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杰出者,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已然占尽“先机”,而此次“太空加油”技术的突破,更是让全球各地刮目相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卫星也需要“加油”?
据相关媒体报道称,2025年元旦过后,我国在西昌卫星城圆满结束了实践二十五号卫星的发射,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可是一次关乎卫星“寿命”的举动。
要知道,升空后开始运行的卫星,需要源源不断的燃料支持,一旦燃料耗尽,也就意味着失去工作能力。
像是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目前仍旧滞留在太空,但却无法在探测和通信等方面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当下全球各地已有数千颗卫星,皆因燃料问题,无法做到物尽其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航天八院便带头对卫星燃料补充和使用寿命延长技术加大研发力度,直至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出世”,其能够携带约1300公斤的燃料,超出风云三号G星的将近两倍。
且自带定位系统,即便是在浩瀚无垠的太空领域也能够直接锁定目标,并且在其自带先进机械装置的帮助下,可以随时为卫星灌注充足的燃料,使其能在“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
由此可见,该技术对于航天领域的后续推进,必然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空加油已成“刚需”?
约十数年前,我国就对“太空加油”引起了重视,先是在海南文昌发射了“天源一号”卫星,取得了国内首次卫星在轨加注飞行试验系统的成功,然而这不过是我国“打响”的第一枪。
次年又通过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完成了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的突破,通俗来说,就是由天舟一号承担起“配送”的任务,将“燃料”在太空经由专属通道送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就此打破了技术壁垒。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太空加油”技术在国际上就已掀起热潮,诸多科学家也提出了各类设想,像是在2000公里以下的近圆形轨道打造一个“补给站”,需要添加燃料时,航天器就可以前往“自助”加注。
还有空间拖船轨道加注站和“地月拉格朗日L1点”加注站等等,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解决太空航天装置的动力问题,毕竟,富足的燃料可是深空探测不可或缺的条件。
为什么研发可重复航天器?
抛开技术上的突破,无论是卫星加油技术还是空间加注站,在节省成本上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为了把每笔航天预算都花在“刀尖”上,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领域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
此前,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而该航天器在轨工作了将近三百天后,按要求回到了规定的着陆场地,直接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另外,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太空“救助”过程中也能够及时“施以援手”,不仅如此,其还能包揽轨道上的大部分垃圾,相信在未来,该航天器必然能够大展宏图,且成为太空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紫气东来
能加油,是不是也可以去泄油。呵呵呵,给自己加油,给敌人的放油。呵呵呵
左撇子uaofe
装上核动力卫星就不用加注了。
夜月半弦 回复 02-07 00:07
你这个‘核动力’是什么介质能源?
恒言无忌
也就是说可以捕获我们认为需要加油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