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有何区别?福晋和侧福晋所生之子又如何封爵?

雾意岛与 2025-01-09 21:35:05

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有何区别?福晋和侧福晋所生之子又如何封爵?

世人常说清朝宗室富贵,但谁又知道这富贵背后还有诸多讲究?有人说宗室子弟生来就能享受荣华,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康熙年间,有一位镇国公的儿子,因不懂规矩,常常不系黄带,私去官顶,结果在街上与一个商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这位镇国公之子本想凭借宗室身份讨个说法,不料却被宗人府狠狠训斥了一顿。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为何一条黄带竟如此重要?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常说的"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到底有何区别?还有那些终日在宫廷剧中听到的"福晋",真的是所有王公大臣的妻子都能称之为"福晋"吗?他们所生的子女,又该如何封爵呢?

一、清朝宗室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崇德元年,皇太极召集诸贝勒议事,说道:"我大清以八旗立国,如今天下日广,宗室日繁,若不立下规矩,恐后世难以治理。"

这一年,清朝首次对宗室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皇太极将努尔哈赤时期的八大贝勒制度进行了调整,设立了宗人府,专门管理宗室事务。

当时,年过七旬的礼部尚书伊尔根觐见皇太极,进言道:"我朝宗室人数众多,若不分尊卑,恐生祸乱。建议仿照汉制,设立宗正,管理宗室事务。"皇太极深以为然。

于是,宗人府应运而生。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宗人府不仅管理宗室的户籍、婚丧、赏罚,还掌管着八旗的军政大权。

崇德三年,一件小事引发了皇太极的深思。当时有位贝勒的侄子在街上打伤了一名商人,此事闹到了宗人府。按照旧例,宗室打伤平民本该从轻发落,但皇太极却下令重惩,并且规定:"今后宗室子弟若不佩戴黄带,私去官顶,即与民人同罪。"

这一规定影响深远。从此,清朝宗室的特权与责任被明确划分,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顺治初年,多尔衮主政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宗室制度。他将宗室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两大类。当时的一位大臣曾问:"何为入八分?"多尔衮解释说:"入八分者,可参与八旗军政,享受八分之利;不入八分者,只得俸禄,不得干预旗务。"

为了体现这一区别,多尔衮还规定:入八分的王公可以在朝会时站在左右翼的前排,而不入八分的王公只能站在后面。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康熙年间,宗室制度更加完备。康熙帝规定,凡是宗室子弟,从出生起就要登记在宗谱上,由宗人府派专人记录其生辰八字、父母名讳。每年正月,宗人府要向皇帝呈报宗室的增减情况。

雍正元年,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一位入八分的贝子因为纵容家奴欺压百姓,被雍正帝降为不入八分的镇国公。此事在宗室中引起巨大震动,从此宗室子弟更加谨言慎行。

二、宗室爵位等级与特权

康熙四十年,一位蒙古商人在北京城经商时,偶遇一场特殊的朝会场面。只见宫门外,一队队身着不同服饰的王公大臣鱼贯而入,有的头戴红宝石顶戴,有的则是蓝宝石顶戴,更有甚者,腰间还佩戴着不同样式的玉佩。

这一幕恰好被时任礼部侍郎张廷玉看在眼里。他向这位商人解释道:"我朝宗室爵位共分十四等,每一等级的服饰用度都有严格规定。"

就拿最尊贵的和硕亲王来说,不仅可以享受"乘坐八人大轿"的待遇,还能在宫中设立专门的王府,享有"紫缰"和"朱轮"的特权。而多罗郡王虽然也是王爷,但只能乘坐六人轿,轿子的装饰也要比亲王简单许多。

乾隆十五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新封的贝勒在朝会上不小心站错了位置,站到了郡王的队列中。这一失误引来了宗人府的严厉训诫,还专门下发了一道谕旨,重申宗室爵位的等级秩序。

按照规矩,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这三个等级的宗室,不仅可以参与军机要务,还能在重大节庆时参加皇帝的家宴。而固山贝子以下的爵位,只能在年节时觐见皇帝。

雍正年间有个典故,一位奉恩镇国公因为搞不清楚自己的待遇级别,在正旦大朝会时穿了一件本该属于贝子才能穿的朝服。结果刚到午门外,就被礼部官员拦下,要求立即更换服饰。

清朝对宗室的特权管理异常严格。比如入八分的王公可以骑马进入紫禁城的午门,而不入八分的宗室必须在午门外下马步行。这一规定在乾隆朝闹出过一个笑话:一位新降级的镇国公忘记了自己已经"不入八分",依旧骑马要进午门,结果被侍卫当场喝止。

宗室的俸禄也是有讲究的。和硕亲王每年可以领取银子一万两,而到了最低等的奉恩将军,年俸只有二百两。不过除了固定俸禄,入八分的王公还能从八旗的收入中分得一份。

乾隆皇帝曾经说过一句话:"宗室享受殊恩,更当谨守分际。"为此,他还专门制定了《宗室则例》,详细规定了各等级宗室在朝会、祭祀、婚丧等场合的礼仪规范。

嘉庆年间,一位不入八分的辅国公因为家境困难,想要自行经商。这个请求最终被宗人府驳回,理由是"宗室不得经商"。这条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造就了许多"穷亲王"。

三、宗室婚姻制度与女眷称谓

雍正六年的一个春日,宫中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位刚被封为郡王的宗室在家宴上,不小心将自己的侧室称作了"福晋",引来了在场宗室的侧目。这位郡王连忙改口,称其为"侧福晋",却又招来了更多非议。

原来,在清朝宗室制度中,"福晋"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叫的。康熙年间就曾发生过一桩风波:有位贝勒将自己的正室称为"福晋",结果被时任宗人府尚书的常宁当场指出不妥,并下令重申宗室女眷称谓规制。

按照清朝规定,只有亲王、郡王的正室才能被称为"福晋"。而贝勒夫人若妄称"福晋",不仅要受到责罚,其夫君的爵位也会受到影响。乾隆朝就有一个案例:一位贝勒因纵容家眷僭越称谓,被降为镇国公。

清朝对福晋的册封也有严格规定。乾隆十年,一位亲王的侧室虽已陪伴多年,但因一直未生育子女,始终无法被封为侧福晋。直到她生下一个男孩后,才获得了这个称号。这条"必须生育"的规定,在整个清朝都未曾改变。

不仅如何称呼有讲究,福晋和侧福晋的数量也有严格限制。亲王只能有一位福晋和四位侧福晋,郡王则是一位福晋和三位侧福晋。嘉庆年间就发生过一件事:有位亲王想要第五位侧福晋,即便他位高权重,这个请求最终也被宗人府驳回。

宗室女眷的日常起居也有繁琐的规矩。康熙皇帝曾专门颁布过一道上谕,规定福晋出行时可以乘坐六人轿,而侧福晋只能坐四人轿。贝勒夫人更是只能乘坐两人轿,这些规矩都写入了《宗室则例》。

道光年间,一位郡王福晋因病需要出门就医,她的贴身侍女想让她乘坐较为舒适的八人大轿。这个提议立即被宗人府得知,不仅当事人受到训诫,就连提出建议的侍女也被惩处。

至于其他宗室的妻妾称谓,更是有着细致的区分。贝勒的正室称为"夫人",贝子的正室也称"夫人",但两者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例如在参加宫廷宴会时,贝勒夫人可以坐在第三等席位,而贝子夫人只能在第五等席位。

同治年间,一次皇宫中的除夕宴会上,一位不谙规矩的镇国公夫人差点坐错了位置,幸好被熟悉规矩的奉仪及时提醒。这件事后来被记入宫中档案,成为了警示后人的教材。

到了光绪年间,虽然清朝的国力已经衰退,但对宗室女眷称谓的规定却丝毫未曾松动。一位辅国将军的夫人因为自称"淑人",横遭宗人府责罚,因为按规定她的正确称谓应该是"恭人"。

四、宗室子弟教育与考核

康熙三十二年的一个秋日,北京城外的箭场上热闹非凡。一群宗室子弟正在进行骑射考核,其中一位亲王之子射出的箭正中红心,引来阵阵喝彩。但当时任考官的和硕庄亲王却摇了摇头,说道:"箭法虽准,但马术不够纯熟,只能算一优一平。"

这就是清朝著名的"考封"制度。康熙皇帝曾说过:"我大清以骑射立国,宗室子弟若不通骑射,何以服众?"为此,宗人府专门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规则。

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三项:骑术、射箭和满文。乾隆年间就发生过一件趣事,有位贝勒的儿子满文写得极好,射箭也很准,但骑马时却总是摇摇晃晃。结果这位年轻人只得到了"两优一劣"的评价,原本应该获得的镇国公爵位,被降为了辅国将军。

宗室子弟的日常教育也十分严格。每个王公府邸都设有专门的"书房",延请满、汉两族的大儒担任师傅。雍正朝有一位著名的满族学者叫做宗室额森图,专门负责教授宗室子弟满文经典和清史。

康熙四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一位郡王的儿子在考核时,本应用满文回答问题,却用汉语答道:"臣不谙满语。"考官立即叫停考试,此子不仅未能获封,还被责令重新学习满文三年。

骑射考核更是严格。道光年间的一次考核中,一位贝子之子虽然射中了所有靶子,但因为马鞍带子松了,被视为骑术不精,当场被判定为"一优两平"。这种严格的标准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宗室子弟的考核年龄也有明确规定。通常在十八岁时进行第一次考核,若成绩不佳,可在二十岁时重考。但若是再次未能达标,就要被降为"闲散宗室"。光绪年间就有一位亲王的次子,因连续两次考核不及格,最终只得到一个四品顶戴的虚衔。

清朝还特别重视宗室子弟的品德教育。每个月,宗人府都会派官员到各个王府检查,考察宗室子弟的日常行为。如果发现有人不敬长辈、欺压百姓,轻则训诫,重则会影响其考封结果。

宗室子弟还必须精通"国语"(满语)。咸丰年间,一位郡王长子在考核时,虽然骑射都获得了"优"等,但因为满语发音不准,最终只获得了一个不入八分的爵位。这个规定直到光绪年间才有所放松。

即便是已经获得爵位的宗室,也要定期参加"复考"。同治皇帝在位时就下旨重申:凡宗室子弟,即便已经考中爵位,每三年也要参加一次复考,以防止他们荒废学业。

五、宗室特权的限制与约束

雍正八年的一个深夜,北京城内的一处宅院突然传出阵阵喧哗声。原来是一位不入八分的镇国公在家中私设戏台,请来梨园子弟演戏。这件事很快就被巡城御史发现,报到了雍正帝那里。

第二天,雍正帝当即下旨:"宗室乃国之根本,岂可耽于俗乐?"不仅将这位镇国公降为辅国将军,还下令重申《宗室则例》中的禁令:宗室子弟不得观戏听曲,不得出入勾栏瓦舍。

乾隆年间,宗人府又出了一件新规定:宗室府邸不得豢养和尚道士。这条规定源于一个真实案例:有位贝勒家中长期供养几位和尚,每日诵经念佛。此事被宗人府知晓后,不仅和尚被驱逐,这位贝勒也受到了严厉训诫。

宗室的服饰也有严格规定。道光年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郡王的次子在街上被发现穿着超过自己品级的蟒袍,结果被巡城御史当场喝止,责令回府更换。

最令人称奇的是"黄带之制"。清朝规定,宗室出行必须系黄带,若是不系黄带就出门,就等同于自动放弃宗室特权。咸丰年间有位固山贝子的儿子,因为觉得黄带不够美观,私自换成了紫带出门,结果在街上与商人发生冲突时吃了大亏。

宗室与民争斗也有专门规定。若宗室佩戴黄带,民人冒犯要加倍处罚;但若宗室不系黄带,就按照普通民人处置。同治年间就有一个案例:一位不入八分的将军因为没系黄带就出门,在茶馆与人发生口角,结果官府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处理,令这位将军十分难堪。

宗室的经济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清朝明令禁止宗室经商,就连开设钱庄、典当行都不允许。光绪年间,一位家境困难的镇国公想要开设布庄谋生,结果被宗人府严厉训斥,称"宗室岂可与民争利"。

宗室府邸的规模也有具体要求。不同等级的宗室,房屋的间数、庭院的大小都有明确规定。咸丰朝就发生过一起案件:一位辅国将军擅自扩建府邸,超出规定面积,被宗人府勒令拆除多余建筑。

就连宗室的婚丧嫁娶都要依规办理。同治年间,一位贝子之女出嫁,因为迎亲队伍的规模超出规定,被巡城御史当场叫停,令其按规制重新安排。

到了清朝末年,虽然国势日衰,但对宗室的管理却仍然严格。光绪三十三年,宗人府还在不断发布新的规定,要求宗室谨守本分,不得仿效市井之态。其中包括禁止出入新式茶园、照相馆等场所,显示出清廷对宗室行为的持续约束。

1 阅读:1319

评论列表

你找不到我的-Diamond

你找不到我的-Diamond

4
2025-01-11 18:37

黄带子和红带子。

忘了

忘了

3
2025-01-11 18:56

有时候也挺麻烦

用户14xxx41

用户14xxx41

2025-01-23 23:00

亲王的侧福晋和郡王的嫡福晋谁的地位更高?

雾意岛与

雾意岛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