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80卢布,每天有肉和鱼子酱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真没那么惨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4-12-05 22:47:24

1869年,时年25岁的彼得堡绘画学院学生列宾来到涅瓦河河畔游玩,偶然间,看到远处一群黑色的影子在艰难的向前移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向前探查了一番,原来这是一帮拉着货船的纤夫。

沙俄时期,纤夫是一个常见的职业。

自沙俄在1812年击败拿破仑后,沙俄进入了一段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公共设施也开始完善,商业发达下,运输需求也越来越高。

伏尔加河作为沙俄帝国的经济大动脉,也是连接乌克兰、南俄的产和粮区和首都圣彼得堡的航线,每天自然是繁忙不已。

根据记载,1830年的时候,伏尔加河上一年注册航行的货船就有23950艘,平均每天都有600艘货船航行。

当时沙俄的货船排水量普遍是200至300吨的平底货船,这些货船在顺风的时候可以借助风帆航行,无风或者顶风的时候就需要拉纤。

好在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运河两岸道路修的不错,还可以靠马匹在岸上拉纤。

但伏尔加河岸地形复杂,只能靠人类拉纤,因出卖的是体力,在外人看来,自然是倍感劳累。

所以在列宾眼里,这群纤夫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样子,就是典型的底层人,而列宾就是底层人出身,很快就产生了共鸣,因而他打算创作一幅有关纤夫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纤夫悲惨的命运。

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得以完成。

当时喜欢艺术的弗拉迪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看到后,花了3000卢布将其买下,并将其带到欧洲巡回展览,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也成为俄罗斯美术史上经典的作品之一。

到了苏联时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被视为沙俄对劳动人民压迫的象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被介绍到中国,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56年7月号的《文艺学习》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页解说,后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成为很多人童年必读课文之一。

历来对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解读,都是揭露在沙皇残暴统治下,底层人们艰苦的生活,并且痛斥沙皇的剥削。

因而很多人一想到沙皇时代的残暴,脑海里就自动浮现这帮努力挣扎生活的纤夫们,继而认定这帮纤夫如牛马一般在沿河拉纤,每天只能挣三戈比(1卢布等于100戈比),过着的都是食不果腹的日子。

事实上,这帮纤夫的生活日子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底层人好很多。

首先要说明的是,纤夫不是全程拖船的,他们的主要拉纤方式也并非在岸上直接拉,而是在船上拉锚索让船前进,毕竟人力还是难以抵抗水流的力量的。

当货船进入难以航行的河段的时候,船长会派另一艘船在尽可能远的地方下锚,用缆绳的一端连接后面的船,另一端则系于船尾上的绞盘,纤夫的工作就是在前船的甲板上奋力摇动绞盘,帮助后船克服逆流,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至于岸上拖船,基本都是船要靠岸,或者船搁浅了,且没法用马匹来代劳的遇险船。

而列宾的绘画里的船,其实就是搁浅船,船上的倒置三色旗,代表船遇险了,需要在在岸上拉纤,恰巧就被列宾看到了。

其次就是收入方面。

一般纤夫都是由几十个人的团队组成,多的可以达到150人,由队头招揽生意分配工作。

收入上,一个领队的月收入为100-120卢布,普通纤夫的收入为60-80卢布。

在1890年的时候,一个农业家庭的年净收入也不过130-190卢布左右,纤夫干两季,就顶的上全家三、四年的收入,真的远比种地要高很多了。

要知道,19世纪中期,一名普通医生和普通中学教师一个月的收入不过80卢布而已,医生助理则是35-40卢布,而医生和老师已经是很体面的中产阶级了。

换句话说,普通纤夫在航运季节的收入堪比普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了,而且拿着工钱也足够在村里盖一栋体面的木屋了。

而当时物价如何呢?反映19世纪中期的小说《罪与罚》里可以管中窥豹一番。

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给索尼娅20卢布让其办丧宴,办的相当体面。

而索尼娅卖了自己的处子之身,只为得到30卢布。

至于在画家尼古拉·涅夫廖夫在《农奴生活场景·交易》中的记载,在1866年的时候,一个农奴少女的卖价也就500卢布。

另一方面,航运季节纤夫的伙食也是靠雇主提供的。

考虑到航运季节的繁忙,加上赶时间卸货,雇主们都要保证他们的吃饱喝足,不然耽误一天,损失可不少。

每天,纤夫们都有面包、鱼、肉、黄油、茶,甚至还有烟草和昂贵的鱼子酱。

而同一时期的沙俄士兵吃什么呢?每天就913克的小麦粉和120-130克的煮粥食材,肉类和新鲜蔬菜,是没有固定供给的,顶多只能吃点豌豆或者卷心菜。

因而沙俄士兵,又被称为“灰色牲口”,远不如纤夫的伙食。

钱多吃的又不错,还不要自己花钱,因而几十万农家子弟在最需要劳动力的春秋两季的时候,抛弃农活在河岸上讨生活,就是因为赚的钱足够多,毕竟辛苦半年就足够全家之后六个月吃穿问题了,干嘛不干?

但为何列宾眼里,这帮纤夫还是蓬头垢面,过的一副惨兮兮的样子呢?

这是源于岸上的消费,在纤夫活动的地方,酒馆、赌场、妓院这些烧钱的买卖纷纷开设,他们自然都是惦记着纤夫手上的那些钱。

很多纤夫发了钱之后要么去喝两杯,要么去赌钱,甚至去妓院风流快活一把,尽管有不错的收入,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到手的薪水没几下就花光了,甚至不少人两手空空回到村子里。

更有甚者,管不住自己,甚至能欠下高利贷,最终沦为小偷和乞丐。

至于有上进心的,比如领队则改行自己当船长,普通纤夫则拿了钱回家买地或者做点小生意。

值得一提是的,伏尔加沿岸诸多的精美教堂,就是这些纤夫集体捐资修建的,侧面证明,纤夫收入真不低。

当然,大部分还是挥霍掉,为了保证赚的钱安全的回到家,勤劳的俄国女性也被迫出来工作了。

事实上,在19世纪,俄国的农村依然是比较保守的,大部分人不认可女性出门打工的。

但纤夫两季的收入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实在太重要了,甚至是贫困人家的一笔巨款。

就这样,不少俄国女性也来当纤夫了,虽说体力上不如壮年纤夫,但靠着人多,也足够了。

而在这里,俄国女性不仅获得了工作,甚至地位上也高了不少。

一般经过一天的劳累后,这些俄国女性会围着篝火做成一圈,吃着自己做的食物。

要知道,如果在家里,这些都是要献给男人吃的。

但劳作后的伏尔加河畔,却没有了往日的尊卑,吃完晚饭后,这些女子还会端着自己酿造的格瓦斯,唱着忧伤的民歌,这一刻,她们似乎活出了自己。

和其他老旧的职业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纤夫这个仅靠体力赚钱的行当也慢慢消失了。

沙俄经过工业革命后,蒸汽船和铁路得到了蓬勃发展,让货物运输方式变得又快且廉价,对于纤夫的需求量自然开始不断降低。

19世纪初,沙俄还有60万纤夫在伏尔加河以及奥卡河工作,但到了中期,仅有15万纤夫讨生活。

到了1929年,苏联宣布取缔了人力拉纤,至此,沙俄纤夫们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唯一能让人记得沙俄时代纤夫的,大概就是列宾不朽的画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吧。

0 阅读:0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简介: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