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纷纷扰扰的尺寸争议终于尘埃落定,光伏技术竞争重回效率赛道。在这一年,N型技术强势占据主流地位。技术“三剑客”中,TOPCon凭借成本、产业链成熟度以及性价比等诸多优势,成功拿下了约70%的市场份额。但BC和异质结的追赶并未停歇,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
BC起势
BC技术的优势在于高转换效率、高美观度以及作为平台技术可与PERC、TOPCon、HJT、叠层电池等相结合。但由于技术门槛高、工艺复杂、产业化难度大,在过去的20年BC技术产业化进展缓慢。
2021年,爱旭股份率先发布N型ABC技术,并最早实现GW级量产。而隆基的加入,显著加快了BC的产业化进程。据了解,隆基于2017年开始布局BC技术,在2022年11月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HPBC技术并推出了适用于分布式场景的组件产品Hi-MO 6。由此,BC量产给业界带来一个“刻板印象”:BC技术只适用于分布式市场。2023年9月,隆基“官宣”站队BC路线,并坚定认为“在接下来的5-6年,BC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紧随其后的10月,隆基将Hi-MO 6升级到Hi-MO X6,并衍伸出单玻防积灰和双玻耐湿热,一举打破“BC做不了双面”传闻。随后,隆基BC产品家族一路开挂,从Max到别墅款,再到BC二代的Hi-MO 9和Hi-MO X10,不断迭代的新品,进一步夯实了隆基对BC技术的信心。
长期以来,受低双面率的影响,BC组件被认为是分布式市场“专供”。2024年5月,隆基正式推出了面向集中式市场的Hi-MO 9组件,该产品基于隆基自主研发的HPBC 2.0技术,组件最高功率高达660W,转换效率高达24.43%。4个月后,隆基又发布了基于HPBC 2.0技术平台的全新一代分布式组件Hi-MO X10。据介绍,Hi-MO X10集成HPBC 2.0电池、泰睿硅片、双极复合钝化、0BB等创新技术,在发电性能、可靠性、客户收益及美观性上实现全面领先,电池量产效率超过26.6%,组件量产效率高达24.8%;最高量产功率达670W,较行业主流组件功率高30W以上,产品一经推出迅速获得市场追捧。隆基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第四季度,Hi—MO X10将实现批量性供货,到明年第一季度,产量可以上升到吉瓦级别。明年总出货量预计在20至30吉瓦。”
在打通全应用场景后,BC组件的价值也逐渐得到终端用户尤其是央国企的认可。据统计,2024年下半年,多家央国企开启了BC组件招标。例如,中国华能集团2024年光伏组件(第二批)框架集采中,BC标段集采规模1GW;粤水电在2024-2025年度光伏组件集中采购中,专门设置了双面双玻单晶BC组件标段。此外,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也相继在大型集采中,启动了涉及BC组件的集采标段。这标志着BC组件正在逐步打开国内集中式市场,来自央国企的推波助澜,无疑将进一步加速BC放量。
“江湖轮转,各领风骚”。BC技术展现出的长期价值,让未来三至五年谁才是主流的争论更加激烈。而就在战火升级之际,却有企业悄然“倒戈”。据业内消息,某TOPCon头部企业转投BC阵营,正在筹划通过合纵连横推出BC高效组件,并声称可实现与TOPCon产品同价。
上述TOPCon大厂的加入,无疑进一步壮大了BC的声势,有望加速扭转当前N型竞争格局。不过,部分业内人士对BC组件能与TOPCon产品同价表示怀疑,认为此举只是空喊口号,当前可行性存疑。“值得玩味的是,不管两款产品能否真正实现同价,都会倒逼当前BC企业溢价空间束窄,这或许才是该企业的真正目的。”也有业内人士猜测,该企业搭建BC产线是为TBC技术做储备。“但不管是哪种形式,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提前布局的企业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除了以隆基为首的BC龙头正在寻求外部合作(与金阳、英发)以外,BC阵营正在形成抱团合围之势。11月20-22日,以“双面BC”为核心主题的12th bifi PV Workshop 2024 Zhuhai国际峰会在珠海成功举办。会议上,隆基、爱旭与硅料、硅片、组件辅材等多个产业链相关企业、机构就BC技术在设计、生产、检测、应用全链条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进一步打造BC生态圈奠定了基础。
在本次峰会上,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再次明确,“BC技术爆发的时间大概率会出现在2027年至2028年。”同时,隆基将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诚邀更多伙伴加入BC技术生态圈。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BC规模化发展,隆基正在通过技术授权及股权合作的模式,加快BC产能建设。前不久,隆基与英发德耀、宜宾高新区就年产16GW HPBC电池片项目达成战略合作。按照规划,到2025年底,隆基BC电池产能将达到70GW(其中HPBC二代产能约50GW),2026年国内产线全部切换为BC产能。
HJT突围
异质结与TOPCon在2022年同时进入产业化元年,经过近2年的发展,虽然在产能、市占率上与TOPCon相去甚远,但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光伏HJT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上半年国内已投产异质结电池产线数量约67条,规模约42.3GW,在建产能55.5GW,其中华晟新能源产能布局-超过20GW。
高成本是阻碍异质结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在这方面,业内已就“减银、减栅、减硅”达成共识。据了解,目前通过银包铜(30%的银+70%的铜)叠加0BB技术,异质结最低的银耗量达到7mg/W,低于TOPCon产品约10mg/W的水平。减硅方面,薄片化硅片可以降低硅料耗量,但随着硅料价格急剧下降,这一优势有所削减。设备端降本同样重要,当前异质结产线设备投入约3亿元/GW,TOPCon 则在1.5亿元/GW左右。
在增效方面,主要有硅片吸杂、硅片掺杂元素优化、硅片背面抛光、高迁移率靶材、全开口网版、光转膜等。据740W+高效异质结俱乐部预期,在上述一系列技术的导入与优化之下,2024年底异质结电池效率将较2023年底提升0.65%。
2024年,终端市场对异质结的需求也有所提升,据北极星统计,1月至今明确采购异质结的项目规模达到16GW。截至目前,定标规模超11GW,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等11家企业中标。
业内专家认为,异质结当下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降低成本,继续提升产品可靠性,打通上下游,这是决定其赢得市场的关键。此前异质结军团宣布,在保障异质结电池与组件超高效率的前提下,预计今年底在性价比上将追平TOPCon,值得业内期待。
异质结电池工艺制程简单,且具备高双面率、低衰减和低碳排放等诸多优势。面向未来,异质结同样可以与BC结合成HBC技术,继续发挥优势。据悉,隆基此前与金阳新能源、福建钜能电力达成合作,三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生产HBC电池。
写在结尾
从当下N型战局来看,业内普遍认为TOPCon的主流地位短时间内很难撼动。但需要正视的是,TOPCon享受了先发优势带来的红利,也不可避免正面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的困扰。尤其是那些并未吃到多少红利的跟跑企业,明年或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继续挖掘TOPCon的优势、化解产能包袱,已有部分企业明确TOPCon效率提升至28%的实施路径,即布局TOPCon+BC的TBC路线。如钧达股份表示,目前公司中试的TBC电池转换效率,较主流N型电池效率可提升1-1.5个百分点,并持续推动TBC电池量产准备。据了解,截至2024年上半年钧达股份TOPCon电池年化产能约为43.3GW。此外,一道新能已研发出Diamond系列BC组件,并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中;正泰新能N型TBC电池效率有望在2026年底前突破28%,组件功率更是能够提升至645W以上……
BC技术的平台化优势正在进一步显现,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TBC、HBC产线,N型的竞争格局将再次转换,并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N型“三剑客”最终谁能笑傲江湖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哪一阵营强大,都有助于推动光伏度电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也是光伏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