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思写:《快速阅读》

每日读思写 2024-12-28 18:48:19
这是一本针对个人提升,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类书籍。

解决问题:

爱书爱阅读,但苦于时间和空闲不足而无法高效阅读。

前言:

阅读的核心目的:理解内容,汲取信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最终实现将书籍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看书”,而是真正的“读书”。

从“要读书”转变为“爱读书”

坦诚表明:

书中的多数方法均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那一套,并不是什么独创,但这些方法都是源自我们大脑与生俱来的思维模式,所以即便读者觉得是“新瓶装老酒”也无可厚非。只不过,这次的瓶子质量更优质一些,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技巧,提升能力。

全书穿插讲解阅读和大脑的一系列底层原理,旨在帮我们理解此套方法的应用依据,同时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练习。

问题一:阅读速度

依据:

眼球跳动读取信息的模式,很难控制潜意识的视线游移。

大脑的处理信息的速度,慢阅读并不会有效提升理解力。

左右脑的协同合作,右脑的想象功能不可浪费。

大脑的自然语言是“图像”,逐字阅读时每次视觉定焦都需翻译。

大脑可以直接接收和处理未经转换的视觉信息。

行动:

语义单元,即由几个字词组成的能表达整体意思的词组或短语,将其作为阅读的最小单位,充分利用大脑的信息自动组织能力,最大化视觉阅读的效果。

视觉聚焦文字上半部分,可提供更多信息,同时,练习拓宽视野,定焦捕获更多词句。

逐步摆脱“默念”的习惯,屏蔽听觉干扰,训练视觉信息的直接转换。

初期提升训练,“指读法/笔读法”是非常有利的辅助方法。

问题二:注意力

依据:

阅读速度无法达到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通俗点儿说,就是大脑嫌我们太慢了,人家没必要只专注于我们来获取信息。

压力或紧张造成的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会导致大脑思考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下降。

行动:

逐步突破阅读速度舒适区,巧妙“欺骗”大脑对阅读速度基准线的判断。

及时发现注意力的分散并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渠道集中注意力,如“指读法/笔读法”,利用提升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相辅相成作用。

作者引用了中国“思考帽”的典故,建议将注意力放在后脑勺的那个“点”上,可以开拓视野和提升注意力(虽然我个人尝试后没有这种感觉)。

自我放松的阅读状态有利于大脑运转,处理和传递信息。

问题三:理解力

依据:

文字表达是线性的,而人脑不擅长线性思维,更擅长发散性思维,书籍的作者将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转换为线性的文字记录下来,而读者需要将文字信息输入大脑完成“解码”,生成发散性图像,从而理解作者的意思,本质是人和人之间是间接交流,中介便是语言和文字。

制作视觉卡片/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质上是,强迫我们大脑做主动思考的过程,即强迫大脑形成新的神经联结的过程。

关键词提取,排除非重点信息干扰,更有利于大脑识别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右脑的联想功能,发挥最高效的理解力。

行动:

提取关键词,制作视觉卡片/思维导图,帮助理清思路和逻辑,分析内容的宏观结构(作者另写了一本书《超级快速阅读》详细介绍了制作过程和应用范围等)。

问题四:记忆力

依据:

集中注意力关注某个特定主题,可使大脑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读到的内容,同时也会潜意识地处理书中其他相关的信息,如过滤不重要信息等。

掌握新信息,需要一定时间搭建基础知识框架,当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提高解决困难问题的效率。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读过的内容并复述,使大脑主动处理信息,无形中形成中长期记忆。

充分想象,印象越深刻,记忆越深刻,大脑通过五大感官接收外界信息,使用多感官认知同一事物,相当于在大脑的不同分区重复储存同一条信息。

行动:

明确阅读目标,为什么读这本书?希望得到什么收获?阅读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哪些方面?

增加基础知识储备,依靠新知识与旧知识的逻辑关联,逐一突破难点问题。

有意识复述阅读的重点内容,当出现记忆模糊时,便确定为个人的复述间隔,不断练习以逐渐增加复述间隔的长度。

不断想象,充分在大脑中具象化,好似身临其境,深刻感知五大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不断强化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

阅读整本书:

初步浏览+分部分阅读+最后回顾

(按我自己总结就是总分总针对性阅读+划重点串联式记忆)。

综上:

清晰定位自己目前的阅读水平

分析阅读高手们的方法和原理

反思自己以往的阅读经历

时间+耐心+不断练习=潜意识的阅读习惯(读得快,懂得多,记得准)

注:

因为作者使用的语言不是中文,所以一些方法不见得适用,但也欢迎大家一起探索和验证。也感谢作者在附录分享了影响世界的25部经典著作。

分享:

读书之所以辛苦,就是因为它违背了人脑的自然机制。

几乎所有的阅读高手都有反复阅读的习惯。

提升一种能力或掌握一种新能力的过程,其实是从一个平台上升至下一个平台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不断突破平台期的过程。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