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总觉得吃不饱就是天大的事情,但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几乎每个朝代都在忍受饥饿,活着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会去吃观音土,就算知道会死也要吃。
我听村里老人说过,以前他们村有个人家实在是没东西吃了,全家人就靠观音土度日,结果孩子吃多了肚子胀得像个球,最后活活被憋死在炕上。
那些年的人宁愿吃土也不想饿死,其实就是因为饿怕了,饿到一定程度,人什么都能吃得下去,连观音土这种明知道会死人的东西都敢往嘴里塞。
很多人不相信会有人吃土,但是在那个年代,观音土确实救了不少人的命,虽然吃了会把肠子堵住,但至少能让人撑过一段时间,说不定等到春天就有野菜可以吃了。
中国人对吃的执着,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经历过饥饿,这种记忆刻在骨子里,所以现在条件好了,大家才会这么在意吃。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大饥荒有四百多次,但这只是被记下来的,那些没被记下来的小饥荒根本数不清,每次饥荒都要死很多人。
有些地方饿得实在没办法了,就只能吃人,史书上写思,看着简单的几个字,背后却是无数悲惨的故事。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个叫《菜人哀》的诗,说的是有个妻子为了让丈夫活下去,把自己卖到市场上当肉卖,这种事情在饥荒年代经常发生。
那时候的人为了活命,什么都吃,树皮、草根、观音土,就是两家换着吃对方的孩子,因为自己家的孩子实在下不去手。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人均粮食产量最高的时候,每亩地也就二百多斤,听着不少,但是要交税的,老百姓能吃到的其实没多少。
建国后头几年,粮食产量是涨了一些,但也就勉强够吃,后来到了三年困难时期,产量又下降了,很多人只能吃观音土和野菜。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粮食产量是上来了,但一部分要交给国家,老百姓分到的还是不够,很多人还是吃不饱,只能靠各种办法凑合。
那时候人们对粮食特别珍惜,连墙上的草糠都要刮下来吃,饭桌上掉下一粒米都要捡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