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战(一),瓦剌这个敌人是怎么来的

悠然修 2024-02-20 12:55:08

正统十四年,也先率军突破宣大防线并在土木堡击溃明军、俘虏明英宗。其后也先又趁势包围了京师,让明朝一度陷入亡国的危机。那么隶属蒙古的瓦剌部,是如何成长为明朝大患的呢?

洪武年间退回草原的北元在明军的持续打压以及内乱的影响下,分裂为鞑靼(东蒙古)、瓦剌(西蒙古)和兀良哈三部,蒙古对中原的压力以及袭扰也随之降低,只是好景不长。

靖难之后为了稳定统治,明成祖不但将原镇守关外的谷王、韩王、辽王内迁,也逐步削夺负责边墙戍卫的“九大塞王”的兵权并抽调驻守各边镇的明军向北京集中。这既降低的北边的防御力量,也减弱了明朝对塞外的控制。

对蒙古诸部而言,这不仅代表着南下劫掠的机会大增,也意味着又可以重启“养蛊模式”(互相蚕食吞并),进而再次实现草原的统一。永乐六年,难以抵挡鞑靼部的瓦剌主动向明朝上贡请封,寻求资助和庇护。

明廷对此的态度是 -- 坚决维护草原的分裂,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却未能保障分裂各部的平衡。

永乐七年,明成祖将瓦剌部首领马哈木和太平,分别册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并开放贸易。永乐八年,鞑靼部首领阿鲁台拥戴阿岱(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一系)为汗。在明廷的支持下,马哈木于次年拥立答里巴(成吉思汗四子托雷一系)为汗。蒙古的分裂进一步加剧,瓦剌和明朝的关系也步入短暂的“蜜月期”。

永乐九年,鞑靼部斩杀了明朝使臣郭骥,明成祖亲率大军北上征讨鞑靼。此役明军分别在斡难河、兴安岭,击败鞑靼部首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本雅失里在西逃中也被瓦剌部的马哈木俘杀。

此后实力大损的鞑靼部,变得难以抵抗瓦剌部的东进和蚕食。实力的此消彼长,一方面让鞑靼部不得不服软,向明朝称臣求援。另一方面也让瓦剌部野心大涨,逐渐不把明朝放在眼里“表词悖慢”。

明廷也适时的改变态度转而支持鞑靼部,和瓦剌的关系也日益恶化。永乐十二年为打压瓦剌,明成祖再次亲率大军北征。六月明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马哈木,并追击瓦剌残部至土剌河。

明军撤退后瓦剌部发生内讧,首领马哈木和大汗答里巴相继死去,鞑靼部也趁机联合兀良哈攻击瓦剌。难以抵挡的瓦剌不得不再次向明朝低头,明廷为了牵制鞑靼部,接受了瓦剌的求和。永乐十四年朝廷同意脱欢承袭其父马哈木的顺宁王爵位。

不久之后鞑靼部和明朝的关系再次破裂,成祖于永乐二十年再次亲征鞑靼。虽然鞑靼部在这次征伐中战损不大,但明、蒙之间的态势却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瓦剌部不仅获得喘息、休养的机会,还借明朝之势重新打压鞑靼并蚕食其地盘和资源(主要是人口)。如永乐二十一年,脱欢在饮马河大败阿鲁台,“掠其人丁、牛羊殆尽” ……

其次,由于鞑靼部的阿鲁台不再愿意向明朝称臣,明朝对蒙古的态度由保持诸部平衡,转变为彻底打服鞑靼。为此明成祖又在永乐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对鞑靼部发动两次大规模征伐。

这一方面,让瓦剌部借机迅速壮大起来。另一方面,无谓的战争消耗导致的巨大财政负担,让明仁宗改变了国策对蒙古由攻转守,这也变向给予瓦剌一个宽松的扩张环境。

其实这个时候明朝还有一个机会 -- 瓦剌部的内部分歧。

脱欢在承袭其父王爵之初,并不能独控整个瓦剌部。此时瓦剌内部还有两大强人,土尔扈特部的贤义王太平和辉特部的安乐王把秃孛罗。换句话说,明朝是有分化瓦剌部的操作空间的。

但是明廷并未重视这一点,也未参与瓦剌部的内斗。脱欢在永乐二十二年,顺利击败贤义王太平。并在宣德朝初期逐步整合吸纳了土尔扈特部和辉特部,从而掌控了整个瓦剌。

宣德六年,脱欢再次击败瓦剌部的阿岱汗和阿鲁台,穷途末路的鞑靼部只得向辽东迁移,以避其锋芒。宣德七年,为了对抗阿岱汗的血脉号召力,脱欢拥立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为汗。

脱欢此举其实也暗表了他的目的,统一蒙古。而明廷并未拿出实际应对,除了口头支持阿鲁台,基本坐视了蒙古的内斗。

宣德九年春,脱脱不花率部败阿鲁台于母纳山并追击至兀良哈属地。七月,瓦剌部在察罕脑剌间(今内蒙五原)杀阿鲁台及其子,尽收其部众,阿岱汗率鞑靼残部逃亡至陕甘一带。

不过这个时候瓦剌和脱欢还未有大举南侵的意图。

第一,脱欢希望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并扫清蒙古统一的障碍。壮大实力主要是整合兀良哈和辽东各部(主要是女真),扫清障碍主要指消灭鞑靼部拥立的阿岱汗。

兀良哈很快就瓦剌拉拢,并在瓦剌的授意下对明朝展开持续骚扰。这种骚扰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开明朝的视线,以便消灭鞑靼残部。最终在正统三年九月,脱欢派出四万大军征剿鞑靼并击杀阿岱汗。

第二,瓦剌又有了新的内部矛盾,脱欢自己想成为蒙古大汗。

消灭阿鲁台和阿岱汗后,脱欢就觉得脱脱不花这个“傀儡”碍眼了。脱欢的母亲是蒙古额勒伯克汗的女儿(萨穆尔公主),因此他宣传自己也拥有黄金家族的血裔。并通过拜谒成吉思汗“八室”(供奉、祭祀大汗灵位的宫帐),向全蒙古表达自己想称汗的意图。

但是刚刚被征服的东蒙古贵族们并不支持脱欢,而且脱欢扶立的傀儡脱脱不欢也不是“光杆司令”,所以脱欢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整合内部诸势力。

正统八年,野心勃勃的脱欢突然暴卒,有可能是疾病,也有可能是内部斗争。但不论是什么原因,这对明朝来说又是一个分化蒙古的机会,只不过明廷仍然没什么实际动作。

其后脱欢的儿子也先继承了其父的权力和职位(太师)。

也先首先放弃了其父称汗的意图,降低和平息了部分内部矛盾。然后也先在整合内部派系的同时,将瓦剌的势力进一步扩张至辽东,正统十二年也先亲子率兵至朝鲜国境并威逼朝鲜臣服。

至此蒙古再次接近统一,而明朝也将迎来一个全新且强大的敌人,不过这并不代表双方一定要走向战争。

此时的瓦剌(或者说蒙古)的主要诉求并不是像成吉思汗那样去无限征服土地和人口,而是扩大与明朝之间的贸易量。但是政治地位上的不对等,让以宗主自居的明朝,不会从经济上去考量番邦的贸易述求,反而愈发想通过贸易羁绊去限制番邦的实力增长。

贸易的不足,必然导致物资需求无法被满足。而物资需求的缺口大小,又直接决定一个族群或国家的生存能力 ……

所以当明廷拒绝加大互市并掐断与瓦剌之间的朝贡漏洞后,已被明朝培育壮大的瓦剌必然选择战争来解决问题。

注:藩属向明朝朝贡时,明廷会默许使团人员沿途贸易。上呈贡品后,明廷惯例会厚赏使团所有成员,即“回赐”。所以使团规模、人数越多,获利越大。也先会了获利不但提高了朝贡频率,还大幅度提升朝贡人数(由每次几十人扩大到上千人)

1 阅读:231

悠然修

简介: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