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元年(885年),黄巢余部全部被剿灭,唐僖宗从成都踏上了回长安的路。
本以为黄巢之乱已经荡平,自己可以继续享福过几天安稳的日子,但很快,他又要过一段逃亡的日子了。
事情的起因就是
列宁格勒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也是苏联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因而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将夺取列宁格勒列为主要目标。
1941年6月22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在勒布元帅指挥下,正式向列宁格勒实施进攻。
没想到列宁格勒军民如此顽强,居然顶住了德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无奈之下,德军选择长期围困,妄图活活困死这座城。
在长达900天的围困中,近150万人平民死于这场史上最长的包围战,但其中,仅有3%的人死于敌人的炮击和战火,剩下的都死于饥饿造成的营养不良。
换句话,大部人都是饿死的。
但和平民饿死相反的是,大部分官员们,却从不担心饥饿的问题,毕竟作为特权基层,他们不必担心没吃的。
因而造成了列宁格勒围城战时期普通百姓忍受饥饿,特权阶层享受盛宴的怪象。
平民的125克列宁格勒是著名的粮食产地,在战争之前的1940年,苏联下场一场瑞雪,粮食的收割量大且收割的及时,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仓库里。
但随着战争的爆发,本来夏末已经爆仓的粮食,却向外运输,至于原因嘛,自然是考虑德军的烧伤抢掠,害怕这些粮食资敌,就趁着敌人还未攻进来的时候,将其运输走。
还没运输走的粮食和物资,很多都存放于巴达耶夫仓库。
巴达耶夫仓库始建于沙皇时代,整体结构都是木质的结构,自然成为德军的首要空袭对象,经过一系列的空袭,德军利用燃烧弹,装满粮食和生活物资的巴达耶夫仓库烧了干净。
尽管列宁格勒军民奋力的救火,但无济于事,一场大火,让列宁格勒迅速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当时整个城市有三百万人口,想要维持基本的生存,一天就得消耗2000-2500吨的粮食,很显然,这些都不够。
为了抵御敌人的进攻,当局下令,大部分食物,都会优先供应于军队,至于平民百姓,则靠拉多加湖运输,然而运输力有限,只能被迫采取粮食配给制度。
根据优先级,生产的工人的御敌的苏军,每天可以获得800克黑面包,普通人和孩子则会获得400克黑面包。
但随着局势的恶化,配给制度的标准继续降低。
其中工人和技术人员获得125克黑面包,一线部队则是500克黑面包和125克的肉,后勤和二线部队,则是300克黑面包和50克的肉。
到了最艰难的12月份,这个数字再次降低,平民的每天的粮食仅有125克的标准。
对于平民而言,125克也算是一种奢望,毕竟制作面包除了面粉,还有水,标准的黑面包含水率仅有32%,但到了12月份,含水量已经提高到了68%,此外,还加入大量基本没有热量的纤维。
根据当时的面包配方记载,制作面包需要水、25%的纤维素、3克的盐以及18%的油粕,这就意味着125克面包里,仅有50克的面粉,相当于两小勺,这就是每个人每天的食物标准。
真的一点粮食都没有了?这么一看,列宁格勒真的一点粮食都没有了,实在太惨了,但事实上,列宁格勒的粮食还是不少的,这些粮食被谁吃了呢?答案是军马。
围城之初,整个列宁格勒有6万余匹的马,大部分都活到了封锁结束。
在平民饿死这么多的情况下,战马居然能活这么多,除去疾病等影响,很显然,饿死的情况几乎没有,而这些战马,都是吃油粕、麸皮生存的,甚至还有骨粉。
根据一份兽医褒奖名单显示,获奖的,基本都是成功防止军马死亡的。
油粕和麸皮留给平民,热量虽然不高,但至少可以糊口,而且骨粉也可以熬汤,可惜,这些都留给了战马。
除此之外,列宁格勒还有包括马匹在内的120万头的私人牲畜,还有三分之一面积的拉多加湖对岸未沦陷,这里的牲畜也不少,可惜都未能送进城里,反而向东疏散了,就是防止落入敌人手上。
而且,城内还存储了8万吨的蔬菜,包括卷心菜、甜菜、胡萝卜和土豆等等,其中4万吨供应前线部队,剩下的呢?都送入了企业和机关食堂。
事实上,当时列宁格勒300万人口里,有30万-50万的特权者,不仅能领取微薄的食品票,还可以配发足够的饿食,而且围城期间,他们无一人饿死。
虽然能够理解优待部分人,但在列宁格勒还有不少食物的情况下,却以这种方式分配食物,让特权阶层的食物量是平民、儿童的五倍之多,甚至高于作战部队。
后方军队最低伙食标准
早餐:一勺葵花仔油、一小盘稀粥、两块面包、一勺糖的茶;
午餐:半盆五花肉汤、少量通心粉、一小块肉饼、两块面包;
晚餐:和早餐一样;
虽说可以靠水路运输物资进来,但直到12月底,才运输了2.3万吨的物资,后面就是封冻期,封冻后又运来1.2万吨物资。
至于飞机呢?不拉面包,却拉了五千吨的熏制食品和浓缩食品,当然吃的是特权阶层。
特权阶层的盛宴说了这么久,那么特权阶层到底吃了如何呢?我们从一本日记里可以看出端倪。
菲奥多尔.博布罗夫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上尉,也是第371斯大林工厂的副厂长,主管人事。
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他写了不少日记,其中不乏关于食物方面,和平民相比,真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1942年4月5日
给妈妈寄了1000卢布,给娜迪亚白面包和200克面粉,晚上在人民委员部领了烟熏的香肠和咸肥猪肉块。
1942年4月7日
早饭不好吃,午饭不好吃,晚上回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喝茶喝牛奶。
1942年4月10日
早餐吃了洋葱、卷心菜、黄油小米粥、咖啡。
1942年4月28日
买了烟丝400克,花了96卢布。
1942年5月3日
拿了面包、鱼、米、香肠回家。
1942年5月11日,乌兹别克斯坦代表来了,并且送来了68车皮的五一节礼物,包括7车皮的坚果、7车皮的葡萄酒、8车皮的苹果干、2车皮的糖果等等。
同一时间,另一位官员尼古拉·利布科夫斯基也写了生活日记。
1942年3月,他因病住进了医院,医院里提供了丰厚的食物,每日三餐除了各种肉食之外,还有葡萄酒、咖啡甚至价格昂贵的鱼子酱,有时候吃不完还随便丢弃。
从这些简单的记载可以看出,被围困期间,这些人不仅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还能喝上咖啡、牛奶等奢侈饮料,更别说还有烟丝,香肠、肉、葡萄酒这些稀缺货物了。
另一边,平民饿的吃皮带、皮靴,甚至吃土(巴达耶夫仓库有大量的糖融化,很多人挖这里的土充饥)。
根据统计,1942年4月,列宁格勒死了79700人,在乌兹别克斯坦送来五一节礼物的5月,又有53180人死亡,绝大部分人都是饿死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博布罗夫写日记的同一时期,另一个女学生塔妮娅·萨维切娃则也写了一份日记,但日记中,母亲、奶奶、姐姐、哥哥和两位叔叔先后饿死,自己也病死于1944年7月,两个人仿佛不是生活在一个城市。至于博布罗夫则活到了1959年。
围城战下的众生相和博布罗夫一样,不是所有人都会忍受饥饿的,毕竟他们总会有些门道活下去。
比如叶利谢耶夫食品店就囤积了大量的物资。
叶利谢耶夫食品店始建于1902年,是一家从沙俄时期就开始经营的食品店,也是当时列宁格勒最大的食品店。
看到城市被围困,叶利谢耶夫食品店当即用木板封死所有的窗户和正门,宣布关门歇业。
但表面歇业,暗地里却打开方便之门,负责接待一些特权阶层,为防止人多眼杂,叶利谢耶夫特地从后门开个小道,然后列了一份名单,在名单上的人按照指定的时间来购物。
当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入选名单的,一部分投机者打算伪造食品供应票,去供应点购买。
短短三个月,某个投机者就囤积了4吨的面包和600瓶伏特加,当然,还有其他物资。
从侧面也证明,当时列宁格勒的物资虽然不是那么丰裕,但短短三个月就能搞到4吨面包,按照每人200克的供应量,这么多面包就够200万人一天吃的。
最离谱的是,还有伏特加。
当然,三个月后他们就被逮住了,下场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伪造票证,自然是犯法的,但另一波人无需担心,因为他们负责管理食堂,完全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从食堂里带点什么回去,在庞大的数量面前,暗中克扣一点,也没人发现。
可以说,在当时食堂、商店以及面包厂工作的员工,自己和家人,几乎没有饿死的情况。
尽管被抓住甚至被举报,但前仆后继的效仿者依旧不计其数,没办法,太饿了,抓住总比饿死强。
除此之外,还有大发战争财的黑市商人,这些利用自己的关系和门路,囤积一些物资,然后通过地下黑市销售,换来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等物资。
比如一位叫卡日丹的人,通过黑市销售,光黄金制品就有3.5千克,还有其他不计其数的贵重物品,总价值高达400万卢布。
要知道,当时一架美国F6F地狱猫战斗机,才26.5万卢布,这些钱,足足可以买15架战斗机了。
1944年1月27日,苏军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围城战就此结束。
而八十年后,谁还记得被围困900天里,努力挣扎求生的普通平民?
战争,对平民百姓的伤害,永远都是最大的!
参考资料
历史作家尼古拉.萨夫琴科的访谈
注:尼古拉.萨夫琴科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大封锁时期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