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网友称为2025年牛马之神!
如果给你4600的工资你愿意每天通勤110公里,消费百元通勤费做牛马吗?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拒绝吧,这不,有人乐在其中。

近日,河南一名女子因 “月薪4600元,每天通勤花费近百元仍坚持上班” 引发热议。
据媒体报道,董女士租住在郑州西四环外(月租1200元),公司在东区CBD,单程约30公里。早高峰地铁+公交需2小时(费用12元),但因常加班至晚上9点后,返程时公共交通停运,只能打车(晚10点后费用约80元),故 日均通勤费≈92元。每日往返耗时近4小时,若遇堵车或恶劣天气,时间和费用进一步增加。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这肯定是个假“牛马”或者是哪个公司的高管,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她竟然只是一个每月拿着4600元底薪的普通职员,这也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猜疑,这怎么生活?
普通人当一天牛马已经很累了,她还要每天通勤一百多公里,不仅如此,除了生活费,还要支付天价通勤费,她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面对网友铺天盖地的消息,网友纷纷猜测,她图什么?
我们以月收入4600元为测算基准,假设每日通勤交通费需100元,按常规工作一个月22天核算,仅工作出行这一项开支就达到2200元。经测算发现,该费用在税后工资中的比重达2200÷4600≈47.8%,这意味着劳动者将近五成的可支配收入消耗在基础通勤环节。
这一比例远超常规建议的交通成本占比(通常认为不超过收入的10%-15%),经济压力显著。 剩余可支配收入:扣除通勤费后,月收入仅剩2400元,需覆盖房租、饮食、社交等开支,若生活成本控制严格或存在家庭支持,可能勉强维持,但长期财务风险较高。
针对外界关于"收支不合理"的疑问,她坦言,自己既非年薪百万的金领,也没有富二代背景,仅仅是万千职场中的普通一员,在谈及通勤问题时,这位职场女性表示,当前团队氛围融洽,每天上班都充满动力,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让她甘愿每天多花两小时往返于住处与公司之间。虽然每月交通支出占收入比例较高,但她认为能获得积极正向的工作体验值得这份投入。
说到这里,网友的观点出现了两极分化,毕竟这届网友是最懂打工牛马的心情的,哈哈哈。。。
【支持派:情绪价值优先】“逃离内卷,快乐无价”:许多年轻网友共鸣称,在“996”“职场PUA”泛滥的环境下,能遇到氛围轻松、同事友善的公司“堪比中奖”。有人分享亲身经历:“月薪5000但每天被领导打压,不如降薪去个舒心的地方。”认为心理健康的隐性收益远超金钱损失。
“职业成长的长期投资”:部分人推测,该女子可能处于职业上升期,例如刚转行、积累核心技能或跟随优质团队,短期高成本通勤是为未来涨薪或跳槽铺路。“如果公司培训资源丰富,现在‘贴钱打工’也值。”
“对抗功利主义的社会意义”:有评论上升到价值观层面,认为社会过度强调“搞钱”,忽略工作对自我实现的意义。“她选择尊重内心感受,是对畸形职场文化的一种反抗。”
【反对派:理性至上,质疑可持续性】“财务自杀式选择”:多数反对者算账指出:扣除通勤费后,她每月仅剩2400元,若再支付房租(假设1500元)、饮食(1000元),必然入不敷出。“除非啃老或负债,否则撑不过半年。”
“通勤成本被低估,隐形消耗致命”:网友补充,长时间通勤不仅是金钱支出,还消耗体力、挤占休息时间。有人举例:“每天往返3小时,一年就损失近1个月睡眠,健康崩了赚的钱全送医院。”
“替代方案明显,缺乏规划”:若通勤费用接近房租差价,搬迁至公司附近可能更划算。例如,若当前房租2000元,而公司附近房租3000元,搬迁后每月节省2200元通勤费,净支出减少1200元。
甚至有人发出疑问,拼车、公共交通或电动自行车等低成本方式是否可行?
这里大家热闹看够,清楚事情原味后,吃瓜也该结束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何和生活方法。
想说争议背后,是职场人“面包与玫瑰”的永恒抉择。支持者捍卫个体对幸福的定义权,反对者警示生存现实的残酷性,而中立声音则试图追问:当个人努力无法冲破结构性困局时,社会与企业该如何构建更友好的职场生态?或许答案不在非黑即白的站队,而在对多元选择的包容与制度性支持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