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悉达多》:人最应服从的,是内心真正的声音

浩浩记 2024-09-17 18:28:40

1962年,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逝世,世界文坛上,一盏灯就此熄灭。然而,他留给后世的许多经典作品,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不同生命阶段去读,都会受益良多。黑塞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1922年,黑塞的中篇小说《悉达多》出版,这部作品被称为“一首印度的诗”,以印度社会及宗教为背景,写出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一生的思考与探索。在悉达多面前,原本有一条被安排好的光明大道,他直接子承父业,就可锦衣玉食,过上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但悉达多偏偏不走寻常路,他选择了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自去体悟生命的真谛。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我们并不如悉达多幸运,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不过,每个人的人生,都离不开抉择、取舍,悉达多也不例外。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判断,选择,而后义无反顾地向前。悉达多并未选择那条看似正确且容易的路,他既不盲目听从别人,也不盲目追随别人,而是独自行走,自己去判断、感知、体验,他一生经历过痛苦取舍、迷茫、困顿,也曾堕入欲望之海……最终,悉达多结合自己一生的体验,在与一位摆渡人对话后,观望河流,终于悟道,获得了灵魂的平静。重温《悉达多》,发现这3句经典语句,可以用一生去思索,去体悟,去践行,读懂受益一生。

01“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

在《悉达多》一书中,少年郎悉达多,年轻俊美,聪慧善悟,求知欲强,出类拔萃,受人拥戴,也备受年轻女子的青睐。悉达多的父母以他为荣,对他寄予厚望。悉达多的朋友欣赏他,追随他。作为被培养的接班人,悉达多有望成为婆罗门最年轻的王,本可衣食无忧,拥有世俗生活中别人所渴慕的一切。然而外界的欣赏也好,期待也罢,继承的王权富贵也罢,终究都是外部的力量,并不能代表悉达多自己。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满意,却无法取悦他自己。他身边也不乏智者的教诲,但“知识可以传递,智慧却不能”。学了很多道理,内在的灵魂依然悸动不安,又能怎么样呢。他逐渐意识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朋友乔文达的爱,都不会带给他持久的幸福、安宁和满足。于是,他违背了父母的旨意,选择了走自己的路。起初,他也同每个初入社会的人一样迷茫。他加入了沙门的行列,和好友果文达一起,进行苦修。脱离了原来高贵庄重的生活,世俗世界在他面前次第展开,他对其感到不屑,在他的内心:“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不过,他到底聪慧,从沙门那里,学到了克己之法和禅定,在无“我”状态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但他却逐渐看到了这些所学的局限性。悉达多认为,自己从沙门那里所学,在街头巷尾,普通人那里,其实也可以学到。大道至简,但当前所学,距离真正的开悟和解脱,还十分遥远。苦修三年后,悉达多听闻世尊佛陀乔达摩要宣讲讲义,这位佛陀拥有众多追随者,世间关于他的传闻褒贬不一。悉达多和朋友果文达,也对这位佛陀充满好奇和期待,他们离开沙门,去听佛陀讲义。果文达听完佛陀的宣讲,果断选择了追随佛陀乔达摩。而在悉达多看来,佛陀的超脱与圆满,是通过探索、求道、禅定,通过认知和彻悟才达到,而并非通过法义直接修成正果。况且,法义中,没有佛陀在悟道之前的历程。只看到一个人得来的成就,而看不到他努力精进的过程,那么看到的,永远都只是局部。对于每个人而言,过程,都是不尽相同的,是独一无二的,那才是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悉达多坚持认为,没有人可以直接通过法义得到解脱。于是,他选择了追随自己内心。

悉达多拜别朋友和佛陀,踏上一条继续寻找真理的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真正的自己,每个人有自己的苦楚。而通往自我的道路上,也会有许多外力的干扰,许多外界的声音,或质疑,或肯定。外界的声音,都只是参考。外力的阻挠,也无法阻断一个人真正想走的路。要往哪走,还是需要听从内心的声音,直面真实的自我。一个人经由孤独,重新走向自己,认识自己,才会有内在的觉醒,有对生命真正的体悟,而后获得成长。

02“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我必须选择,必须放弃。”

这是悉达多辞别佛陀前所说的话。彼时,悉达多最好的朋友果文达,选择了追随佛陀,而悉达多,则选择了去探索自己的道路,他们分道扬镳。悉达多看到了佛陀讲义中的疏漏,佛陀修成正果,宣讲讲义,初衷是好的,是善的。他力求造福于人,想帮助更多人脱离苦海。然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

人们只看到佛陀的成就,看到他取得了圆满,却看不到他一路过程的艰辛。悉达多并不相信,仅靠讲义,就能让人得到解脱。这只是他自己的看法。一个人无法说服别人,去质疑他们已然选择相信的事情。悉达多尊重好友果文达的选择,也不去干涉和评判。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各自的想法,有各自想走的路。这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而已。别人认为再好的路,如果不是自己真正想走的,勉强去走,可能也未必长久。自己遵从本心选择的路,哪怕再难走,也是自己选择的,再难也要走下去。悉达多没有亦步亦趋,盲目地出发。他经由追随沙门苦修,听佛陀宣讲讲义,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先舍弃自己不想要的,在断舍离之后,内心会逐渐清明。诚然,人生有选择,就有取舍,就有放弃。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那么选择一条路,心无旁骛地走下去就好,也不必过度美化未经选择的那条路。作为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我们首先为自己负责,将自己生命支撑起来,而后,才可以谈其他。对于任何一条路,起初都可能困难重重,唯有心思专一,才能遇见自己的柳暗花明。

03“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好比读一本书,与书本相处使人从容,书本可以抵达内心,让人感到平静,自在。我们当然可以从书本中,获取到很多信息,很多知识,但那些,并不能直接称为“智慧”。知识是表象,智慧才是根本。关于智慧,没有千篇一律的模板。每个人需要经由自己的认知、体验,对于知识“深加工”,结合个人的理解和实践,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智慧,是不容易得来的,也是因人而异的。智慧,是不能直接被讲述、被分享的,智慧需要自己在漫漫长河中,独自打捞。在《悉达多》一书中,佛陀乔达摩悟道了,他德高望重,为众人宣讲讲义,自然也受到众人的推崇和敬仰。佛陀所宣讲的内容,就是知识。佛陀当然很有智慧,可他的智慧,并不能直接给到别人。他所能给出的,是自己知道的,他尽其所能,给出自己习得的一切,但他不能直接给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生命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真正经历过,感受到,学到,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书本可以提供知识,分享知识,却不能直接帮助我们抵达真理。书本或者智者的言论,只是参考,只是方法,不是路径。所以听了很多道理,学了很多知识,我们会发现,人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问题,很正常。我们不过是希冀,生命中的问题可以更少,而不是更多罢了。说到底,生命都只是一场体验,唯有自己去经历,去受伤,去爱,去感知和体验,才是通往智慧之门的最佳路径。

【写在最后】悉达多曾鄙视过金钱、名利等世俗之物,他渴望消除自我,在无“我”状态下,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当他真正行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却发现自己也是俗人一个。他也曾成为自己所鄙视的那种人,一身铜臭,为欲望所累。此后,又陷入空洞和迷茫。可当他真正经历过,体验过,拥有过,他才懂得了取舍之难。人们无法舍弃自己未曾拥有的东西。最后,面对着一条河流,他了悟了。“一条河流,可以教给人很多东西。”生命就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唯有流动着,才有力量,才能获得新生。一旦停滞,就容易堵塞、腐朽、衰颓。生命的流动,当如细水长流。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窥见生命的真谛,却可以在逐步探寻中,一点点明朗、清晰。生命就是一场自我体验、自我唤醒和救赎。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就是自己身上最独特、最丰富之处。对于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不妨大胆一些,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走,去看,去悟。只要是遵从内心的选择,独行,亦有独行的快乐。

3 阅读:24

浩浩记

简介:浩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