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喜欢花儿,喜欢用花儿来代表人世间的真善美。比如,赞美女孩,有“人面桃花相映红”;赞美君子,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赞美女孩的哭泣,有“梨花一枝春带雨”;赞美人的气节,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赞美国色天香,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等等。
总之,花儿的意象实在太多,也实在太美。但最为贴近生活,而且是美到极致的,我以为是如下的八种意象。
1. “桃李”象征了“老师”说到“老师”,大家都公认对“老师”的最高评价是“桃李满天下”。这里的“桃李”,可以理解成“桃花”和“李花”,也可以理解成“桃子”和“李子”,都是老师辛勤培育出来的结晶。其实,“桃李满天下”的最早出处,是这首大诗人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即指裴度,令公是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裴度,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因为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绿野堂”,裴度的住宅名。
裴令公的住宅“绿野堂”,那是占尽了人间的万物精华;而他的名声更是广为传播,随便一个路人,就能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裴令公啊,您的学生、门人遍布天下,就像桃花李花开遍天下一般,何须再在房前再种花呢?
毫无疑问,这里的“桃李满天下”,当然是指桃花、李花开遍天下,因为后一句是“何用堂前更种花”。
“桃李满天下”,也称“桃李遍天下”,清代诗人万毓崧给名臣张之洞的挽联写道:
桃李遍天下,学校遍中原,
遗范尚存,斯文不朽;
宪政未实行,教育未普及,
公今已矣,谁其继之。
桃李遍天下
一句“桃李遍天下,学校遍中原”,赞扬了张之洞勤于办学,努力提高人民素质的业绩,是相当有远见的。
2. “杏林”象征了“医者”使用“杏林”象征了“医者”,则源自三国时代神医董奉的故事。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形成了杏林。可以想象,这万株杏树在花开时节,是怎样一个盛世辉煌。明初诗人王汝玉在《杏林春晓》中写道:
种得千株艳杏花,东风门巷尽赪霞。
行人不识谁家住,错认当年董奉家。
种得千株艳杏花,东风门巷尽赪霞
“种得千株艳杏花,东风门巷尽赪霞”,“赪霞”,红色的云霞。种了数千株开展鲜艳杏花的杏树,使得吹拂着东方的门口巷子尽是红色的云霞。
“行人不识谁家住,错认当年董奉家”,来来往往的行人,也不知道这是谁家,就暗暗猜测这可能就是神医董奉当年的老家吧!
一句,“种得千株艳杏花,东风门巷尽赪霞”,只有数千株杏树,就使得当地云霞都染成了红色。那神医董奉的万株杏花,一齐开放,又会是怎样的壮观啊!
而清末诗人吴荣棣则借《杏林》一诗,高度赞扬了神医董奉:
春暖青囊草木苏,北山分艳杏千株。
成林都为疮痍起,仁术何须诩扁卢。
春暖青囊草木苏,北山分艳杏千株
“春暖青囊草木苏,北山分艳杏千株”,“青囊”,古代医家存放医书的布袋。春天来了,温暖了医者的青囊,人间的草木也复苏了;那医者居住的北山上,数千株杏花和艳阳一起斗艳。
“成林都为疮痍起,仁术何须诩扁卢”,“扁卢”,指神医扁鹊。这里杏树成林都是因为医者治好了天下的疮痍,所以,他的仁爱和医术不需要自诩是扁鹊第二,一个神医董奉就足够伟大了,一点都不比神医扁鹊差!
3. “桂花”象征了“科举高中”最早在诗词中使用“桂花”象征“科举高中”,是大诗人白居易,他家除了他早早高中进士外,二弟白敏中,族弟白行简一共三人一次“科举高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而大诗人本人也极为自豪,特意写诗《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
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
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我原以为弟弟们学识浅薄,没有料到他们在科场上能频频中第。
第一句就感受到了诗人喜出望外的自豪!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我是我们家族第一个“蟾宫折桂”的人,这已经是很让人高兴了;但没想到更让人吃惊的是我的那些弟弟们,他们竟然又有两人高中,连我在一起,是一箭穿杨三叶。
个人感觉,这句,“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比之唐代诗人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让人得意。
明代诗人史谨在《四景为主事司叔端赋 其二 蟾宫折桂》中写道:
十载寒窗业已成,远携书剑入蓬瀛。
一枝丹桂鳌头折,万里青云足下生。
壮志不随秋色老,恩袍遥映日华明。
郤诜去后无消息,君复当居第一名。
一枝丹桂鳌头折,万里青云足下生
“一枝丹桂鳌头折,万里青云足下生”,这句也写得很美,一句诗中包含了三个成语。“鳌头”,指皇宫大殿石阶前刻的大鳖的头,考中状元的人才可以踏上。所以,有“独占鳌头”的成语,因为状元只有一个。而“一枝丹桂折”,当然是指“蟾宫折桂”的成语。“万里青云足下生”指的是“平步青云”的成语。
你一定会“独占鳌头”,考取状元郎,实现“蟾宫折桂”的愿望;而当你“蟾宫折桂”后,前途一定会“平步青云”,实现你的辉煌人生。
这句,“一枝丹桂鳌头折”,则又超过了“蟾宫折桂”的风采,更是“独占鳌头”,考上了今科状元。
4. “槐花”象征了“科举考试”一般科考都是头一年秋天考试,第二年春天揭榜。而那些落第的考生,很少人不出京回家,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习业作文,直到当年七月再献上新作的文章,以求取得好的成绩。这个时候,只有槐花陪着他们,陪他们渡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给他们清香宜人的慰籍。因此,人们称这次考试为“踏槐花”。南宋诗人韩元吉在《送沈信臣赴试南宫五首 其三》中写道:
共踏槐花记昔年,一弯新月夜移船。
君行为问灵泉水,梦到松林石壁前。
共踏槐花记昔年
“共踏槐花记昔年,一弯新月夜移船”,古代,一同参加科考的人,被称为“同年”,他们之间的友谊,并不比我们现在的同学之间的友谊差。而“共踏槐花”之情,则更甚于“同年”,因为他们都有过科举落第的经历,可以说是共过患难了,是“患难之交”。
我们遥想当年,我们一起“过夏”,共同踏着洁白的槐花,闻着槐花的芳香,一起习业作文,准备七月的新作文章,是那么的令人难忘。那年的晚上,我们登上一艘游船,眼前是一弯新月,槐花清香弥漫,让人沉醉。
这种友谊,是终身难忘的。南宋诗人王十朋在《赠程天祐秀才》中写道:
程生嗜好与人殊,杖屦遥遥访我庐。
不踏槐花随举子,手持医国惠民书。
不踏槐花随举子,手持医国惠民书
“不踏槐花随举子,手持医国惠民书”,当年,您科举落第,却没有随着其他落第举子一样,“踏槐花”,迎接七月的考试;而是手里拿着医国惠民的医书,潜心钻研医术,实现了您“济世安民”的理想。
无论如何,“举子踏槐”,象征着年轻人遭受挫折,而又重新崛起之意。
5. “紫薇”又称“官样花”紫薇花,又称“官样花”,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中书舍人又称紫微舍人,紫薇树入了宫苑,也惹得官员偏爱。而古代多是“学而优则仕”,因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紫薇花咏唱。大诗人白居易就在《紫薇花》中写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白居易在长安时曾任中书舍人,因此这首诗非常应景。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我在中书省丝纶阁当值,没什么公文要草拟,四周寂静无声。宫外的钟楼、鼓楼上传来刻漏的滴水声。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黄昏中,谁才是“我”的伴侣呢?只有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深情相对。
一个人值班当差多少有些孤独,但紫薇花给了这位“紫微郎”莫大的慰籍,一是有个雅事可以克服寂寞,二是紫薇花也是象征了“红得发紫”的政治前途。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有和白居易同样的感受,他在《诗一首》中写道:
人言清禁紫薇郎,草诏紫薇花影傍。
山木不知官况味,也随红日上东廊。
人言清禁紫薇郎,草诏紫薇花影傍
“人言清禁紫薇郎,草诏紫薇花影傍”,人人都说,“紫薇郎”是一个清禁的官职,因为他们经常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草拟诏书,比较清苦。但唯一让人高兴的是,草拟诏书的时候,紫薇花的影子就落在了他的旁边。
“山木不知官况味,也随红日上东廊”,紫薇这种山木,它不知道“紫薇郎”的处境,也随着刚刚升起的红日,来到了“紫薇郎”工作的东廊,给他带来了一阵阵的慰籍。
无怪乎“紫微郎”们是这么喜欢紫薇花了!
6. “青梅”象征了“两小无猜的爱情”这里的“青梅”,既可以是青梅花,也可以是青梅果。“青梅”象征“两小无猜的爱情”,可能源自“梅”和“媒”的谐音吧。最早使用“青梅”象征“爱情”的诗人,是诗仙李白,他在《杂曲歌辞 长干行》中写道: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花为戏。
因为前一句,“折花门前剧”,我们可以知道,“绕床弄青梅”是指弄青梅花。
大词人李清照的这首《点绛唇》,是这样写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这里的“青梅”,就清清楚楚是青梅花了。
而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可以看出,来的客人,一定是她青梅竹马的恋人了。
7. “豆蔻”象征了“少女”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独独选中豆蔻花来比喻少女呢?原来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红豆蔻花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清人诗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而诗词中最早使用“豆蔻”象征“少女”,是唐代诗人杜牧,他在《赠别二首 其一》中写道: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豆蔻梢头二月初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一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还有比这更美的女孩吗?
宋代词人吕渭老在《扑蝴蝶近》中写道:
分钗绾髻,洞府难分手。
离觞短阕,啼痕冰舞袖。
马嘶霜滑,桥横路转,人依古柳。
晓色渐分星斗。
怎分剖。
心儿一似,倾入离愁万千斗。
垂鞭伫立,伤心还病酒。
十年梦里婵娟,二月花中豆蔻。
春风为谁依旧
二月花中豆蔻
“分钗绾髻,洞府难分手”,那天,在神仙府邸分手时,她特意用分钗绾住美丽的发髻,在向我暗示不舍分手,而且实际上我也是难舍难分。
“分钗”,指离别或离别之思。
“马嘶霜滑,桥横路转,人依古柳”,“柳”,当然是谐音“留”,表达了女孩对诗人的不舍之情。
“十年梦里婵娟,二月花中豆蔻”,如今一别十年,我是在梦里和如月般美好的恋人相会;而每当看到了二月的豆蔻花,就不由得想起了她。
以“婵娟”和“豆蔻”来形容女孩,似乎比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更上一层楼!
8. “红豆”象征了“爱情”红豆本身不是花,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并不单指“鲜花”,实际上是一个扩大了的和象征美好的意象。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花中四君子”,除了“梅兰菊”这三种花儿,还包括非花的“竹”。又如,传统文化中的“杨花”,也就是“柳絮”,实际上是柳树的种子。所以,在传统文化中,“红豆”也可以归类的花的范畴。
最早写红豆的诗人,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他在《相思》中写道: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诗佛诗词中很少直抒胸臆的诗句,希望你多多采摘一些红豆吧,这种物体最能代表人的思想之情。你可以自己留在身边,看到它,就想起心爱之人;你也可以把它送给心爱之人,提醒她时时记得想起自己。
几乎所有描写“红豆”的诗词,感情都是炙热无比的,比如这首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二首 其二》: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玲珑骰子”,代表了我一颗玲珑剔透的心,而它上面又安上了代表相思的“红豆”,那真是相思入骨啊!可是郎啊,你知不知道我这颗相思成灾的心呢?
五代词人牛希济在《生查子 其二》中写道: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本来就是相思满腹,哪里还经得住看到了代表相思的“红豆”,顿时两眼满眼都是相思泪。这相思之泪啊,就像《红楼梦》里写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