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起名路,从商周到现代,中国人如何为后代取一个好名字?

逍遥读史梦 2025-03-17 15:10:20

在历史上,名字不仅是个体的标识,更是文化、历史与情感的承载。人的名字真的是最短的咒语吗?从石抹狗狗、完颜陈和尚、郭蛤蟆、猛如虎这些怪异名字,到纣王妲己、伯邑考等带着神秘气息的称谓,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又该如何为后代取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名字的奥秘。

名字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名字的诞生,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紧密相连。在远古时期,当人类开始意识到个体的独特性时,名字便应运而生。最初,名与字是不同的概念,古人有名亦有字,二者合称为名字。

《说文解字》中对“名”的解释为:“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在没有路灯的古代夜晚,人们难以看清彼此,只能通过呼喊来确认身份,名字由此产生。这种场景在农村生活中尤为常见,大晚上有人敲门,屋内的人看不清屋外是谁,便会询问“谁呀”,屋外的人则回应自己的名字,以此相互确立身份。

除了大名,我们每个人还有小名,有的地方也叫乳名。在古代,小名的起法颇为随意。曹操小名叫阿满,刘禅小名叫阿斗,汉武帝小名叫彘(猪的意思),司马相如小名叫犬子,刘裕小名叫寄奴。

过去常见的小名如狗剩、嘎子、毛蛋、铁蛋等,显得十分粗糙。这一方面体现了长辈对子女的亲昵,另一方面在医疗条件不佳、儿童夭折率极高的古代社会,遵循了“起个贱名好养活”的准则。例如“狗剩”这个名字,寓意着连狗都不吃,阎王爷自然也不会要,以此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秦汉以前,王公贵族流传下来的名字与后来的小名相似,颇为怪异。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叫黑臀,还有叫黑肩的,翻译过来就是黑胳膊、黑屁股、黑肩膀。齐桓公叫小白,郑庄公叫寤生,是因为他出生时难产倒着出来的。这些名字的随意性反映了当时起名的风格。

古人对名字极为忌讳,不能直呼其名。这可能源于古代的避讳禁忌,与上古巫术有关。古人认为名字、称号与物质实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巫蛊之术便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写上名字诅咒他人,使其受到伤害。还有叫魂的习俗,小孩掉魂了,要呼喊他的名字把魂叫回来。

由于对名的避讳,字便出现了。字用来表述名,所以后来也称表字。《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到了20岁,要举行冠礼,把头发竖起来戴冠,意味着成年,同时要取字,有了字便成为男子汉大丈夫。

贵族女子小时候有小名,出嫁时用笄挽住头发,再取一个字,便嫁作人妇,因此后世称未出嫁的姑娘为“待字闺中”。

历代名字风格的演变

商代君王的名字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天乙、外丙、太甲、小甲、太戊等。商纣王姓子名受,帝辛是他的名字。商代采用日名法命名,即按出生日期的天干来命名。哪天出生就叫什么天干,但重名率太高,便在前面加一个字区分,如祖、帝等。西周起名在殷商风格基础上,有的增加了地支命名,如公子申、公子午等。

春秋战国时期,人物起名依旧朴素,“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如央、科、储、究等,央是套马的袋子,科是一种车,储、究是工具;“近取诸身”如黑肱、黑臀、黑肩等。到了汉代,西汉文治武功昌盛,汉武帝开疆拓土,人们起名充满武力和对功名的追求,字中除表示辈分的伯仲叔季外,多使用公卿君武等字,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苏武字子卿,卫青字仲卿等。

东汉三国时期,经学兴盛,崇尚忠孝道德,名字带有儒家风格,以孝、德、文、仁、忠、祖等为主,如刘玄德、曹孟德、孔融孔文举、等。这一时期普遍是单字名,是因为两汉之间的王莽改制,他以“二名非礼也”为准则,要求起名只能单字,不准取双字名,导致东汉到三国青史留名的人大都为单字名。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名字带有道法之气,如曹冲、曹睿、郦道元等,还有很多人名字中带“之”字,如王羲之、祖冲之、顾恺之等。陈寅恪先生认为,名字上带“之”的与当时信奉的天师道及五斗米教有关,是个人信奉天师道的标记。

南朝佛教兴盛后,名字中带有僧、法等字的增多,如王僧辩、沈僧荣、元法僧等,普遍用佛教三宝“佛、法、僧”的字来命名。北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文化水准相对较低,取的名字比较直接,如元智寿、吕罗汉、张菩提等,还有一些独特的名字,如杨大眼、皮豹子、薛虎子等,

唐朝南北方文化兼容并蓄,既有北朝的旷达又摒弃其粗俗,既有南朝的典雅又避免其偏狭。取名上集合了汉的儒学之风,如薛仁贵、李敬业等,和南北朝的佛道之风,如刘松儒、陈玄礼等。

唐代不论男女,喜欢用家族排行来称呼,彼此称之为“行第”,如李白叫李十二,杜甫叫杜二,岑参叫岑二十七,高适叫高三十五。唐代人的行第不是以同父兄弟为排行,而是以同祖兄弟甚至曾祖兄弟为排行,一个大家族一起排。

五代时期是大乱世,人物起名注重“彦、守、承、重”等字,王彦章、石重贵、安重诲等,普遍是带有继承、弘扬意味的字,再加一个品德、节操相关的字,组成浓浓的晚唐五代节度使味。

宋代字辈取名开始流行,如孔子家谱从宋代开始编修。唐宋平民家的小名在敦煌书卷中可见,普遍是各种狗子、粪墩等,极为粗陋。宋代女子起名喜欢用叠字,如李师师。

宋元时期,辽金元等少数民族名字或姓大都是音译,风格类似北魏时期,有叫猪粪、羊蹄的,像完颜陈和尚、郭蛤蟆等名字听起来像战五渣,实则是猛将。完颜陈和尚叫完颜彝,字良佐,陈和尚是他的小名。

到了明清,起名取字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读书人家遵循“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的依据。贵族名字的代表是老朱家人利用五行金木水火土贡献了一张元素周期表,造了许多生僻字。

满清入主中原前,名字是满语,如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从康熙开始定了皇族子孙的字辈排名,雍正往后历代帝王按汉文字辈取名。民国随着新文化运动爆发,名字避讳逐渐消失,大部分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人物因是清朝生人所以有表字,后来表字的作用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的名字特点与文化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名字风格极具时代特征。刚建国时,人们起名多为建国、建华、援朝、跃进等,充满了对新中国的激情与建设热情。后来,卫东、卫红等名字增多,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飞、海等字在名字中变多,反映了人们对新潮流的期待。90年代,帅、凯、娜等字逐渐增多。再往后,随着港台流行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风靡,子涵、子轩、皓轩等名字在幼儿园风靡,这是父母对子女期许和自我情绪的映射,饱含着对曾经痴迷的港台文娱的怀念。

近年来,父母双姓在家冠名的起名方式越来越多。名字虽或许没有典故和华丽词汇,但都满含着上一辈对子女的期许。我们习以为常的“强、林、美”等字,其实都是极为凝练且美好的。多年以后,人会消失,留给后代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名字,再往后名字也可能被遗忘,但我们都曾顶着这个名字在世上切实生活过。

中国名字的演变,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从起源时的简单标识,到各个朝代因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呈现出的多样风格,再到现代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特点,名字始终承载着深厚的内涵。它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象征,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0 阅读:11
逍遥读史梦

逍遥读史梦

艾克拜尔阿布都热依木讲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