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学家:印度不会是下一个中国,中国制造堵死了印度

南萧看花回 2024-07-30 17:09:0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自上个世纪冷战结束,世界便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世界形势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其中隶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印度,更是借此机遇不断发展。

尤其是在步入21世纪之后,印度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进步,更让大众看到纷纷猜测印度会不会是下一个“中国”。

但印度经济学家拉詹却对此予以了否定,他直言印度不会是下一个中国,并且还表示中国制造已然堵死了印度。

那么究竟他为何会做出如此推测呢?

拉上我国的预测

在进入21世纪后,有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

一个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另一个则是位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国家之一的印度。

除此之外,两国无论是在国情,还是社会结构上,都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因此常常会有人将中国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较,猜测印度再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中国”。

但在2024年5月,美国《巴伦周刊》所刊登的一篇文章,却打破了大众的猜想。

其中主要讲述了印度两位经济学家,拉詹、兰巴对目前印度经济、社会状况的一些看法。

他们认为印度是绝不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的。

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现如今已经在制造业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抢占了先机,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在该领域投入一定的精力与资金。

如果印度想要和中国一样,也成为享誉国际的制造大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自近现代以来,印度就一直被迫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先后历经了葡萄牙、荷兰等国家的压榨,最终在18世纪被英国长期占领。

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印度独立运动兴起,渴望独立的呼声愈发高涨,再加上英国被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力急剧衰落。

因此1947年8月15日,印度终于在大众的见证下,宣布了独立,当时,印度举国上下为这好不容易获得的自由,而感到欢欣雀跃。

但随即而来的也有一系列问题,首先就是如何治理好战后千疮百孔的国家。

结合当时世界各个大国的发展模式,在独立初期印度决定朝苏联的经济发展策略学习,优先推动国防重工业的进展。

再加上英国之前留下的工业基础。

这一时期的印度顺利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随着时间流逝,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开始逐渐变得缓慢,甚至远远落后于东南亚很多新兴化国家和地区。

而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原因就在于印度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过度管控。

他们试图通过五年计划,来快速完成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忽略了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会限制私营部门的发展。

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活力。

但好在自1991年开始,印度开始陆续进行了各种经济改革。

这使得国内经济开始向着自由化、开放化方向发展,相应的产业结构也由此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2014年莫迪上台之后,印度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的第五大经济体。

可见其发展势头强劲。

那么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拉詹又为何说出,印度是不会变成下一个“中国制造”的呢?

中国与印度的不同

印度经济学家为何说,印度无法成为下一个中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制造堵死了印度的路。

众人之所以喜欢把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社会情况方面,两国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尤其是在人口红利上,中国和印度作为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都有着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这使得我们和印度在制造业上,就形成了天然的优势。

但除此之外,中国和印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双方自然也会很多地方都存在差异。

尤其是在制造业上,而这也是拉詹之所以会说出,印度成不了下一个中国的主要原因。

首先就说两国制造产业的体系,自1949年开始中国就着手发展自身的制造行业。

期间经过了改革开放、深化改革等种种阶段,现如今已然形成了完整且严谨的产业链条,从低端到高端是应有尽有。

而印度制造业虽然目前已经在手机、电脑等部分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可在类似零件加工这样的传统制造行业当中,仍然和中国存在不小的差距。

特别是有些地方还要依赖于中国企业的帮助,无法做到完全取代中国商品。

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就比印度制造多了自给自足的底气。

同时,在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上,双方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位居世界榜首,具有庞大的工业种类系统,在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有百分之四十都是世界第一。

而且这些年随着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以及北斗系统的成功运用。

中国的物流网络已经实现了高效化,能够对制造业进行有效反哺。

但反观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再加上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导致运输成本难以下降。

从而影响了制造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除了这些因素以外,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也具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在2015年率先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目标就是为了让我们能从制造大国朝制造强国方向转变。

而印度总理莫迪在2014提出的“印度制造计划”。

目的则是要将印度转变为全球制造中心,然后扩大制造业占全国GDP的比例。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印度制造在深度上,依旧没有赶上中国的脚步。

还有在劳动力素质、全球价值链地位等方面,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的着重点也略有不同。

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其平均受教育能力不高,技术熟练的工人并不占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

同时放眼世界,“中国制造”的牌子已经在国际打响,印度要想再在世界市场分一杯“羹”,那势必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从以上种种因素来看,印度制造确实和中国制造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正也正是印度无法成为下一个“中国”的重要原因。

但这是否意味着印度制造就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何去何从的未来

事实上在拉詹的采访中,他就指出过印度如果要想在未来实现高效、持续的发展,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同时这也是指明其未来发展的明灯。

而结合印度自身的国情加以分析,其发展优势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就是众所周知的人口红利,印度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年轻人口之一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在印度传统文化中,种族制度起着重要作用。

这就导致在印度低种姓的人民常常处于社会边缘,为了保障自身权益以及提高生产,他们往往会通过增加家庭成员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即使后来随着历史演变,人们开始逐渐觉醒,“平等”的思想也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得以传播,但“多孩家庭”的模式依然在他们国内占据多数。

因此人口数量众多、人口结构年轻化,也成了印度发展制造业的优势之一。

但根据调查,印度将近一半的劳动人口从事的,都是生产率极为低下的工作。

尤其是农业,所以要想抓住这个优势,印度就应该将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事宜提上日程。

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法,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熟练度和生产效率,从而反哺到整个行业,推动制造业改革升级。

除此之外,印度还可以充分利用外资,来实现国内产业的优化改造。

虽然自从印度在2014年之后,就不断尝试和其他国家合作,但在吸引外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比如像是国内的投资环境复杂,很多相关的法律手续、注册流程等方面都存在不稳定性。

这无疑会给前来印度投资的外企,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从而降低外资企业家的期望值。

与此同时,莫迪政府还曾提高过关税,导致在印度的外企利润急剧减少,不得不撤出印度市场。

外企比例也从2014年的百分之八十,再到2021年的百分之六十六,从而使得印度的外资投入持续倒退,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其次就是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激励,为重点行业提供政府补贴,以此来鼓励企业增加国内生产,同时还能在宏观上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

并且政府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解决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生产成本、资金缺乏等问题。

以此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以此释放中小企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活力。

如果印度能够抓住这些独特的优势,并加以改进、促进其发展,相信印度未来一定能有所成功。

但实际上,印度国内部分人仍沉浸在“印度崛起”等糖衣炮弹中,无法自拔,无法真正看到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一意孤行。

这对印度的未来走向是百害而无一利。

不过,还是那句话,每个国家的发展在于自己,从不在于他国有没有堵着自己的路。

中国制造是自己一步步走向世界的,没有挡着任何国家的路,未来中国制造也将发展得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王瑟:印度当心,西方吹捧背后有陷阱 来源:环球网 2023-01-10

增长为什么重要:来自当代印度的发展经验 来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2023-05-24

印度快马加鞭搞经济,“印度制造”的水平怎样了 来源:第一财经 2023-12-12

中国制造何以保持强劲国际竞争力(人民要论) 来源:海外网 2021-12-01

拉詹和兰巴:印度绝不会是下一个中国 来源:《财经》杂志 2024-05-27

为何印度成不了下一个中国?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1-22

拉詹和兰巴:印度绝不会是下一个中国 来源:巴伦中文 2024-05-26

0 阅读:1

南萧看花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