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不同时期的六首诗,六种人生智慧

大心学 2025-01-13 16:22:02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他提倡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为学术宗旨,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感悟】

王阳明出生名门,天资聪颖。这首诗不仅指出人的认识往往会受到自身条件和环境的限制,更是一个预示,这个少年作者未来会打破旧有局限,给人们带来新观点,创造新局面。解决某些难题,试着打破常规。一时没有答案,暂且先放一下。

松荷亭晚兴

入座松阴尽日清,

当轩野鹤复时鸣。

风光于我能留意,

世味酣人未解醒。

长拟心神窥物外,

休将姓字重乡评。

飞腾岂必皆伊吕?

归去山田亦可耕。

【感悟】

这首诗王阳明写于第二次会试落第之后,以诗言志,表达对功名利禄不动心、乐观隐逸的人生态度。

人生道路不只有一条,可能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还在后边,重在心境豁达。

赠阳伯

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缪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感悟】

王阳明在追求圣人之道的路上,曾有五溺,之后在发现圣人之道只在心中,神仙之道在于求仁。

我们即使难以避免要追求许多外在的东西,但是不能忘记追求内心才是根本。

夜坐碧霞池

一雨秋凉入夜新,

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

楼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

须知万物是吾身。

无端礼乐纷纷议,

谁与青天扫旧尘?

【感悟】

著名的“大礼议”,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与群臣之间围绕其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礼而进行的论争。王门弟子中有支持皇帝的(如方献夫),也有反对皇帝的(如舒国裳)。不少人希望王阳明对此发表意见,他则是回应以《夜坐碧霞池》一诗。如果皇帝是遵从内心的选择、以孝道去处理尊崇典礼,大臣去除心上的私欲蒙蔽看待这件事,没有对错之分。

很多事情并没有截然的对错,只是观点与角度的问题,人与人相处应该尽量互相理解。专注致良知,避免参与无谓争论。

长 生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感悟】

王阳明晚年讲学以“致良知”为宗旨。嘉靖六年(1527年),他奉命出征广西平思田之乱途中路过常山,作《长生》一诗。

肉体生命是短暂的,道德生命才是长久;与其追逐往圣的影子,不如寻求内心的良知。

书泉翁壁

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

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

苍苍兼葭色,宛隔环瀛深。

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

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

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

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

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

【感悟】

在好友湛若水的增城凤凰山明诚书院,王阳明写下一生最后一首诗。王湛一见定交,相约共倡圣人之学,两人多年来一直不忘初心,让心学发展壮大。此时已经结束出征两广任务,王阳明大概对弘扬圣人之学进入新阶段满怀期望,可是在回乡途中病逝于江西青龙港舟中。

人生有两大根源,一是祖先,一是初心;有两大幸事,一是拥有理想,一是遇到知音。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