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战出现第一辆坦克至今已经100多年了,在这百年时间,坦克的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并成为陆战使得决定性武器。然而,在技术达到巅峰的同时,坦克自身的发展也面临危机。作为坦克的发明国英国,已经没有了坦克生产能力。头号强国大漂亮,迟迟没有推出下一代坦克的研发计划。人倒架不倒的俄罗斯,新一代坦克也是雾里看花。
武器技术装备的进步,始终伴随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壕和铁丝网的严密防守下,重机枪喷吐火舌,不断的收割士兵的生命。坦克横空出世,宛如硕大的水柜,装甲的防护,子弹无可奈何,钢制履带,压战壕和铁丝网上如履平地。
很快人们根据坦克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发展出了“闪电战”理论,整个欧洲匍匐在坦克脚下。
当成群的坦克出现在战场上,作为地面部队的噩梦,又发展出“空地一体战”理论。上世纪80年代苏联超大规模演习就是其代表。
随着坦克三大性能“机动、防护、火力”的不断进步,其制造技术也是越来越复杂,涉及到的工业部门更是大幅增加,这就使得能全面掌握坦克制造技术的国家越来越少。因此,有能力研制未来新型坦克的国家,只有几个具备完整工业能力的军事强国。
未来战争的形式也有了重大变化。主要是非对称作战模式,游击战,城镇作战。传统的的地面坦克决战很少会出现,单兵反坦克偷袭,无人机发射反坦克导弹等。这样的作战环境恰恰限制了坦克的使用效能。其强大的正面防护力和穿甲火力难以发挥,薄弱的顶部和后部装甲常常遭到火力打击。
从技术上说,现有的主流坦克如 M1A2、"豹"IIA6、99A等已达到了传统型坦 克的巅峰。它们的设计思想延续了冷战 时期的"矛与盾"之争,始终试图结合更 强的火炮威力与更坚固的装甲防御,但 代价是不断攀升的成本与随之增长的 车重,前者影响了装备数量,后者影响 了战略部署能力。在正面防御能力上, 它们的装甲厚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潜在敌人的攻击力,自重超过50吨,妥妥的钢铁堡垒。
2015年俄罗斯在红场阅兵首次亮相其4代坦克T-14,作为是世界上第一款现役的第四代主战坦克,其采用的作战指挥数字化系统,已经实现完全计算机化、自动化,减少了人力的需求,增加了精准打击的能力。此外,该坦克还采用了无人炮塔技术,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隔舱化设计也增加了乘员的生存概率。俄T-14主战坦克近乎完美地将防御性能与攻击威力融于一体,通过无人炮塔技术的应用开拓了世界坦克历史上的新篇章。
但是无论美军在阿富汗,俄军在叙利亚,乌克兰,都有坦克包括T-14,被RPG和毒刺导弹攻击侧面和顶部装甲被击毁。尤其是在乌克兰,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坦克陆战之王岌岌可危。
尽管不时传出140毫米乃至152毫 米坦克炮的消息,但受限于车体承载能力等问题,其安装到未来坦克上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未来坦克很有可能比现 在的传统坦克更为轻小,这就进一步排除了安装更大口径动能反坦克炮的可 能。因此,未来坦克在火力上的改进将主 要集中在配套弹药以及火控系统性能的 提升上。新型弹药将使坦克打击的目标 更加多样化,新型火控系统则将具备为 其他平台指示目标的能力。
未来坦克可以作为信息化、网络化作战平台,首先,坦克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功率 较大的无线网络设备。其次,坦克在战斗中主要承担步兵的支援任务,它作为战斗群的装备核心具备了向上级标识战斗群的资格。同时,由于它接近步兵的战斗位置,还可以成为步兵班组理想的移动通信基站。当然,对于未来 的步坦协同作战而言,坦克不仅要成 为步兵班组之间的通信基站,还要直接接收步兵传送的语音和视频信息, 以便直观地了解到步兵所处状态,为 步兵提供最有效的支援火力。而对于 步兵来说,身边的坦克成为通信基站 后,班组就不必再携带笨重的通信系统,最多一部手机大小的设备就 可以满足信息通信需求。
未来坦克搭载更多的主动防御系统,各国在这方面都展开了重点研究,
1. 我国GL5型主动防御系统,由智能化探测器、多管末端 弹箭拦截弹发射器等组成,无死角布置在战车外部。100米距离内自动探测和识别,在10米范围内对来袭目标实施击伤、击毁、击爆。
2. 俄罗斯在设计T-14“阿玛塔”主战坦克时融合了全新的“霞石”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兼具软、硬杀伤机理的主动防御系统,由紫外波段预警定位仪、主动毫米波相控阵雷达、与探测装置交联的火控计算机和拦截弹发射器等组成,可拦截全向来袭的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3.美国陆军从2020年开始决定测试两家海外盟友公司的产品,分别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和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ADS主动防护系统(Active Defense systems)。
总体来说,未来坦克在外观及三大性能上,可能与传统坦克区别不大。但是主动防御系统的加入使坦克在战场存活率大大增加,其信息化、网络化作战平台是坦克战斗力的倍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