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数据:工信部等八部门最新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将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并首次将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国内找矿力度提升至战略高度。
政策动向:国内挖潜+海外拓荒“双管齐下”国内端:
找矿支持:加大对国内锂、钴、镍资源的地质勘探投入,科学有序投放矿业权,破解“有矿难采”困局。产能升级:推动矿业权“净矿出让”,简化审批流程,2024年多地已试点“线上挂牌+线下密封报价”模式,降低企业拿矿成本。国际端:
海外布局:鼓励企业“组团出海”,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布局刚果(金)、印尼等资源富集区,目标将海外矿产开发成本降低15%-20%。风险对冲: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对镍、钴等对外依存度超80%的矿产实施动态储备调节。技术破局:再生资源“反哺”产业链循环经济:强制要求电池企业提升再生原料使用比例,2027年前实现动力电池回收率超95%,镍钴锂再生利用率突破80%。绿色设计: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未通过碳足迹认证的电池材料限制市场准入。市场影响:矿业权“供给侧改革”启动产能调控:严控低效产能扩张,2024年全国已清理“僵尸矿业权”127宗,释放优质矿区45处。价格传导:国内锂资源自给率若提升至40%(当前约25%),碳酸锂价格波动幅度有望收窄30%。博主辣评“资源自主不是‘挖矿游戏’,而是技术、资本与政策的综合博弈。当国内找矿撞上海外地缘风险,再生循环才是真正的‘战略缓冲带’——毕竟,家里有矿,不如手里有技术。”
延伸阅读:同步推进的还有新型储能技术攻坚,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替代路线已进入产业化快车道,或成锂资源焦虑的“解压阀”。
(数据来源:工信部、自然资源部、中国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