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慈禧的见识超越乾隆!不服来辩!

杠杆地产 2018-09-20 22:26:10

晚年慈禧的见识超越乾隆!不服来辩!

撰文|黄大拿

如果身处慈禧的时代,却偏要做乾隆爷天朝上国的美梦, 那才真的会令人齿冷吧?

《延禧攻略》播完了,人们聚集在那个“本可以改变中国”的男人身上的目光却久久无法移开,这个人就是乾隆。

借着宫斗戏的热点,一篇《历史也怕货比货》的自媒体文章也带着滚烫的热气出炉了。

怎么比?拿乾隆和与他同一年去世的美国总统华盛顿比,拿乾隆和他同时代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比。这么一比,作者的结论是:

作为一个领导人,在他的任期内,不仅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丝毫没有从世界的宏大进程得到任何启发,让自己和整个国家沉溺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死胡同。如今,只是叫乾隆一声大猪蹄子,已经算是很轻的了!

作者的文风很俏皮,但是这种比较却极为轻佻。

在清朝的皇帝中,乾隆的好大喜功没法让人喜欢,但他的身上也有着清朝皇帝的一些优点,比如勤奋好学,对祖宗社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至于所谓世界的宏大进程,听起来很漂亮,但问题是人们自己能否拽着头发离开地球?

华盛顿的美国和朝隆的清朝不是一个频道,拿乾隆和华盛顿比毫无意义。

真要比较,不如拿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比较。在同样的制度文化环境中,一个是勤奋好学的一代雄主,一个是没有多少知识的老太,但你最后会发现,晚年慈禧老太的见识其实远远超过了乾隆。

这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炸弹预示立宪之难,慈禧“凄然泪下”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公元1905年9月24日),在北京的正阳门火车站发生了一件震动中外的大事。

这一天本来是个喜庆的日子,因为清廷五位大臣奉旨以此日登车,踏上出洋考察宪政的道路,而这于老大中国而言,实为空前之举。

《申报》描述当时之盛况云:“外部、商部以及各部司员,京中各报馆人员均先时到站,高等实业学堂学生及军乐队学生,并测绘学堂学生、崇实学堂学生、识一小学堂学生均著操衣,列队送行。内城工巡局巡捕消防队先时到站旁列队弹压,惟外城之巡捕并未到站。是日特加花车一辆,头等车三辆,二等车、三等车各二辆。头等车高插国旗,颇为荣耀,少顷各国驻京公使亦来恭送。”

盛况的背后,当然是社会各界的喁喁望治之心。

《申报》接着写道:“至十一点钟开车之铃摇毕,五大臣以次登花车,将挂行李车,砰然一声震动天地,送行者以及各学堂学生巡捕消防队等纷纷奔逃,少顷人喊儿啼,登时大乱。”

这变出意外的“砰然一声”,缘于安徽青年吴樾的炸弹。

由于失误,吴樾炸弹的破坏力未发挥到极致,五大臣中仅两人受了轻伤,但其引发的社会紧张却不可忽视。

事发之后,原拟启程的考察团当然只有被迫延期,民间更谣言四起,盛传京师将有大乱,一时人心惶惶。

这中间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心境最耐人寻味。

据五大臣之一戴鸿慈的日记,事发次日,当他与另两位原定出使大臣端方和徐世昌为炸弹事件面见慈禧时,慈禧“慷然于办事之难,凄然泪下。”

慈禧为何“凄然泪下”?应该缘自多方面的刺激。

在五大臣出洋之前,国内舆论因为有感于日俄战争中日本以小搏大成功,归因于日本的立宪政体,主张中国应该效仿日本赶快立宪的声音高涨,一些开明督抚亦向朝廷发出类似吁请,这一切都让清王朝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

然而对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说,她对立宪却不能不有复杂的考量。

众所周知,宪政要义之一就是有效约束权力,向来迷信权力的人要接受它有着先天的障碍。

但不能忽略的是,力保爱新觉罗氏的江山不失,永远是慈禧压倒一切的诉求。如果作为一种手段和策略,宪政能够消除革命的阴影,化解丛聚的社会矛盾,建立相对稳固的政治和社会秩序,那么两害相权取其轻,诸如权力受到一点约束的代价,她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虽然宪政效用暂时不明,但在利用传统政治智慧和经验均无法化解困局的窘境中,也不妨姑且一试吧?

可以认为,这正是慈禧排除顽固派巨大阻力、终于决定尝试走宪政之路的原因。

也可以认为,学习乃至实行宪政是慈禧思前想后、反复权衡利弊的一个结果。

而现在,宪政刚刚起步,迎来的却是一枚炸弹,在此之后又会有多少艰难险阻?慈禧之“凄然泪下”岂不是人性之自然流露?

慈禧的见识为什么会超越乾隆

慈禧真想立宪,抱歉,在这个问题的判断上,黄大拿明史拍案和过去多数历史课本认定慈禧是假立宪、借立宪欺骗人民不同。

但如果你要问这位老太个人的喜好,拿立宪和过去相比,她到底喜欢哪一个?

毫无疑问,当然是后者!

一条道路自己明明不喜欢,经过再三权衡,却成了最后的选择。不能不说,慈禧的确有高明的地方。

但慈禧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也并不容易。

就在慈禧决心立宪的五年前,慈禧还企图借助义和拳灭洋人的威风,扫除自己废光绪的障碍,结果引来了八国联军,自己还不得不挟光绪仓皇出逃,史称“庚子事变”。

慈禧出逃中极为狼狈。

据县令吴永的自述,他看到慈禧“布衣椎髻”,光绪则“身穿半旧元色细行湖绉绵袍,宽襟大袖,上无外褂,腰无束带,发长至逾寸,蓬首垢面,憔悴已极。”

慈禧刚问了吴永几句话,即忍不住放声大哭,曰:“予与皇帝连日历行数百里,竟不见一百姓,官吏更绝迹无睹。……”

慈禧哭罢,复自诉沿途苦况,谓“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秸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尔试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即皇帝亦甚辛苦。今至此已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此间曾否备有食物?”

吴永回报只有一锅小米粥,但“恐粗粝不敢上进”,慈禧赶快接口,“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进。患难之中得此已足,宁复较量美恶?”……

庚子事变无疑给了慈禧强烈的刺激。

现实强烈的刺激可能让人发狂,也可能让人马上清醒下来。

可以说,没有庚子事变的强烈刺激,就不会有慈禧随后主导的清末新政,直至决心立宪。

现在终于可以回答晚年慈禧的见识为什么能够超越乾隆的问题了。

要比个人知识和才能,慈禧远远不能望乾隆爷之项背。

但是,在乾隆时代,中国和世界的融合启幕未久,西方对古老东方大国才刚刚开始试探性接触。

而到了慈禧时代,中国和世界的融合既广且深,所以李鸿章才会感叹,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这种趋势,出于人之惰性,抵制和排斥其实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但是,栽了一个又一个大跟头之后,聪明的人最终却总会做出聪明的选择。

晚年慈禧的见识之所以能够超过乾隆,实在是拜时代之所赐。

换句话说,如果身处慈禧的时代,却偏要做乾隆爷天朝上国的美梦,那才真的会令人齿冷吧?

编辑:王心

转载说明: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0 阅读:58
评论列表

杠杆地产

简介:读懂地产圈的各种隐秘杠杆(“杠杆游戏”系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