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章仕仁
前 言
1961年,当首位前苏联男航天员加加林踏入太空后,便开始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崭新时代。
两年后,第一位女航天员登陆太空,自此女航天员也拉开了序幕,谁曾想,当女航天员登上太空以后,会遭受到怎样的痛苦?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女航天员飞向太空前,需要提前服用一些避孕药才能登上太空!
女宇航员前往太空有哪些不便?为什么要提前吃避孕药呢?
生理期的潜在威胁
微重力环境下,人体会经历一系列奇妙而复杂的变化,血液和体液不再乖乖地往下流,而是开始在身体里四处游走。
这种流体重新分布的现象会导致航天员的脸部浮肿,就像刚刚参加完一场疯狂的倒立比赛,对于女性航天员来说,这种变化还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的正常运作。
想象一下,在一个狭小的太空舱内,突然有一滴经血悠悠地飘过你的眼前,这可不是什么浪漫的太空漂浮体验,而是一个棘手的清洁难题。
在地球上,重力是我们的好帮手,帮助经血顺利排出,但在太空中,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经血可能会在体内逆流,或者在太空舱内到处飘散,这不仅会造成卫生问题,还可能污染精密的设备。
健康风险更是不容小觑,地球上的痛经已经够让人难受的了,在太空中这种疼痛可能会加剧。
微重力环境下,内脏器官的位置会发生轻微变化,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腹痛,更糟糕的是,如果经血无法正常排出,可能会引发内部感染或其他医疗问题。
在离地球数十万公里的太空中,即便是小小的感染也可能演变成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太空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远高于地球表面,这可能会对女性的生殖系统造成额外的压力。
长期暴露在高能粒子辐射下,可能会增加患妇科疾病的风险,考虑到太空任务的持续时间往往长达数月,这种累积效应不容忽视。
女航天员还面临着一个独特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储存和处理卫生用品。
每一克重量在太空任务中都弥足珍贵,大量携带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可能会挤占其他重要物资的空间,而且在没有重力的环境中,更换这些用品也成了一项需要精心策划的任务。
面对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科学家们绞尽脑汁,但问题依然存在:
如何在不影响女性航天员健康的前提下,既确保她们能够执行长期太空任务,又不让生理期成为阻碍?难道真的只有依赖避孕药这一种选择吗?
在太空探索的世界里,时间就是一切,每一次发射都是精心计算的结果,考虑了无数因素:从天体运动到国际政治局势。
如果一位女航天员正准备登上飞船,突然发现自己的生理期提前来临,这可不是简单地推迟几天任务就能解决的问题。
太空发射窗口的确定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准备,错过这个机会,可能意味着整个任务的失败,更不用说这种延迟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国际影响了。
那么为什么不能等待生理期结束再出发呢?这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并不可行。
太空任务的持续时间往往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即便是在出发时恰好避开了生理期,也无法保证在任务期间不会遇到,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生理周期变得不规律,这就更增加了预测的难度。
长期太空任务更是给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人类将目光投向火星等更远的目标,任务时间可能延长到一年甚至更久,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时间安排来避开生理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它的工作原理相当巧妙:通过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避孕药可以控制月经周期,甚至完全抑制月经的发生,这意味着女航天员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生理周期。
避孕药的优势不仅仅局限于避孕,对于女航天员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方式来管理生理期。
这不仅减少了在太空中处理经血的麻烦,还降低了因生理期引发的不适对任务造成影响的风险,某些类型的避孕药还可以减轻经期症状,如痛经和情绪波动,这对于需要保持高度专注的太空任务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避孕药并非没有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长期服用可能会增加血栓风险,这在太空环境中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微重力本身就可能影响血液循环,一些女性可能会经历轻微的副作用,如头痛、恶心或体重变化,更重要的是,避孕药可能会掩盖某些健康问题的症状,使得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变得困难。
在太空环境中,这些风险可能会被放大。
例如,太空辐射可能会与避孕药产生未知的相互作用,长期服用避孕药对骨密度的影响,在微重力环境下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的问题。
女航天员面临的其他挑战
从最初的避孕药到如今的高科技解决方案,女航天员的太空装备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早期,避孕药虽然解决了生理期的基本问题,但它就像是用大炮打蚊子——效果显著,却不够精准,科学家们很快意识到,需要更加专门化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太空环境的独特挑战。
于是一场针对太空卫生用品的创新竞赛悄然展开,研究人员开始设计专门适用于微重力环境的卫生巾和卫生棉条。
但创新并未止步于此,科学家们开发出了更加智能的解决方案。
比如新一代的智能太空厕所能够自动识别和处理生理期废弃物,将其转化为可回收的资源,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卫生问题,还为长期太空任务的资源循环利用开辟了新思路。
展望未来,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彻底改变女航天员应对生理期的方式。
基因疗法或许能够暂时调节月经周期,而无需长期服用药物,纳米技术可能会带来更加舒适、高效的个人卫生解决方案,这些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技术,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然而,生理期只是女航天员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女性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加脆弱。
骨质疏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微重力环境中,人体每月会流失1-2%的骨量,对女性而言,这个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尤其是在更年期前后。
为了对抗这种情况,女航天员们不得不在太空中进行高强度的锻炼,仿佛在与看不见的重力较劲。
女航天员们必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特殊的抗阻训练,就像是在太空中搬起了整个健身房。
心理压力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远离地球与家人朋友分离,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些都会给航天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女性来说,这种压力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有研究显示,女性可能更容易受到社交隔离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航天局开发了各种心理支持项目,包括定期的视频通话、虚拟现实体验等,试图为航天员们搭建一座通往地球的心灵桥梁,最后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太空辐射。
在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之外,宇宙射线无情地穿梭,这种高能辐射对所有航天员都构成威胁,但对女性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研究表明,女性患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可能比男性更高,特别是乳腺组织和卵巢,对辐射的敏感性更高,面对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女航天员们依然无畏前行。
结 语
当我们仰望星空,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时,性别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而渺小。
太空探索不应该有性别的藩篱,每个勇敢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者都应当拥有平等飞翔的机会,然而,现实中的技术进步与性别平等之间仍存在着微妙的张力。
我们见证了从第一位女航天员到如今女性在太空站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巨大进步,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太空探索的边界,也在不断改善女性航天员的工作环境。
信息源:
1.光明网:2021年10月16日,“首位女宇航员入驻中国空间站 生理期怎么办?用的什么化妆品?”
2.环球网:2021年10月17日,“女航天员在太空也能化妆?来例假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