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最后一日:上午如常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删改遗诏后穿上寿衣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3-26 16:27:29

1908年11月14日下午5点左右,光绪皇帝在瀛台涵元殿去世,年仅37岁。这座宫殿阴冷潮湿,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结束了他充满屈辱和苦难的一生。

皇宫内骤然响起低沉的钟声,人们还未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紧接着传来的消息更是让他们措手不及。

光绪皇帝去世后的第二天下午,74岁的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的仪鸾殿内离世。

国丧的噩耗传来,举国上下为之震动。皇帝与太后同日驾崩的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划破长空,令百姓惶恐不安。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整个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朝野内外,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无不为之震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光绪帝虽贵为清朝君主,实则大权旁落,常年被软禁于瀛台,形同虚设。与此同时,慈禧太后掌控朝政近五十年,权势熏天。两人年龄悬殊,光绪正值三十七岁盛年,而慈禧已是七十四岁高龄。

两人离世的时间差不到20小时,几乎同时去世,这一巧合至今仍是历史上无法解开的谜团。

【慈禧的终局之棋】

慈禧虽然年长于光绪,且身体状况更为糟糕,但出人意料的是,光绪却突然离世。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猜测,许多人认为其中必有蹊跷,绝非偶然。

早在慈禧和光绪去世前四年,就有预言指出光绪会先于慈禧离世。两人在朝堂上势同水火,政治冲突不断。慈禧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必定会在临终前除掉光绪,这是宫廷内部众多侍从和官员都心照不宣的事实。

光绪皇帝对珍妃的感情深厚,一度有意将她立为皇后。然而,皇后这一位置不仅仅是皇帝配偶的象征,更是权力斗争的关键。慈禧太后对此有自己的打算,她更倾向于让她的侄女坐上这个位置。因此,尽管光绪有立珍妃为后的意愿,但最终这一决定受到了慈禧的强烈影响,体现了宫廷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

光绪皇帝性格懦弱,面对慈禧太后时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胆战心惊。由于无法承受慈禧的强势压迫,他最终不得不屈服于她的意愿。

尽管他后来顺从了,但最初的不合作态度已经触怒了慈禧太后。

慈禧曾留下一句颇具争议的话,可能是后人编造,也可能确实出自她本人之口:“谁要让我一时不爽,我就让谁一生难受!”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她的强势性格和不容冒犯的态度。

虽然无法考证慈禧这句话是否确有其事,但从中足以看出她果断强硬、冷酷无情的行事作风。即使是自己的亲外甥,她也毫不留情,绝不心慈手软。

因此,她不仅在各种场合针对珍妃,最终采纳了李莲英的建议,将珍妃推入井中,还在井口上牢牢放置了一块巨石。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对自己的亲外甥光绪皇帝充满敌意,却对太监李莲英极其信任。在慈禧眼中,李莲英的地位无人能及,即便是心腹大臣荣禄也无法与之相比。她几乎将所有重要事务都交给李莲英处理,对其他人都保持高度戒备。这种特殊的信任关系,使得李莲英在宫廷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成为慈禧身边最受器重的人物。

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

光绪帝的一生充满了压抑和不幸,他的困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家局势动荡、家庭关系紧张以及个人健康状况不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他生命中的重大挫折。在治理国家方面,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难以施展抱负。家庭生活中,他与慈禧太后的权力斗争持续不断,导致亲情疏离。此外,光绪自幼体弱多病,长期受疾病困扰,进一步加重了他的身心负担。这些困境相互交织,使他的帝王生涯充满了无奈与遗憾。

国家的衰败、慈禧的专制、珍妃的悲剧,再加上与皇后的长期不和,这些沉重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内心充满忧愁,导致他在年轻时便疾病缠身。

瀛台坐落于三海中央,四周被水域环绕,环境冷清孤寂,常年阴湿,对病人来说极不适宜。然而,光绪帝却在此地被软禁了整整十年。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的病情急剧恶化。他频繁感到头晕目眩,呼吸急促,晚上难以入睡,白天又毫无食欲。咳嗽和呕吐成了家常便饭,尽管尝试了各种药物,但症状始终没有缓解。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治疗效果微乎其微。

在慈禧太后生日那天,光绪皇帝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鸾仪殿为她祝寿。慈禧看到他脸色苍白,走路都摇摇晃晃,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便让他赶紧回去好好休养。

慈禧的寿辰刚过不久,她就因为受凉突然得了腹泻。虽然她的健康状况也不理想,但相比光绪皇帝的处境,慈禧的生活条件要好得多。她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得到精心照料,病情也逐渐有所缓解。

光绪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消瘦得几乎皮包骨头,整天只能躺在床上,不停地痛苦呻吟。

慈禧多次前往探望,发现光绪病情危急,生命垂危。她意识到情况紧急,立即召见庆亲王奕劻,共同商议如何安排光绪的后事。

年过六旬的慈禧太后正处在个人权力的巅峰时期,她深信自己能够终身掌控大清王朝。然而,作为女性统治者,她与朝中大臣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性别鸿沟,只能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执掌朝政。因此,她迫切需要一位年幼且完全服从她意志的皇帝,作为她操控朝局的工具。

此前,慈禧已经挑选过两位继承人,但结局都不幸。第一位是她的亲儿子同治皇帝,已经去世;第二位是光绪皇帝,当时也即将离世。

这次被挑中的第三个人,正是大家都熟悉的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在一个深夜,光绪被慈禧紧急召入宫中,接受了登基的旨意。这一刻,他正式成为了清朝的皇帝,但这也标志着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他的人生轨迹便朝着不幸的方向发展。

慈禧决定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并为他选定了登基大典的具体时间,安排在深夜进行。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慈禧做出了决定继承人这一重大举动,这成为她人生中最后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布局。这一举措不仅关乎清朝的未来走向,更标志着这位统治者在临终前仍牢牢掌控着帝国的命运。慈禧通过这一关键决策,为清王朝的权力交接画上了句号,展现了她在政治博弈中直至生命终点的掌控力。这一历史性时刻,既是对她一生政治手腕的最终诠释,也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天内连颁三道懿旨】

光绪皇帝病重时,身边仅有两位年迈的太监照料,皇后和瑾妃都没有陪护在他身旁。

听说载沣即将出任摄政王,光绪脸上闪过一丝喜悦。然而,负责监视他的太监立刻将这一细微的表情变化报告给了慈禧。

慈禧天性多疑,此时正值患病期间,得知光绪面露喜色,顿时火冒三丈。她认为光绪是因为得知自己生病才如此开心,因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比光绪活得更久。

此时的慈禧虽然身体欠佳,却依然坚持处理政务。她频繁召见皇室成员和朝中重臣,在宫中与他们商讨国家大事。尽管健康状况不佳,她仍然保持着对国家事务的高度,亲自参与重要决策的讨论。这种不懈的精神展现了她对权力的执着和对朝政的掌控力。

十月二十一日下午,瀛台那边传来消息,说光绪皇帝病情危急。慈禧太后尽管自己身体也不好,还是赶过去看了看。她发现光绪已经昏迷不醒,呼吸微弱,眼睛翻白,看样子是快不行了。慈禧立刻让太监们给光绪穿上寿衣,准备后事。

傍晚时分,光绪帝去世,双眼仍未闭合。

关于德宗景皇帝在涵元殿中毒身亡一事,其中疑点重重,值得深入探究。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内幕,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皇帝的突然离世绝非偶然,极可能涉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种种迹象表明,这场看似意外的死亡,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涵元殿作为事发地点,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综合各方史料分析,德宗景皇帝之死,无疑是当时政治局势演变的重要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值得后人仔细研究。

多年后,前清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在回忆过去时这样说道。

当时,皇宫内外广泛流传着皇帝是被谋害的说法。宫内的人都在议论,皇帝是在“含冤殿”离世的。

光绪皇帝去世后,被追谥为“景”。在宫中侍从们眼中,这个谥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回顾他的经历,确实如同“景”字所暗示的,看似存在,实则虚无。他登基时无所依托,离世时亦无所遗留,一生未能在历史上留下实质性的成就。

慈禧对光绪去世后的各项事宜早有准备,整个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她首先指示载沣等人发布光绪的遗诏,随后立即宣布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整个过程没有出现任何混乱,体现了慈禧对局势的掌控能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去世的那一天,也就是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连续发布了三道重要的命令。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和讨论。

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迅速召见了溥仪的生父载沣,随即宣布将溥仪立为新一任皇帝。

随后,慈禧再次发布命令,明确了溥仪的身份,即“继承同治皇帝,同时兼祧光绪皇帝”。此外,她还以新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书,尊封隆裕为皇太后,自己则成为太皇太后。

慈禧下达的第三道命令,是让载沣担任监国一职。这么安排是因为溥仪年纪太小,暂时无法处理政务。等到他成年并完成学业后,再让他亲自管理国家大事。

这些诏令都涉及到新皇帝溥仪,但严格来讲,实际上还有第四份诏书。

这第四道旨意跟溥仪没啥关系,是慈禧专门为光绪帝的葬礼下的命令。她指定了一些人来负责操办光绪皇帝的丧事。

慈禧在宫里忙活了一上午,把朝政和光绪的丧事都料理完了。干完这些事,她感觉脑袋发晕,眼前发黑,整个人瘫在椅子上动弹不得。

看到这情况,李莲英立即搀扶着慈禧太后返回卧室安歇。

休息了很久,慈禧终于缓过神来,立刻叫来了隆裕太后和一群朝廷重臣,一起商量接下来的安排。

这次的话题聚焦在她个人身上。

【慈禧一天做的五件事】

慈禧太后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召集隆裕太后和朝中重臣,坦言自己病情已无法好转。她明确表示,未来朝政事务将由摄政王全权处理,但涉及重大决策时,仍需与隆裕太后共同商议。

慈禧在临终前,将朝政大权托付给了自己的侄子载沣,毕竟他是自家人,用着放心。不过,慈禧也留了个心眼,怕载沣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太大不好控制,于是特意让隆裕皇太后在一旁盯着。这样一来,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得载沣和隆裕两个人商量着来,谁也别想独揽大权。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慈禧在政治上的手段确实老辣,安排得滴水不漏。

完成这些后,最后一步就是起草遗诏。

慈禧一生对权力有着极度的渴望,这种欲望不仅体现在她在世时的种种行为,也延伸到她对自己身后名声的重视。她深知自己为了掌握大权所做的许多事情,可能会让后世对她产生负面评价。为了避免留下千古骂名,也因为她觉得无法面对列祖列宗,慈禧认为有必要为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些辩解,试图改变后人对她的看法。

慈禧下令迅速起草遗嘱,完成后她亲自审阅并做了几处调整。修改完毕后,她再次陷入昏迷状态。

慈禧醒来后,再次向朝臣们强调,她之前几次亲自处理朝政,实在是形势所迫,并非本意。她明确表示,今后应避免女性插手政治事务,同时也要杜绝宦官对国家大事的干预。

慈禧这道命令表面上看挺真诚,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跟她之前说的让载沣和隆裕太后一起处理国家大事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号。她前面刚说完要两人共同商议,后面又发出这样的指令,明显是自打嘴巴。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暴露了她真实的想法其实跟嘴上说的不是一回事。说白了,她这招就是典型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明面上装得很大度,实际上还是在搞一言堂。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正好说明了她根本就没打算真的让载沣和隆裕太后共同主政。

她生前长期掌控实权,扮演着幕后统治者的角色,却在临终前明确禁止后人效仿她的做法。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另有图谋,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

一切准备就绪后,慈禧换上了寿衣,将那颗极其珍贵的夜明珠放入口中,随后便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在慈禧临终的那一天,她忙得不可开交。先是处理了光绪皇帝的后事,紧接着就着手安排新皇帝的登基事宜。为了确保朝政稳定,她还特意为新皇帝选定了一位辅政大臣。随后,慈禧亲自起草了遗诏,并口述了最后几道重要的谕旨。这些事务构成了她生命中最后一天的全部内容。

清晨着手处理光绪帝的丧葬事宜,午后便立即筹划自己的身后安排,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堪称清朝女性中的佼佼者。

慈禧在临终前表现得异常镇定,说话逻辑分明,丝毫看不出是即将离世的人。从她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这位女性能够掌控大清帝国长达五十年,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3 阅读:623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