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多智近妖”,这是鲁迅先生对于刘备和葛亮二人的评价 。
可就是诸葛亮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在出草庐前便预言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为何终其一生却依然没有一统天下呢?
实际上,诸葛亮虽然论才能鲜有人敌,可他犯了三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民间有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已是不惑之年的刘备,在先后得到水镜先生的指点后,十分渴望能与这两人见面。
这种想法过于强烈, 以至于与“汝南四杰”之一的徐庶初次相见,刘备认为其不是卧龙便是凤雏。
徐庶认定刘备必成大业,因此在被逼去曹营的时候特意向刘备推荐自己的好友诸葛孔明。
刘备听后也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诸葛亮拉入自己的阵营。这也就有了后来著名的三顾茅庐。
而诸葛亮也无愧刘备对他的期待,初次相见便给了刘皇叔足够的惊艳。
隆中一对起苍黄,兴汉开疆挥羽扇。《隆中对》是诸葛亮登上政治舞台的首作,也为刘备明确了政治路线。
对于这篇千古奇文,历史上评价颇高,但毛主席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有些过于理想了。
《隆中对》里荆州十分重要,孔明认为荆州可以是刘备的起家之地。在夺下荆州后,只要按照《隆中对》的谋划,刘备就可一统天下。
诸葛亮的想法是很好,可荆州和益州之间隔着连片的大山,从益州出兵到荆州,只有沿着长江行军(秭归)这一条路。
吕蒙在白衣渡江后,第一时间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并阻断益州向荆州增兵的必经之路,彻底将关羽逼上绝路。
就算两地相隔不远,分兵占领也必然使刘备阵营丧失兵力优势。
可以看出,对于荆州的战略部署,诸葛亮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军队兵力问题都没有考虑全面。
即使从宏观上来讲,取荆州也不算上策。都知道荆州的地理位置重要,谁都不肯轻易放弃。
刘备阵营取荆州之后既要面临曹魏集团的虎视眈眈还要防范东吴的背刺。这两方可从多条路径出兵荆州,使得荆州只能分兵布防。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是《隆中对》的外交策略,诸葛亮在携张飞和赵云入蜀参战之前也是对关羽这般嘱咐的。
可取得荆州就不利于这一策略的实行,在东吴眼中荆州是刘备从他们这借出去的,迟早要讨回来。
曹魏集团则盘踞中原,静观其变。无论东吴和蜀汉哪方得势,都可趁机出兵得渔翁之利。
后来,也正是因为荆州问题,吴蜀盟友关系出现裂痕直至破碎。趁着关羽北上攻打樊城,吕蒙智取荆州。
在之后,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所杀。为替二哥报仇,身处阆中的张飞准备出兵与大哥刘备会师江州。
为了祭奠关羽,张飞特命手下三天内备好供所有士卒穿戴的白盔白甲。
下属范疆和张达知道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向其劝谏希望能宽限几天。不想张飞听后大怒,命人将二人拉出去各抽五十鞭子。
二人经历鞭刑后,认为张飞行事过于残忍如果完不成任务很可能被杀。
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二人趁夜将醉酒的张飞杀于帐中。之后便提着张飞的头颅投奔东吴而去。
关羽张飞的死都与东吴有了关系,这也使得刘备在称帝不久便举大兵讨伐东吴,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如果刘备真的一举灭掉东吴也还好说,可他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汉军惨败。
夷陵之败后,刘备自觉无颜回成都面见群臣,在白帝城托孤之后便与世长辞。
这一切的根源实则都在荆州,如果诸葛亮早年能放弃荆州另谋一处,那吴蜀联盟很可能就不会这么早瓦解。
刘备很可能会选择先北上伐魏,再挥师攻吴 ,那样刘备“匡扶汉室”的口号就真的可以实现了,我们今天也将看到不一样的三国。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如果诸葛亮能有这样的认识也就不至于落了个人地皆失的结果。
三国里最不会用人的“卧龙”要说三国里谁最会用人当属许昌的曹孟德,不仅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帐下更是人才如云。
可要说谁最不会用人,这就有些难定了。有人会说刘备,认为刘备将卧龙和凤雏都收入麾下,最后却只混了个三分天下 。
但实则不然,虽然刘备在用人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可他起码还会摔孩子,
将赵云感动得无与伦比。
三国时期最不会用人的当属诸葛亮,“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国后期更是人才匮乏,无人可用。
诸葛亮用人失误很多,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也有诸葛亮的责任。在明知关羽为人傲慢的情况下,依然让他守荆州重地。
要知道,荆州不仅是军事上的要冲,刘备集团北伐中原的战略基地,还是魏、蜀、吴三方势力矛盾的交叉点。
关羽虽文武兼备,但毕竟性情孤傲,在统领全局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如能让相对稳重的赵云镇守荆州,结果或许大不一样。
再说魏延,他是蜀汉的南郑侯,屡立战功,擅长领兵。在蜀汉的老牌主将相继不在后,魏延逐渐成为蜀汉新生代主将。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被任命先锋。在与魏军交手过程中魏延一直稳操胜券,使得魏军十分忌惮。
诸葛亮首出祁山时,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此计可以说就是一场赌博,虽然风险颇大但能看出魏延极具军事思想。
但是诸葛亮一贯信奉稳扎稳打,他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在出征前先锋将军的选人问题上,他也没有选呼声很高的魏延而是任用马谡。
任用马谡为先锋可以说是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了。
刘备曾评价马谡只知纸上谈兵,这并不是在批评他,只是客观评价一下他的工作。
那么马谡的职位是什么呢?按照现在的说法,马谡就是个参谋,专门负责地图作业,也就是纸上谈兵。
作为三军统帅,诸葛亮理应知道自己手下的将领们的优缺点。就算他想提拔马谡,那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让他先当个副职也好,可偏偏诸葛亮任他为先锋。马谡是真的一点实战经验都没有,结果毫无悬念地败了,不仅战败还丢了街亭。
这也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结果也只能草草收场。
可惜孔明虽有谋略有治国能力,但不会识人用人,甚至在临终前还不忘密令马岱砍了魏延。
在其病逝后,蜀国军事实力大打折扣,朝中几乎无人可用,没人能做到独当一面的地步。
若是诸葛亮善于用人,真正培养出接班人来,蜀汉后期也就不致如此了。
事必躬亲终成错有道是“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一个合格的领导应充分利用手下才能来为自己排忧解难,分担工作上的压力。
刘邦在创业阶段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他知道自己打仗干不过韩信,用计不如张良,管后勤比不了萧何。
因此这位汉高祖有句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反观项羽,事事都亲力亲为把自己累得够呛,最后还得了个自刎的下场。
诸葛亮在某些方面便与项羽很是相似,他自己是个“工作狂”,不管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这也为他星落五丈原埋下伏笔。
诸葛亮在几次用人失误后,他对别人无法放心,将所有的事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工作量激增。
再看曹魏集团,司马懿统兵时做到了人尽其用,他作为统帅无需太多过问军中事务。
当他从蜀军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所有事都亲身而为,每天吃的饭不过数升后大喜过望,他断定孔明命不久矣。
事实也确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再厉害也不过是个文官,处处跟随大军身体肯定吃不消。
加上他还需要处理繁荣军务,用脑过度恐怕是常有的事情,每天吃的几升粮食根本不足以补充营养,最后成功把自己累死在五丈原。
而且,诸葛亮想自己一个人处理完所有的事务,过于顾全大局。这导致他凡事力求稳,不肯冒险,失去一定的战略之地后就会撤兵。
“正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两边可以说完全就是按刘备的遗嘱来办的。这样做也阻碍蜀汉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刘备还在时蜀国人才济济,武有五虎上将,文有孔明、法正、马良等人,事业鼎盛。
等到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寥若晨星,能看的过去只有姜维一人。在邓艾进犯时,蜀国甚至无一人有破敌之良策。
诸葛亮在治蜀期间,只顾事必躬亲,可这样做只能管得了一时。在其生前尚可,在其死后这样做的弊端暴露无遗。
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做法也推动了蜀汉的灭亡。
诸葛亮的一生确实犯了一些错误,使得“克复中原”的梦想遥遥无期,直至诸葛亮星陨五丈原也未能完成。
他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谋臣,整个三国能与他媲美的人寥寥无几。
但人都有缺点,一代名臣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END-
【文|公孙闹闹】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