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北京城内一则广播响彻云霄:“在中央领导人的决策下,全国正式恢复高考制度…”
邓小平同志站在办公室内,听着城内万千学子的欢呼声,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这时,他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中明确写道:
“小平叔叔您好,我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此次写信是关于恢复高考的事情…”
看到信中声泪俱下的四个“不”字,小平同志逐渐皱起了眉头,神情凝重,随后他大笔一挥,在信中写下“准予”二字。
刘源信中所提到底是什么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何连提四个“不”字?
从山顶跌落谷底刘源作为刘少奇的儿子,他的一生是几经挫折和风雨的。
1951年春,刘源在北京出生了,父亲刘少奇时任国家副主席,在中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他是在人们向往的中南海成长起来的,但是从小父亲就教育他要把自己当做普通人家的孩子,所以从他记事起,他就没有享受过“特权”。
他有三个哥哥姐姐,刘源是家里最小的男生,但是父母并没有过分溺爱他,家里的孩子多,生活开支紧张,所以兄弟几人的衣服总是轮着穿,父亲更是教育他们要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
晚年每次回忆起父亲,刘源就露出怀念之情,他说父亲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是难以用金钱估量的,他会用一生践行这些思想并发扬光大。
刘源的童年生活也是很充实的,父亲经常带领他们游泳、骑自行车,甚至放假的时候,刘少奇还会送几个孩子到农村或者工厂劳动锻炼。
有一次,他们来到北戴河游泳,可是海边的风浪很大,刘源怯生生地看了父亲一眼,脸上浮上一层恐慌之色。
刘少奇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道:这就害怕了?像什么样子?现在就把衣服脱掉,下去!”
父亲的话刘源不敢不听,于是他脱了衣服下到海里,没想到在岸边看着很可怕,可是下海之后反倒没有那么害怕了,他渐渐克服了恐惧,游刃有余地在海里游泳。
刘少奇满意地看着他,露出了欣慰的表情。他就是要锻炼孩子,他告诉刘源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虽然刘源从小在中南海成长,但他并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干部子弟”。
刘少奇和孩子们
也许是因为刘源从小身边有很多军人,每天都能看到中南海身穿军装的岗哨,一个个特别帅气,所以他心中十分羡慕,主动跑到父亲身边说自己想“当兵”。
这一年,刘源正上初中,是男孩心性最大的时候,刘少奇听到儿子的要求,心中很意外:不愧是我的儿子!
于是在刘源放暑假的时候,刘少奇将他送到了警卫部队锻炼。
1965年,刘少奇听刘源汇报训练情况
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并没有被严格的要求震慑住,每天坚持跟着部队在烈日下训练,整整三个月,皮肤都晒黑了不少。最后还获得了“五好战士”的荣誉称号。
可以说刘源是在军中长大的,整天拿着木枪、木刻刀在院子里喊打喊杀,他放下豪言壮语:“我长大要当将军!成为和父亲一样厉害的人!”
几位老总听到后都爽朗的大笑,觉得这孩子特别可爱,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
就在刘源以为生活会这样幸福下去的时候,命运给了他们家一个沉重的打击。
1966年冬,刘少奇主动辞去了国家职务,刘源看着整日忧心的父亲,心中也非常困扰。父亲告诉他,不管遭遇什么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一年后,刘源毫不犹豫实现上山下乡的号召,到边远的农村,没想到这次和父亲分别竟成了永别。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在河南开封逝世。
此时刘源正在遥远的陕西省山阴县白坊村进行劳动生活,对于父亲离世的消息他一概不知。
恢复高考1972年夏天,刘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北京,这时他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和母亲兄妹几人抱头痛哭,嘴里呢喃着:“我以后没有爸爸了…”
三年后,在周总理的授意下,刘源被批准返回北京,在一个工厂工作。
刘源从备受宠爱的小同志到上山下乡的普通知青,再到北京城内的一名普通工人,刘源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如今平凡安稳的生活更加令他安心。
刘少奇和王光美
工厂的生活是枯燥劳累的,晚上回去经常倒头就睡,偶尔几次午夜梦回,总会想起最后一次与父亲分离时,刘少奇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一定要在人民群众中活下去,做人民的好儿子,永远跟党走。
刘少奇的一生都是一个无产者,他临终前的遗嘱也是要把骨灰撒入大海,死后也要做一个无产者。刘源不愿刻意回忆起这段痛苦的经历,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试图麻痹自己。
好在命运没有彻底打压刘源,他的人生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
1977年,邓小平同志恢复了在中央的领导职务,几年的沉淀让邓小平同志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将精力放在科技和教育工作。
“经中央领导人研究,为响应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要求,自今年起恢复高考。”
在北京高校招生会议上,邓小平同志的简短一句话在会议中激起了千层浪,会议中争论不休,邓小平同志毅然拍板决定:“中国的未来在年轻人手中,解决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1977年8月21日,北京的广播率先响起“恢复高考”的通知。这一消息如同平地惊雷,引得无数青年在街上欢呼庆祝,他们扔下手中劳动的工具,相拥而泣。
这一刻他们等了太久,终于迎来了“重生”。
高考受阻,寻找帮助这是已经停止了十年的首次高考,对于全国的青年来说,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开始。
举国上下奔走相告,许多工厂也传达了会议精神。不管是解放军、农民、工人还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只要适龄都可以报名。
刘源所在的工厂也张贴了相关文件,他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提交了报名。
此时他的心中还十分不安,他已经不是当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孩了,怀疑自己不会被允许考试。
很快他的不安就被证实了,厂里以“最好25岁以下”为理由退回了他的报名申请,这年,刘源已经26岁了,他很不服气。
刘源是初二辍学的,而当时比他年纪高的高中生都能参加高考,自己一个初中生年龄怎么会不通过呢?
除了刘源之外,还有九个年纪比他大的工友都被卡了,看着其他人欢天喜地地准备高考,刘源的心里不是滋味。
刘源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问题,也许厂里是怕以他身份的开始会有很大奉献,所以才以年龄为借口。
想到这里,他觉得非常委屈,父亲是那么无私的一个人,如今社会稳定了,他却永远离开了这个热爱的国家。
一气之下,他给和父亲出生入死的老战友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申诉自己的不公:
“小平叔叔,您好,我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我想考大学,考不上的话自我自己的问题,我谁也不怨,可要是因为我的出身不让我考,那我很不服气。”
短短几句话,他工整地写好,然后在信封上写“中共中央邓小平副主席收”,忐忑地将信寄往中央。
邓小平和刘少奇
此时他心里也没底,要知道多年前,他曾写信建议取消高考,每每想起曾经的事,他都很懊悔。
况且父亲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从小就教育他们不能搞特殊,如今自己逾越了这条红线,父亲会责怪他吗?同时他也不确定邓叔叔会做出什么批示。
刘源整日陷入纠结之中,十余天后,终于有了回信。刘源和九个工人全都可以正常参加高考。
原来邓小平同志收到来信后,特意叮嘱只要政治上没有问题,都可以报考。作为刘少奇的老朋友,他更是了解刘源的为人,于是准予了刘源的请求。
刘源至今不知道小平同志的批复,他只收到了厂里的通知,在填写报名表的时候,在父亲一栏,郑重地填上了“刘少奇”三个字。
此时距离高考不足半月,如果当初晚了一步,刘源就会错过这次珍贵的机会。
顺利录取,为国报志1977年冬,中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高考,报考总人数达到一千多万,有五百多万考生参加。
虽然顺利完成了考试,但刘源的录取还是费了一番功夫。
1979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合影
刘源的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学系,第二志愿是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刘源成绩优秀,当时北大负责招生的老师有所顾及,就没有录取刘源。
北京师范学院负责招生工作的是历史老师周兴旺,刘源的档案虽然只有薄薄的几页纸,但拿在手里却沉甸甸的。
录还是不录?他不敢私自做决定,于是立马上报到学校的领导机构。
当时邓小平同志对于招生工作的要求是: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一要本人表现好,二要择优录取。
师院的副主任崔耀先看过刘源的档案后说道:
“这名学生之前下乡插过队,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回到北京养病,让他去医院复查一下吧,身体没问题的话,就可以到我校学习。”
原北师院院长崔耀先
1978年1月,刘源永远会记得这一天。
“刘源,有你的信!”
当他接过信,看到红色的“北京师范学院”六个大字时,他震惊地合不拢嘴。此时距离父亲刘少奇逝世已近10年,母亲还被关押在监狱,一家人分离无法团聚。
他捧着通知书傻傻地笑,笑着笑着就哭了起来,眼泪滴落在信封上,他赶紧擦去,这一刻,他仿佛获得了新生。
3月8日,怀揣着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和对中国社会的疑问,27岁的刘源踏入了大学的校门,正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这一年,作为刘少奇的儿子,刘源的噩梦终于结束了,他也终于再次和母亲王光美团聚,看着母亲苍白的脸色,和头上的白发,刘源眼眶一红,决心要好好在母亲身边尽孝。
有一次,在和邓小平同志的会面中,王光美提到了刘源高考一事,表达了一家的感谢之情,小平同志只是微微一笑,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并且相信刘源一定会像刘少奇一样成大事。
毕业后的刘源正值而立之年,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更加清晰,于是拒绝了学校的挽留和出国留学,而是选择去最艰苦的地方,到基层、到农村去。
从政的道路并不容易,他最终来到河南,刘少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为百姓实实在在做些事情,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从一个村干部到郑州市副市长,再到副省长,从火车站的改建到天然气工程再到中原化肥厂等等,刘源为百姓做了一件件的实事。
1992年,取得了斐然政绩的刘源进入军界,建三峡、战边疆、上平原、下海岛,他身先士卒,埋头苦干,他这一生,将工、农、学、兵的身份全都体验了个遍。
后记不管他这一生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在刘源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高考的恢复,所以他对邓小平同志和首师大无限感激。
2016年,退伍后的刘源,特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将自己的将军服捐赠给首师大。
回顾刘源这激荡的一生,他不曾向困难低头,四个“不”字,表明了他的决心,而他优秀的政绩,也不愧于父亲,不愧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