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桂子”,人类对桂花的溺爱,对美好的向往,尽在其中

快乐鉴骚词 2024-09-26 03:44:32

“桂花”有很多别称,比如,金桂、木犀、丹桂等等。但其中有一个称呼,可以说是昵称,这就是“桂子”。人们喜欢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冠以“子”的称呼,比如,称西施为“西子”。因此,称“桂花”为“桂子”,一定是表达了人们对其喜爱之情。

桂子

很有意思的是,诗词中一般写“桂花”都称之为“桂花”,只有相对少量的诗词中,才改“桂花”称呼为“桂子”。但就是在这样少量的诗词中,含有“桂子”的诗词是金句迭出,朗朗上口,这就非常值得学习了。

1.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

提起杭州,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西湖。但你要问唐代诗人宋之问,得到的答案就未必是西湖,而是两个,“钱塘潮”和“桂花”。他在《灵隐寺》一诗中,用极其华丽的辞藻,描写了这两个杭州的象征: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一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就算是豪放如诗仙,也不过如此。海上日出的盛况,钱塘江潮的澎湃,尽在这句诗中。

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则是写给桂花的。前半句,当然是出自一个美丽的传说,人间的桂花,是移栽自嫦娥仙子的月宫。而后半句,则是赞扬桂花的香味,是从云外飘来的天香。所谓“云外”,当然是指仙宫。

这句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是“桂子月中落”,而不是“桂花月中落”?当然首先是五言律诗平仄的要求,这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要满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是“桂花月中落”,则变成了“仄平平平仄”,就不满足五言诗格律要求了。

其次,称“桂花”为“桂子”,表现了诗人对桂花的溺爱。就像大文豪苏轼,一定要把西湖称之为“西子湖”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诗仙李白的诗,豪放无比。宋之问的这首诗,其豪放程度丝毫不亚于李白,而且有李白所没有的格律。比如,最后一句,“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写得是既豪放,又有律诗的平仄感。

2.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

在大诗人白居易眼中的杭州,可能“西湖”、“桂花”和“钱塘潮”三者同等重要。虽然他写过多首关于“西湖”的诗。但是,在他最重要的“组诗”,《忆江南》中,却没有提及“西湖”,而是提及了“桂花”和“钱塘潮”,这首《忆江南·其二》,全诗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山寺月中寻桂子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游玩天竺寺,在中秋佳节,寻找那醉美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远远欣赏那扑面而来的钱塘江大潮。

这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使用了“桂子”,而不是“桂花”,其首要考虑依然是平仄的要求。这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如果是“桂花”,则不满足平仄要求。

其次,一个“山寺月中寻桂子”,这里的“月中”,虽然是指农历八月中,即中秋节之意。但实际上并不妨碍我们想象成“月宫中”,这句诗就可以理解成,我从山寺走走啊,一直走到月宫,到月宫里去寻找桂花仙子。一个“桂子”,我们可以想象成“桂花仙子”,这是对桂花最最完美的想象。

3.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

宋代大词人柳永是婉约派的当家词人,出自他手的脍炙人口的婉约词比比皆是。但唯有这首《望海潮》,写得极其奢华,极其豪放。如果柳三变一生只写过这一首词,那么他也将青史留名,而且会被当作豪放派词人。这首《望海潮》,全词如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誇。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豪放?因为整首词都是在航拍,都是长镜头、大场面。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整个杭州,到处都是烟云锁杨柳,到处都是画桥映水,到处都是春风卷绣帘,到处都是翡翠幕旗招展。居民更是多得让人惊奇,差不多有十万户之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环绕着钱塘江的沙堤;钱塘江里潮水汹涌,浪花像霜雪一样洁白翻滚;而且钱塘江的宽广,如同天然的沟壑,无边无际。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有内外重湖,围在西湖四周的是重重叠叠的山峰。这里,整个秋天,都有盛开不败、天外飘香的桂花;这里也有连绵数十里的亭亭玉立、规模宏大的荷花。

在这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里,使用“桂子”代替“桂花”的首要原因是为了避免重复。不信,你读读“有三秋桂花,十里荷花”,就知道还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好,朗朗上口啊!

一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半句是说桂花时间上花期之长,后半句是说荷花地理上的规模之盛,对仗非常完美。

4.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辛弃疾

大词人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 其七 送廓之秋试》,是一首送友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应景大作。这首词,稼轩居士学究天人,基本上把与科举高中相关的典故引用了一个遍,寓意满满,祝福满满: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月殿先收桂子香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前半句是“鲤鱼跃龙门”的典故,“禹门”,即“龙门”,而“桃花浪”,即鲤鱼乘桃花浪跃龙门中的“桃花浪”。后半句是“蟾宫折桂”的典故,其寓意就是科举高中。

同样,这里使用的是“桂子”而不是“桂花”,首先也是为了避免和前半句中的“桃花”的“花”字重复。

“鹏北海”,寓意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凤朝阳”,即“丹凤朝阳”,比喻人才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明年此日青云去”,引申自“平步青云”之意。

当然了,最美的还是这句,“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既寓意满满,又唯美绮丽,一举两得。特别是其中的“桂子香”,比“桂花香”要庄重得多,适合这种送考的场合。

5.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嫩去眠,朱淑真

不约而同的,两位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都非常喜欢“桂花”。易安居士对“桂花”的评价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而朱淑真对“桂花”的评价也何其相似,“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两人都认为,“桂花”无需在颜色上去跟百花争长短,“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朱淑真的这首《秋夜二首·其二》,也是对“桂花”发自内心的喜爱: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嫩去眠。

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嫩去眠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嫩去眠”,“凉天如水”形容秋天的夜晚清凉明净,如同水一般清澈。“夜澄鲜”则描绘了夜色的清新和美好。“桂子风清”指的是桂花的香气随风飘散,带来了清新宜人的感觉。“嫩去眠”则表达了因为夜晚的美景和香气,使得诗人感到精神振奋,无法去睡觉。

在“桂子风清嫩去眠”中,“嫩去眠”,本来就是一种小儿女的娇嗔态,当然是用“桂子”显得更加亲昵。所以,用“桂子风清嫩去眠”比“桂花风清嫩去眠”要好很多。

“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其实,这里除了“中秋未到月先圆”,还有多谢从月宫移植来的桂子,一起让我“嫩去眠”。

总之,相较于“桂花”,“桂子”的称呼更加亲密,更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溺爱,就像苏东坡称“西湖”为“西子湖”一样。

6. 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香,白玉蟾

秋天不一定都是凉爽,有时候也会有秋热,号称“秋老虎”。宋代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就感受过这种秋热,虽然到了“桂子黄香”的时节,但依然热得让人无法睡眠,让诗人有幸感受这秋夜的美。这首诗是《秋热》:

槐窗过两顷雨,竹榻无一张凉。

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香。

月筛桂子黄香

“槐窗过两顷雨,竹榻无一张凉”,俗话说,“一层秋雨一层凉”,但有些时候也会违反规律。比如,这首诗里,诗人是坐在外面是大槐树的窗下,又刚刚下过大雨;但诗人依然感受不到清凉,室内的竹席,没有一张是凉爽的。

无奈,诗人只好起身外出寻凉。“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香”,这里的“风揭”意味着风轻轻地吹起,使得莲花的白色显得格外鲜明;“莲花白起”形容的是莲花在风中摇曳,其白色更加醒目。“月筛”则是指月光透过桂花树的枝叶,如同筛子一般,将光点洒落下来;“桂子黄香”则是指桂花在月光的映照下,金黄色的花瓣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这首诗不是律诗,对格律的遵从不是很好。这句“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香”中的“桂子”,主要是为了避免跟前半句中“莲花”的重复。

一句,“月筛桂子黄香”,这可能是秋夜最为迷人的景色。春天也有“月筛华影”,夏天也有“月筛竹影”,但都没有“月筛桂子”的“黄香”。易安居士评价桂花的香味,“自是花中第一流”,毫无过分!

7. 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香,黄庚

秋季的两大神花,一是菊花,二是桂花。虽然菊花象征了君子和隐士,但由于地域的关系,江南人爱桂花更甚于菊花。因为桂花代表了鲜明的地域特点,象征了他们的故乡。元代诗人黄庚是浙江天台人,很明显,他的家乡,秋季也桂花为代表。这首《睡起》,带着他浓浓的思乡情绪:

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香。

梦里不知身是客,觉来依旧在他乡。

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香

“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香”,这里的“满阶竹影扫斜阳”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傍晚景象,落日的余晖洒在台阶上,竹影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轻扫着斜阳。而“一枕秋风桂子香”则形容秋风吹拂,带来了桂花的香气,这种香气伴随着诗人进入梦乡,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

“梦里不知身是客,觉来依旧在他乡”,只有在梦里,诗人才能回到故乡,自然是不知道实际上他还是客居他乡;等到他清醒过来时,才发现自己依然是身处他乡。家乡的欢声笑语,只不过是梦一场而已。

一句,“一枕秋风桂子香”,江南人尤其爱桂,称“桂花”为“桂子”是理所当然,是一种表达溺爱的方式。为什么诗人在梦里会回到了故乡,当然是因为他乡和故乡相似的秋风,更加相似和亲近的桂子,让他以为自己已经身在家乡了。

一句,“满阶竹影扫斜阳,一枕秋风桂子香”,竹子虽然不是江南特有的,但也是江南的特征之一;而桂子则是江南独有的特征,让诗人“梦里不知身是客”,就十分正常了。

8. 三秋桂子月中落,万里潮头天上来,郑洪

对于那些旅游菜鸟来说,杭州的象征就是西湖;而对于旅游达人来说,象征杭州的确是“云外飘香”的桂花,和“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浙江潮。元代诗人郑洪的《寄静庵》,再次声明了这两个象征:

钱唐三百六十寺,南北两峰图画开。

三秋桂子月中落,万里潮头天上来。

金汤故国旌旗暗,锦绣新城鼓角哀。

大法一丝悬九鼎,雨花飞绕讲经台。

三秋桂子月中落

“三秋桂子月中落,万里潮头天上来”,这句是大诗人白居易的那句著名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再一次演绎。

白居易只是用叙事的方式,描写了杭州的两大象征。而这里,诗人确是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这两大象征。

“三秋桂子月中落”,我们只看字面意思,那一定是整个秋天,黄金的桂花,一片一片的,从月宫中落下,让人如在仙境。

当然了,它的实际意思却是,桂花在秋天盛开,在中秋节飘飘而下。这里的“月中”,指的是八月中旬。但不妨碍我们理解成“从月宫中落下”,实际上是诗人故意而为之,给读者创建了一个绮丽的仙境。

“万里潮头天上来”,一个“万里潮头”,形容大潮来势,侵略的距离之远;一个“天上来”,形容大潮来临时,“雷霆万钧”的气势。

都远比大诗人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更加夸张。

最后说一句,“三秋桂子月中落”的平仄规律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果是“三秋桂花月中落”,则其平仄关系为“仄平平平仄平平”,没有“三秋桂子月中落”的平仄关系好!

0 阅读:12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