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林光同框,新西兰罗托鲁瓦之行

鹰瞳的世界 2024-12-01 08:24:40

坐落在太平洋西南一隅的新西兰包含两座主岛。

分别是北岛(North Island)和南岛(South Island),周边海域点缀着斯图尔特岛(Stewart Island)和诸多更小的岛屿。

鸟瞰新西兰岛▲

新西兰北岛的中部有一条绵长的山脉,犹如脊梁般贯通全岛,将广阔的农田分隔在两边。

北岛中部最突出的构造是火山和地热运动活跃的火山高原(Volcanic Plateau)。南岛也有一条山脊,那就是南阿尔卑斯山(Southern Alps),遥望着奥塔哥(Otago)和南岛东部的大片起伏的农地,以及一马平川的坎特伯雷平原(Canterbury Plains)。

新西兰北岛▲

新西兰最古老的岩层已有五亿年历史,曾属于冈瓦纳大陆。

太古时代的超大陆约在 1.6 亿年前开始分裂,并在 8500 万年前左右形成了新西兰。除了雄伟的冰川、瑰丽的峡湾、嶙峋的高峰、广阔的平原,还有高低山峦、热带丛林、火山高地以及金银细沙铺成的千里海滩,种种美景,尽在新西兰。难怪这里越发受到电影人的青睐。

种种美景,尽在新西兰▲

新西兰骑在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两大构造版块之间。

地下的板块运动造就了新西兰不少景色雄奇的地热区和舒适惬意的温泉,同时也成为了部分地区发电、供热的能源。罗托鲁瓦(Rotorua)是这里的主要地热景点之一,时刻运动不歇的地热区中遍布泥浆池和间歇泉,空气里无处不在的硫磺味使得人们把此地称为“硫磺之都”。毛利人是这里的第一批定居者,他们用温泉来煮食、洗浴;不久之后欧洲移民也踏上了罗托鲁瓦的土地。温泉的奇特疗效更为罗托鲁瓦赢得了“治愈圣地”的美名。

不少景色雄奇的地热区▲

十年前的2014,我与几位好友决定假期自驾到罗托鲁瓦,好好地放松一下。

罗托鲁瓦(Rotorua)位于北岛中部的火山区内,空气中常年弥漫着浓重的硫磺味。1886年,塔拉威拉火山(Mount Tarawera)突然爆发,滚烫的岩浆如海啸般,淹没了这座城市。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浩劫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还为世界创造了奇特的火山地貌和色彩绚丽的矿物质湖。此外,岩浆的高温沸腾了汩汩山泉,打造出许多风景秀丽的热地公园。

假期自驾到罗托鲁瓦▲

罗托鲁瓦距离惠灵顿(Wellington)457公里,全程需要6个小时。

途中,我和朋友轮流驾车,以防止疲劳驾驶。沿途与诞生于几千年前的古树相遇,为萤光虫短暂的生命之光赞叹。经过两个小时的驾驶后,大家在北帕默斯顿(Palmerston North)简单休整。这座小城以蜂蜜口味的冰激凌闻名全国。蜂蜜冰激凌口味香甜,而且价格实惠,一个甜筒仅需5.5纽币(约4.5新元)。一口下去,馥郁的奶香和甜蜜的蜂蜜充盈口腔,绵密松软的冰沙刺激着味蕾,为舟车劳顿的身心带来了极致的放松。

北帕默斯顿风光▲

抵达目的地已是下午。

透过车窗,只见厚重的乌云堆积在本该蔚蓝的天空,像张愁眉不展的苦脸。不屈的太阳试图突破云层,挥舞手中闪耀的光剑刺向由片片乌云铸成的盾牌,一瞬间,锋利的剑刃刺穿云盾,一束束金河缓缓倾泻人间。摇下车窗,硫磺的“恶臭”扑面而来,车上的每一个人无不发出作呕声。

硫磺的“恶臭”扑面而来▲

稍作休整,一行人驶向位于城市南部的红木森林(The Redwoods)。

红木森林曾被用作林场,拥有170多种树种。古树诞生于几千年前,曾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古木高耸百米,树干粗壮,七八个成年人手拉手围成一圈才能勉强将它抱住。树皮呈红褐色,上面布满龟裂的纹路。表层树皮松软,手指轻捏即化成粉末。千年红木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好似人到耄耋之年还长着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

城市南部的红木森林▲

我们一行人漫步在由松针和落叶铺成的道路上,四周参天巨木拔地而起。

森林中共有三条林荫步道, 步道土壤柔软有弹性,踏上去就像跳蹦蹦床。步道旁,随处可见象征着苦难的一桩桩红树残骸。在英国殖民时期,红树难逃被砍伐的厄运,倒在了殖民者的巨斧之下。近年来,新西兰人深刻地反思那一段沉痛的集体记忆,将这片区域规划为环境保护区。国会出台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破坏这里的一草一木,更不能砍伐红木。

在英国殖民时期,红树难逃被砍伐的厄运▲

由于天色渐晚,众人选择登上灯光璀璨的空中步道。

空中步道全程耗时一小时,由结实的钢丝吊桥和橡木观景平台搭建而成。步道最高处距离地面10米,吊桥两侧装有半人高的护栏,桥下亦有防护网。登上步道前,森林管理员警告我们,吊桥承重有限,每次只能通过八人。

众人选择登上灯光璀璨的空中步道▲

夜幕降临,围栏上亮起银白色的挂灯。

由新西兰著名设计师David Trubridge创作的镂空灯笼,悬挂林间;孔洞散发的橘黄色微光,营造出舒适的氛围。枝头上,缤纷的落地彩灯投射出朦胧光芒。毛利人的飞鸟图饰与战舞图腾,被投影灯影印在一幅巨木荧幕上,宛如一件精美的毛利木雕。

设计师David Trubridge创作的镂空灯笼▲

次日清晨,云雾稀薄,朝曦将天空渲染成神秘的淡紫色。

为避免早高峰,我们早早开向了下一个目的地——怀托摩萤光虫洞(Waitomo Glow worm Cave)。萤光虫洞位于怀托摩地区(Waitomo District),距离罗托鲁瓦市中心较远,需要两小时车程。虽然位置偏僻,但周边购物商店、餐馆、咖啡馆和各式住宿一应俱全,不必担心“与世隔绝”。

怀托摩萤光虫洞▲

洞穴约在一万多年前形成。

高山的流水穿过石缝,不断地冲刷,侵蚀软质的石灰岩,最终造就了今天的岩洞景色。溶洞环境幽暗,食物充足,很适合萤光虫生存。密集的萤光虫幼虫寄居在钟乳石的坑洞中,它们不能飞行,只能依靠蓝色尾灯捕捉猎物。光源中央,一条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垂荡空中。粘稠的珠帘上裹满致命的毒药。小虫在好奇心驱使下,循光而飞,撞到珠帘就动弹不得。在毒药的作用下,小虫很快便会进入死亡的梦乡。

一条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垂荡空中▲

进入洞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根顶天立地的钟乳石柱。

石柱通体乳白,表面光滑无比。石钟乳形如冰锥,寒气逼人,很像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塔尖。洁白的石钟乳墙如严冬中凝结的瀑布,静止在游客面前;冰凌般的石锥点缀在石之瀑布,尖顶的滴水仿佛预示着坚冰即将融化,雪域泉水又将自由地奔涌在大江大河。

石钟乳形如冰锥,寒气逼人▲

跟随导游的脚步,众人行至地下湖畔。

在导游的示意下,大家依次登上湖边的小船。水面平静无波,导游在船头掌舵。他叮嘱游客,洞内禁止拍照,因为闪光灯会对萤光虫造成伤害。

大家依次登上湖边的小船▲

“嘘——嘘——”导游食指立于嘴前,提醒大家保持安静。

游船不远处,漫天繁星闪烁,静谧的夜空中蓝光似水,贯穿流年往昔。 “请往上看。”导游极小声地对我们说。抬起头,满眼尽是闪烁的蓝光。荧光之河在空中流淌,潺潺流水搅动珠帘,泛起层层波浪。游船被萤光虫群环绕,仿佛游弋于通往中土世界的河道,善良的萤光虫担心人类迷路,用亮光指引游船方向。

游船不远处,漫天繁星闪烁▲

导游说,成虫的寿命只有几天。

这是因为,它们没有嘴巴,只能忍耐饥饿直到活活饿死。萤光虫的生命是何其短暂。面对死亡,我们或许会感到惊恐万分。但是,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像萤光虫一样在短暂的生命中展示生的光彩,以希望的蓝色火焰点亮黑暗的洞穴。

蓝色火焰点亮黑暗的洞穴▲

临走前,我们到访了罗托鲁瓦湖。

罗托鲁瓦湖面积80平方公里,为北岛第二大湖。20万年前,一场巨大的火山喷发导致罗托鲁瓦地区下面的岩浆房坍塌,形成一个宽16公里的圆形火山口,雨水将火山口灌满后就形成了今天的大湖。在毛利语中,罗托鲁瓦湖意为“双湖”,被阿拉瓦毛利人视为圣地。湖中鱼类资源丰富,盛产彩虹鲑鱼。当地的餐馆都会烹饪鲑鱼,但做法以煎烤为主。焦香的煎鲑鱼,搭配葱香土豆泥,可谓是人间佳肴。

罗托鲁瓦湖面积80平方公里▲

罗托鲁瓦湖风光旖旎,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停泊着白色帆船。

湖上黑天鹅慵懒地拨弄脚蹼,所游之处留下一道狭长的V形水纹。湖边,政府花园的宫殿金碧辉煌,维多利亚式的建筑昭显出旧帝国曾经的荣耀。郁金香迎来盛开的季节,娇艳的鹅黄色花瓣在烈日中灿然绽放。

看到湖上黑天鹅慵懒的玩耍▲

摇下车窗,遥望伫立湖心的孤岛。

据说,那是座被地质学家宣判了死刑的火山。突然,阵阵轰鸣声传来,一架水上飞机划过湖面,溅起的水花折射出一道七彩虹光。

遥望伫立湖心的孤岛▲

同行友人轻拍我的肩膀说:“不早了,是时候返程了”。

在我听来,这句话很煞风景。因为午间的罗托鲁瓦湖十分闲适,很适合小憩一会。刚要拒绝,一只灰褐色的麻雀跳到挡风玻璃上,蹦蹦跳跳得叽喳乱叫,似乎在说:“该走了,该走了”。

罗托鲁瓦湖附近村镇▲

除罗托鲁瓦之外,在北岛的大部分地区都能享受到温泉和各种地热体验。

比如图朗基(Turangi)以北、汉默温泉(Hanmer Springs)和南岛的西海岸(West Coast)等。

南岛的西海岸▲

新西兰的秀美海岸线长达 15000 多公里,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

在北岛北端和东海岸的大多区域,驴友们都会发现绵延开来的细沙海滩,无一不是游泳、冲浪和日光浴的完美场所。北岛西海岸的沙滩由于含铁质较多而颜色稍深。南岛北部也有不少美丽的沙滩,其余的海岸则岩石密布更具蛮荒气息。

秀美海岸线长达 15000 多公里▲

《题海图屏风》唐朝:白居易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鳞介无小大,遂性各沉浮。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丘。钓网不能制,其来非一秋。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赑屃牵不动,纶绝沉其钩。一鳌既顿颔,诸鳌齐掉头。白涛与黑浪,呼吸绕咽喉。喷风激飞廉,鼓波怒阳侯。鲸鲵得其便,张口欲吞舟。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遂使江汉水,朝宗意亦休。苍然屏风上,此画良有由。

0 阅读:3
鹰瞳的世界

鹰瞳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