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说法是,民以食为天,而西方人的说法也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吃饱饭看作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吃饱饭对哪里的人都重要。作为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可以说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谁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一定会对粮食安全问题有深刻理解。至于现在的中青年人,可以问一问你父母,挨饿的滋味好受不好受。
现在看,虽然中国进口粮食规模也不小,但口粮基本可以自给,可以说中国人的饭碗还是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至于进口,更多是调剂口味品种,比如说进口的泰国香米就挺好吃。实际上,确保粮食安全一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自给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有完整高效的储备粮体系。有了这个体系,我们可以在内部自然灾害以及外部粮价剧烈波动情况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除了能直接吃到嘴里的粮食外,确保粮食生产设施及生产资料供给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不允许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化肥和种子供应稳定、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修建并完善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
对于粮食安全,我们必须重视,但要在科学基础上予以重视。应当看到,有些进口也未必都意味着对粮食安全带来挑战。比如说,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粮食种植,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将其他国家的土地、水灌溉等资源为我所用,生产出粮食来再运到中国,反而有利于利用其他国家资源强化我们自己的粮食安全。也要看到,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粮食安全就是手中的粮食越多越好。不知道有谷贱伤农的说法吗?如果生产出大量粮食市场消化不掉,一些陈化粮只能充当饲料,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容易被挫伤。
至于如何在谋生我国粮食安全过程中更多体现出科学理性,我认为现阶段应当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投入力度,延长粮食产业链,增加粮食作物附加值,让更多的粮食可以有市场需求。一旦粮食供应紧张,这些针对非直接口粮需求的满足能力可以迅速转换为满足口粮需求的能力。此外,种子资源就如同芯片,如果被别人“卡脖子”,影响恐怕不亚于芯片,因而要更多支持南繁等育种基地建设。至于进口,我认为无论进口粮食还是进口农业生产资料,都需要适度使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大我们进口的选择空间。
民为邦本,食为民天,这是农耕文明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