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好坏,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心水史呀 2025-02-06 11:51:28

洪武四年,大明朝举办科举的时候,殿试的考试题目居然与三筐稻谷有关。

不用多想,这次的题目是太祖朱元璋出的,刘伯温见状瞬间感觉不妙:“要死人了啊!”

刘伯温为何会如此断定?科举最重要的一环,朱元璋为何出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题目?

三筐不一样的稻谷

十年寒窗苦读,大多为的就是通过科举谋得一官半职,这样自己的未来也算是有了着落。

在古代要想做官,参加科举算是最公平且有效的捷径了。

不过元朝末年的时候,因为战乱,已经有好几年没有举办科举考试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得大量补充官员。

一般来说,一个新王朝代替旧王朝的时候,新王朝会继续任用那些旧王朝的官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如果不用旧王朝的官员,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好多重要官职无人的现象。

任用旧王朝官员虽然能缓解燃眉之急,但新帝肯定想自己任命一批新的官员。

一个王朝灭亡,统治者腐败的同时,下面的官员也是如此,所以这样腐朽的官员不能长期任用,否则极有可能步了前朝的后尘。

朱元璋很清楚这一点,要想自己任命新官员,那科举就是最好的选拔方式之一。

于是国内基本安定下来后,全国学子期盼已久的科举考试终于来了。

朱元璋对于这次考试自然很看重,尤其是殿试,他决定给考生们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一般来说,殿试都是皇帝亲自出题目。

按照之前封建王朝的惯例,皇帝出的题目也是跟文化知识有关,太偏的题目虽然也有过,但几乎很少。

了解朱元璋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不喜欢按正常套路出牌的皇帝。

等到了殿试那天,当考生们来到大殿上后,映入眼帘的是朱元璋早已让人搬上来的3筐稻谷。

当时许多考生见此,还以为要根据这些稻谷来吟诗作赋什么的,于是朱元璋还没说出问题之前,这些考生们就已经在脑海中创作作品了。

对于这次的考题,朱元璋身边的高人刘伯温也不知道。当他跟朱元璋来到大殿上后,看着3筐品质不一样的稻谷,刘伯温便说道:“要死人了啊!”这是为何?

这3筐稻谷分别来自军队粮仓、太仓、扬州粮食库。

其中属来自扬州的稻谷质量最好了,而质量最差的,居然是来自军队中的粮食。

因为杀的大臣实在是太多,所以大家给朱元璋起了许多外号,比如暴君、活阎王什么的。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朱元璋为何会杀这些大臣?

如果说他平白无故乱杀大臣,那他的确配得上那些外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就拿这3筐稻谷来说,如果你是皇帝,你会作何感想?

军队的重要性不必多说,这是保护一个国家的重要武器,只有当他们有实力的时候,一个国家才能挺直腰杆。

百年难遇的考题

比如我们国家的解放军,就带领我们终于站了起来,从此以后没人再敢欺负我们。

但明朝的某些官员显然不懂这个道理,军队吃的粮食,不是发霉就是干巴巴的。那一筐稻谷,根本就看不见一粒完好的。

要是这样的话,士兵们会怎么想,他们还会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吗?

连最起码的肚子都填不饱,何谈为国英勇牺牲?

别说什么要有哪方面的精神,那些士兵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对于他们来说,精神大部分时候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

所以如果你是皇帝,看到士兵们吃得这么差,你还能坐得住吗?

所以这次殿试结束后,太仓的官员们被撤了职,而负责管理军队粮食的最高官员,则直接被拉出去杀了。

对于朱元璋来说,连军队粮食都敢贪污的人,还有什么活着的价值?

想必如果是我们坐到那个位置上,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也会将管理军队粮食的官员给杀了,真是太可恶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朱究竟给考生们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

其实,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对于那些考生来说,却宛如晴天霹雳一般。

殿试开始后,朱元璋就让考生们来评价一下这些稻谷的品质。

这只是表面意思,朱元璋想着让考生们通过这些稻谷的品质,来联想出其他内容。

题目出现后,考生们也是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真的是,什么五花八门的答案也有。最让朱元璋气愤的,就是有些考生居然说,这些稻谷的品质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这样的考生,气得朱元璋差点把他拖出去给斩了,但凡是有点眼力劲儿的人,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由此不难猜测,那时候的读书人真是把自己给读傻了,就知道读死书,至于别的,一问全不知。

其中有的讲着讲着还跑题了,比如他们说着说着便说道扬州怎么好。

看着这些考生们的回答,朱元璋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恨不得赶紧取消这次殿试。

但这毕竟是第一次,朱元璋也不好意思做得太绝,而且他还抱有侥幸心理,万一有懂他意思的考生呢。

但是很遗憾,到最后结束的时候,没有一个考生让朱元璋满意。

如果说有一两个不懂的也就算了,居然都不行,于是朱元璋让刘伯温去查查这究竟是为何。

经过调查,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南方,像北方学子们简直太少了。

而最后参加殿试的考生,北方学子就更少了,那这又跟地域有什么关系呢?

经过调查发现,参加殿试的考生大部分来自南方的名门望族,说白了就是有钱有关系。

这样的人从小就是不愁吃也不愁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无忧无虑。

他们长大后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读书以后中举,至于其他的,就不用他们操心了。

朱元璋的答案

这么一说,他们那时候的教育方式跟我们现代也差不多。

像一些孩子,平常除了上学就是上各种艺术班或者补习班,每年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休息的时候。

即便他们最后的成绩很好,但有时候也会感觉他们好可怜。

他们有的都上初中了,就连地里的庄稼、家中的禽类都没在现实中见过。

或许许多人觉得,他们只需要读好书就行了,别的知不知道无所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读书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因此成了书呆子,别的啥也不知道,那他的未来照样很危险。

参加殿试的那些南方学子们,他们好多连地里的庄稼都没见过几次,对于那些农耕知识,更是一问三不知。

此外,这还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不仅这些考生们来自南方名门望族,就连好多监考官也是。

所以有好多考生即便是没有太高深的知识,但凭借关系照样能参加殿试,这对于其他考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那北方考生为何会这么少?

这个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受之前元朝的影响。

既然这些考生们都不合格,那朱元璋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众所周知,朱元璋这一生最讨厌的一种官员就是贪官,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因为当年他的父母和大哥就是因为贪官太贪而被活活饿死。

据统计,朱元璋一生共杀过10多万贪官,这个数量实在是太惊人了。

朱元璋在位时,只要是贪污了60两银子,没商量就是死罪。

在官员贪污这方面,朱元璋从来没有含糊过,即便是自己非常宠爱的驸马贪污了,朱元璋照杀不误。

朱元璋当皇帝的这三十多年,一直在杀各种贪官。他曾扬言,要杀尽所有贪官,这个基本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对贪官虽然狠,但结果却是越杀越多,毕竟明朝工资本来就低,你还不让人家偷偷搞点小钱,所以许多官员都是被迫贪污。

因为他们要是不贪的话,活都活不下去。

这也算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矛盾吧,当然,贪污肯定是不好的。

所以朱元璋最希望的,就是任用那些清正廉洁、多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员。

像那些南方考生们,无法通过稻谷的品质来参悟出其背后的本质。其实本质就是要做一个好官,争取让老百姓们都吃上像扬州那样的优质好粮食。

在朱元璋看来,不懂得为老百姓着想的官员就不是好官,包括皇帝们也是。

朱元璋这个想法的确没毛病,他自从当上皇帝后,对老百姓们好那是肉眼可见,比如他提出的养老政策,其中有一条是,各地县官每隔一段时间要带着粮食和衣服慰问当地老人。

洪武大帝有时候的确有些残暴,但他对老百姓的好那是真没得说,10多万贪官的死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毛主席曾说过,不应该把洪武大帝写得那么坏。

朱元璋虽然有功但也有过,我们该看的,应该是他积极影响的那一面!

0 阅读:52
心水史呀

心水史呀

记录前人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