁歌》,都体现他呼吁南北和平的决心。他对李纯说:“段祺瑞、徐树铮之流,视西南为异己,以和议为阻碍,国家若亡于外敌,固军人之罪,若亡于内乱,亦军人之羞。军人虽以服从为天职,然对内亦应权衡利弊,而有所抉择。”部队撤出衡阳回师北上时,全军高唱《登蓬莱阁歌》:“甲午耻,土地削,甲辰恨,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衡阳百姓长街相送,感谢他治军严明,秋毫无犯;部队挺进武汉时,学生手捧鲜花夹道欢迎,称颂他为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人物,听到这首歌时,无不感怀落泪。后来在洛阳练兵时期,这首歌逐渐发展成部队军歌。

在盘踞衡阳期间,吴佩孚通过与段祺瑞及其他军阀的一系列政治博弈,积累了极高的政治声望,同时暗暗扩充实力,兵力从原来的1万多人发展到3万多人,具备了逐鹿中原的实力。随后便是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直皖战争后,直奉在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张作霖出兵12万挺进山海关,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方面,吴佩孚担任总指挥,率领7个师、5个旅共10万多人,仅用一周时间就将奉军赶出山海关。此役后,吴佩孚的势力范围迅速覆盖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成为北洋军阀中军事实力最强者,直系军阀更是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当时,《纽约时报》认为他是最有可能在混乱局势中实现国家一定程度统一的军阀,《时代》周刊称他为“中国最强者”。1924年,50岁的吴佩孚迎来人生高光时刻,500多个大小军阀及其代表齐聚洛阳为他祝寿,支持张勋复辟、一直被段祺瑞视为异己的康有为,专门写了一副寿联称赞他的功德:“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世;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吴佩孚十分高兴,当场赏给康有为1000大洋。然而,这看似辉煌的巅峰,却也是他衰落的起点。

第一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吴佩孚声望和利益达到顶峰,逐渐开始骄傲自满,心态上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作为当时势力强大的军阀,他试图在更大范围内掌控局势并加强自身影响力,首先便是直系内部的统一,而“布衣将军”冯玉祥因实力较强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军事政治理念,对他构成潜在威胁,于是他开始利用权势压制和瓦解冯玉祥的力量。然而,这一做法引发直系内部的矛盾和不满。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再次进军山海关。吴佩孚匆忙凑齐20万大军迎战张作霖的15万奉军,虽人数占优,但手下军官对他日渐霸道的作风颇有怨言,战斗力大不如前,一开战便节节败退。直到吴佩孚以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身份亲赴山海关督战,才稳住局势,与奉军陷入僵持。而打破僵局的正是被他一直压制的冯玉祥。吴佩孚虽知道冯玉祥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将他派到西路,并派副总司令王承斌监视,但王承斌也对他不满,再加上外部势力的利益诱惑,两人一起倒戈。冯玉祥将部队改编,采取行动直取北京,给吴佩孚和曹锟来了个措手不及,这一事件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中产生重大影响。相关势力进入北京城后,对当时的政治格局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曹锟在政治上的地位受到极大限制,一些与曹锟关系密切的人也受到牵连 ,同时对当时的皇室相关事务也进行了重新安排,彻底终结了封建帝制在政治层面的一些残余影响。吴佩孚这边,前线的直系军阀见总部被端,无心恋战,纷纷作鸟兽散。吴佩孚的主力虽顽强抵抗,但独木难支,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他仅带2000人逃过长江。

站稳脚跟后,吴佩孚在汉口组织了14省讨贼联军,又与奉系合力削弱了冯玉祥的势力。但他也因此在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中,成为一些势力的对立面。加之吴佩孚势力地处华中,乃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成为当时一些新兴政治军事力量试图突破的重要目标。尽管他依旧治军严格、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但此时天时、地利、人和皆已远去,他再也无法力挽狂澜。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势力范围不断缩小,被迫撤退到河南,却又遭到张作霖排挤和冯玉祥的军事追击,无奈之下辗转前往四川投靠老部下杨森。途中,他的秘书长张其煌竟被土匪打死。到四川后,他凭借人格魅力和声望团结了四川的一些地方军事力量,却因此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最终被蒋介石的势力设法赶出四川。他一路颠沛流离,逃到北京,最终被张学良收留。此时的吴佩孚,除了个人声望,已一无所有。

作为历史人物,吴佩孚有着自身认知和思想的局限性。他虽有高喊南北和平、劳工万岁,支持学生和工人运动的时刻,但当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触及自身利益时,也会派兵镇压,暴露出他作为军阀的本质。不过,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他无疑是一股清流。他敢于以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为赌注,逼迫段祺瑞停止内战、进行南北和谈;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严禁士兵骚扰当地居民,吃穿用度必须出钱购买,不得赊欠挪用,对驻地居民竭力保护和援助;在钱财方面,他不像其他军阀那样克扣军费存入租界或购置田产,董必武曾评价他:“吴佩孚做官几十年,有过几省地盘,带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积蓄,也没有田产,相比于同时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他的一生,从蓬莱小城的落魄秀才,一路攀升至权倾天下的“中国最强者”,经历无数起伏与转折。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作为中国人的气节和抗日的决心。即使在落魄的晚年,他也时刻关注国际局势,借助自身声望发声。当老家山东遭受日军侵略,军民急需武器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家中看家护院的武器全部捐给当地武装。而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据报纸和他的后人讲述,外部势力因长期拉拢他未果,趁他牙齿感染之际,在手术台上将他毒杀,一代传奇人物就此落幕,享年65岁。吴佩孚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铭记 ,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的复杂多面!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一起‬讨论,分享自己对‬以及这段历史的看法,让我们一起在思想的碰撞中,更接近历史真相!!​​​

以上是个人观点,没有任何倾向!请谨慎辨别!同时祝大家蛇‬年大吉大利,我会分享更多历史事迹,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并给予评价,我们一起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我有什么错误,希望大家帮忙指正,本人定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最后谢谢大家的支持,您们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0 阅读:1
老班长讲历史了

老班长讲历史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