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有着世界权威性的诺贝尔文学奖领奖仪式上,几名黑发黄肤的中国人站到了领奖台,而台下,一名中年女研究员作为研究主力,却被从获奖名单上划掉了。
这是因为什么?对性别的歧视还是国籍的针对?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个女研究员都痛失了诺贝尔文学奖。
她正是素有“中国居里夫人”美称的吴健雄。
毫无疑问,吴健雄在世界的科学研究领域是有突出贡献的,但在中国,对这个美籍华人的争议一直都在,即便是她去世后在自己的墓碑之上留下:“永远的中国人”这句誓言。
可她的大半生都在美国研究做贡献,后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以至于中国人三个字显得有些苍白。
那为什么中国官方媒体仍旧极力赞颂吴健雄呢?她对中国又做出过什么巨大贡献呢?
女儿身男儿心
1912年,苏州太仓浏河镇出生了一个女孩,没人能想到日后她能成长为“原子弹之母”,成为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彼时的她尚只是一个江南水乡的小姑娘。
吴家是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吴仲裔饱读诗书,不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不顾家中其他长辈的阻拦,给自己的二女儿起名为健雄,并将吴健雄送进了他创建的的“明德女子小学”,让吴健雄和男孩一样上学读书。
吴健雄在小学就表现出了她的天赋,在十一岁时便凭借自己的能力考进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大学。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但她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两年的努力,边教书边学习,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的数学系。
在中央大学就读期间,除了日常的学习,吴健雄总会拿出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翻阅书籍。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一本书中知道了居里夫人的事迹,这不正是她一直以来无法具体化的理想吗?因此,她对物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过当时她顾虑到自己转专业不一定能赶上学习进度,对毕业可能会有影响,便只是用课余时间去学习物理学知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健雄在对物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她更加地向往和热爱了。难以做出抉择的吴健雄跟父亲吴仲裔说出了自己现在纠结的状态。
在确定女儿吴健雄对物理的偏爱后,吴仲裔十分支持吴健雄转去物理专业,由于父亲的支持,吴健雄不再踟躇,果断的在大二那年提交了转专业的申请。
当时中央大学物理系的任教老师是物理学施士元,施士元在法国留学时曾在由居里夫人一手创办的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工作,后来因为收到国内的邀请,便告别了居里夫人,回到中国从事武力教育。
吴健雄对施士元教授十分崇拜,而她在物理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很多方面她一点就通,很快就在新生中打响了名号,顺利的成为了施士元教授的学生。中央大学的物理系有很多名师,但当时我国在物理物理研究方面的操作十分欠缺,大部分知识和研究过程都是留学生在外国的实验记录。
吴健雄对自己掌握了大量物理知识,却并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佐证很是苦恼,在胡适先生的一次课堂上,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论让吴健雄恍然大悟。
她热爱的物理不就是这样,只有大胆地抛出自己的设想,然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结果去求证,没有实验数据的支撑,所有的假设就都是妄论。
于是,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吴健雄选择告别父亲和祖国,前往美国学习。
原子弹之母
来到美国后,吴健雄进入了美国加州大学,继续学习物理专业,跟随当时著名的几位物理学界“巨头”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1938年,在导师赛格瑞的指导下,吴健就开始尝试进行原子核实验,只用一年时间,她就完成了实验,并在其中发现了原子核在发生裂变时会产生一种放射性的同位素氙-135。
根据自己的这次实验过程和结果,她撰写了一篇专业论文,投稿到了美国颇有权威的物理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她的文章最终得到认可被刊登,这同样是对她能力的一种认可。
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有着很强的个人成见,简单来说,他们带有色的眼镜看人。吴健雄的能力得到认可但没有得到重用,从加州大学博士毕业后,向多个实验室投出的简历都被拒绝,吴健雄只能继续跟着老师赛格瑞做研究员。
1944年,在美国原子弹研究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奥本海默的邀请下,吴健雄加入到了这个秘密研究中,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原子弹研究开始于1942年,但最初吴健雄并没有受到邀请,因为这项研究是一项国家机密研究,而吴健雄不是美国国籍。
研究进入后期阶段时,核爆炸之后的链条反应总是会突然停止,这让研究进展陷入了瓶颈。此时奥本想起了加州大学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女物理专家。吴健雄在大学阶段就做过核裂变相关方面的研究,而且颇有所获。
于是,在吴健雄接受邀请后,研究室便成立了一个由她带头的专项小组,负责解决这个问题。吴健雄也不负所托,在后续实验中发现,是由于同位素的产生和中子发生冲突,中子的消失导致链条反应停止。
在找到问题根源后,研究室很快就想出了解决办法,得以推进整个研究进程,对原子弹研究的成功功不可没。
但之后,美国发布的原子弹研发人员中却没有吴健雄的名字,在当时,美国的国籍歧视非常严重,他们不愿这份殊荣上有中国人的名字。直到1992年,她在原子弹研究上做出的贡献才被承认。
吴健雄的机遇总比她的能力慢半拍,在1957年,吴健雄的能力再一次因为个别原因忽视。
无缘诺贝尔
如果说原子弹研发功劳的除名是让人气愤,那在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除名真的无法忍受。当时在美的两个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一个假设:“宇称不守恒”。
关于这一假设,就要说一下宇称守恒了,宇称守恒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属于有关对称性的一个重要进展,根据宇称守恒建立起的诺特定理指出:如果一个微观粒子体系在运动定律下具有不变性,则必然存在一条相应的守恒定律。
杨振宇、李政道二人的假设一旦成立,基于宇称守恒的物理结论将全部被推翻,可想而知,这个假设是有多大胆。
在两人想要寻求合作,对这一假设进行实验证明时,并没有人愿意加入他们,认为他们的猜想是天马行空,守恒定律在物理界是如同里程碑一样的存在,没有觉得它会被两个中国人推翻。
在多次被拒绝合作后,杨李二人找到了吴健雄,为了得到她的信任,两人将自己为何产生这种猜想阐述了一上午,在听过两人的理论后,吴健雄也十分感兴趣,她当时正打算和丈夫一起去旅游散心,果断放弃,和两人前往华盛顿,进入了实验室。
吴健雄在研究过程中几乎住在实验室,平时的一日三餐都是用面包充数,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一场一场的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下去,因为对杨振宁、李政道所提假设的人认同,一次次的实验失败并不能打击到吴健雄,实验的难度越大,她的奋斗精神就越高涨。
终于,再一次对钴60的实验中,吴健雄通过实验设备对钴60的衰变过程进行观察,当她在极低温下通过强磁场把一套装置里的钴60原子核向左自旋,将另一套装置里的钴60原子核向右自旋,按照守称守恒定理,此时这两个钴60就是互为镜像的状态了。
但最终的实验结果中,这两个钴60原子核的放射电子数存在着很大差异,放射方向也不对称。这个实验结果完美地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
宇称不守恒地提出到证实是物理界的一场革命,它推翻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基本守则的宇称守恒。在世界物理史上掀起了轩辕大波。
然而,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对“宇称不守恒”这一原理的证实进行授奖时,授奖名单却只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人,而证实了该原理的吴健雄却被诺贝尔拒之门外。
吴健雄对世界物理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是她的实验结果,宇宙守恒的原理不知何时才能被打破,而相关研究也将会被错误的理论误导。
具有世界权威性的诺贝尔奖是否存在歧视女性?
物理界对这一次的授奖提出质疑,任何人的学术成果都不应该因为性别而被剥夺。不过当时有一种解释是,吴健雄的实验小组里还有其他三个人,而诺贝尔奖只限三人,所以才将吴健雄排除在外。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吴健雄作为实验的提出者和主要领导,是可以代替整个小组的。
这一次的除名事件,许多人都为吴健雄鸣不平,对于大家的支持,吴健雄深受感动,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也不再显得那么难过。即便没有诺贝尔奖,她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认可。吴健雄在物理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让她在世界上都享誉盛名,光芒不再被掩盖。
1958年,吴健雄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任职邀请,同年,她当选了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载入《美国科学名人录》。
1975年,成为了美国物理学第一任女会长,被授予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徽章。
直到1982年,在收到国内邀请后,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物理教授。时隔多年,吴健雄再次回国早已物是人非,当初父亲吴仲裔去世,中国正值混战时期,她没法儿回国,如今垂垂老矣,再得以回来。
吴健雄在世界上的荣誉是耀眼的,但她久居美国,在中国的时间很短,为何中国科学院要将2752号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我国的小行星以人名命名的情况,都是以中国有极大贡献的伟人、功臣之名,吴健雄曾对我国有什么巨大贡献?
永远的中国人
虽然为了搞研究远离了故国,但吴健雄仍旧在为祖国尽力,父亲吴仲裔的教导让她明白中国教育事业需要发展的重要性。
1946年,吴健雄认识的一位美国教授即将退休,从吴健雄那里得知了中国学生想要获取新知识的困难,想要将自己的大量藏书捐给中国,但苦于没有途径。吴健雄听到后十分高兴,立即表示自己可以负责,之后她不断四处奔走、联系,将这批书安全送到了中国。
晚年回国后,吴健雄将自己的全部积蓄,一共25万美元,捐给了明德学校,以父亲吴仲裔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她希望中国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学习到知识,也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作为中国未解放前的一批学生,吴健雄深知求学不易。
而吴健雄对我国最大的贡献,是全面参与了我国第三代同步加速器的创造,这一成就让终于中国在该领域和西方国家达到了并驾齐驱的高度。
在一次回国后,周总理接见了吴健雄夫妇,两人为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室的建立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并和实验室负责人张文裕先生共同拟订了一套省钱、有效的建造方案。
这套方案实施不久,由于中国国民经济问题,“八七工程”即我国的“高能物理实验中心工程”工程所需耗费过大,影响了中国科技其他方面的发展建设。
吴健雄知道后,立刻联系了李政道,商议相关对策,中国也派出了相关专家前往美国,与包括吴健雄在内的美国高能物理实验室专家讨论方案。
会议成员一致认为,将耗费巨大的八七工程改为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目前对中国最好的方案,该方案最终的得到批准,中国走上了适合国情的高能加速器建设之路,中国的高能物理也得以迈向新的阶段。到现在,北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在不断地改进中,已成为了世界八大高能实验室之一,吴健雄作为它的开拓者之一,拥有很大功绩。
在吴健雄回国任教时,曾有美国记者在采访时多次询问吴健雄回中国的原因,猜测是美国学校这边提供的薪酬低于了中国,但吴健雄义正词严的告诉他:“报效祖国始终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父亲对我的期望。”
1997年,吴健雄去世后,按照她的遗言,丈夫带着她的骨灰回到了吴健雄的老家苏州太仓浏河镇,葬在了明德中学旁。
她的墓园由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作为设计顾问,东南大学设计,墓碑之上镌刻了一句话:永远的中国人。
结语:
吴健雄用自身去证明了女性的身份并不阻碍她的学术水平,也不影响她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同时还向世界证明了华人科学家的能力。
她对物理研究的坚持不仅是科学人士的标杆,也是年轻人求知的榜样。我国如吴健雄这样的美籍华人科学家还有很多,对于他们改变国籍的初衷我们不得而知,但只要他们怀着为中国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赤诚之心,中国将永远欢迎他们归来。
用户10xxx04
钱老和其他回国同甘共苦建设国家的伟人们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