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年,随着徐州牧陶谦去世,刘备很快被大家推举,做了新的徐州州牧。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接管徐州的这段剧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剧情。因为陶谦欣赏刘备,再加上刘备之前对抗曹操,让徐州百姓知道了他的仁义。所以在陶谦死后,大家很自然就开始拥护刘备,刘备也很快控制住了徐州。
但是这些剧情,显然都只是演义小说里的剧情。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作为一个空降的外来户,自身没有任何根基。他想要控制住整个徐州,哪里有那么容易呢?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当时对于要不要接管徐州,其实非常犹豫。刘备其实一直很担心,自己实力有限。贸然接管徐州,很容易会招来大祸。
那么,正史上在陶谦死后,刘备到底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后来刘备明知自己实力有限,却还是接管了徐州?而刘备继任徐州牧之后,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陶谦去世之前说起。
正史上的陶谦,其实和《三国演义》里面的陶谦,大致经历差别不大。只不过所谓的三让徐州,历史上并不存在。而在陶谦临终之前,因为曹操他爹经过徐州的时候,被乱军所杀。所以为了给父亲报仇,曹操就开始进攻徐州。
面对曹操的到来,陶谦当时也无能为力,根本抵抗不了。所以后来,陶谦就请求刘备带兵入徐,帮助自己抵抗曹操。彼时的刘备,正是没有根基的时候,本人更像是一个雇佣兵集团的团长。所以在接到陶谦的求救之后,刘备很痛快的就带兵进入了徐州。
而接下来,因为刘备入徐,帮助陶谦抵抗曹操。再加上曹操后院起火,老窝被吕布偷家。所以很快,曹操就撤兵了,徐州也暂时转危为安。
不过,这场战争,终究是耗尽了陶谦的心力。几乎就在曹操退兵的同时,陶谦就病重了,此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而在临终之前,对于如何处理徐州这个摊子,陶谦却犯了难。
在一个乱世开始之初,陶谦好不容易打下了这么大一份家业,他估计也曾经想过,把徐州交给自己的儿子。但问题是,陶谦的两个儿子,陶商和陶应,压根就没入仕。而且他们的才能和声望,也不足以接管整个徐州。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陶谦贸然把整个徐州,全部交给自己这两个儿子,下面的人肯定会造反。这样一来,对于陶谦死后的陶家,反倒是祸非福。
所以,在危难之际,临终之前的陶谦,选择把徐州交给了刘备。
当然,对于陶谦是否真的看好刘备,是否真的在临终之前将徐州托付给刘备,这件事后世存在很大争议。后世有很多人认为,陶谦临死之前,其实并没有留下明确的遗言。只是当时的徐州别驾糜竺,撒谎说陶谦留下了这样的话,以此来增加刘备接管徐州的合法性。
反正最后,陶谦死了。然后有关徐州接班人的问题,拜到了所有人的面前。
而当时首先面对这个问题的,其实并不是刘备本人,而是那些徐州的本土豪强。
因为当时的徐州,正在面对战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之前陶谦之所以邀请刘备入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陶谦正在和曹操开战。在东汉末年那会儿,几大割据势力相互开战,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陶谦和曹操之间的这场战争,却显得尤为特别。
因为曹操会大规模的屠城。
对于曹操屠城这件事,如果细分析的话,原因比较多,而且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在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曹操刚刚拥有地盘不久,但是麾下人口太多,导致粮食严重不够吃!
比如说在刘备被邀请过来之前,曹操上一次和陶谦开战,之所以会退兵,就是因为粮草不够了。
而后来曹操入徐之后,之所以大规模进行屠杀,粮草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当时曹操麾下粮食实在不够吃,如果贸然接管徐州的大量地盘,粮食又严重短缺。那么接下来,曹操的地盘内部,一定会爆发大规模的内乱,到时候曹操必败无疑。
所以,曹操杀入徐州之后,尤其是在彭城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屠城。这些屠城事件,极大的降低了曹操治下的人口数量,同时也减缓了粮草的消耗速度。
但这也就意味着,曹操为了养活自己麾下的那些人,就必须得在徐州大规模抢粮食。最好的结果,就是把粮食和地盘抢过来,但是人不要。
而这样一来,徐州的那些本土豪强,自然就遭殃了。此时的他们,就算想去找曹操投降,也没有被拉拢的可能。因为只要他们投降,曹操一定会拿走他们的粮食和土地。而不会为了拉拢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好处。
既然投降的坏处,远比好处更大,那谁还投降呢?
所以在陶谦临终之前,最关心徐州未来走向的,其实就是这帮徐州的本土豪强。一旦徐州大规模投降,他们的家产,很有可能会全部被曹操抢走。既然如此,他们就只能另找一个人,作为徐州的新主人。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他们能找谁呢?
首先,陶谦的两个儿子肯定不行。陶谦的两个儿子,此时威望和能力都不足,根本不足以带领徐州摆脱困境。其次,推举陶谦的旧部也不行。因为陶谦没死的时候,他的麾下主要就是旧部和本土派这两派。而这两派之间的利益,往往是冲突的。
一旦让这些陶谦旧部执掌徐州,接下来,徐州的本土豪强,铁定会遭殃。
再其次,就是投靠外援。当时徐州可选择的投靠外援,大致其实就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袁绍阵营,另一个是公孙瓒阵营。当时整个黄河以北的华北地区,几乎就是这两大集团在进行争霸。而其他稍微弱一点的势力,比如说曹操和刘备,此时其实都是这两大集团的附庸。
如果选择袁绍集团,这肯定不行,因为曹操就是袁绍集团的人。如果投靠袁绍集团,后面大概率就是曹操接管徐州,徐州本土豪强,依然是必死无疑。而选择公孙瓒集团,看起来似乎可行。但是公孙瓒的核心地盘在冀州,和徐州间隔较远。直接投靠公孙瓒,似乎也不太可靠。
至于说徐州本土豪强,自己推举出一个代言人,直接割据徐州。不好意思,当时在徐州集团内部,还真没有这样的人。
如此一来,刘备就成了大家最好的选择。
此时的刘备,名义上是公孙瓒那边的人。但同时,刘备又相对独立,不会直接接受公孙瓒的控制。最关键的是,刘备本人还算能打,麾下也有一万多军队,但是他没有地盘!
选择这样的刘备,无疑是徐州本土豪强最好的选择。这就相当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合适的保镖。刘备麾下有军队,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粮草和补给来源。而徐州的这些本土豪强,恰好可以提供这些,他们也可以拿这些来和刘备进行博弈。
如此一来,只要刘备被拥立为徐州之主,由他来挡住曹操的进攻,徐州集团自然就安全了。
在想清楚了这个逻辑之后,徐州集团就开始行动了起来。当时徐州集团内部,带头的就是大富商糜竺。之前他曾经被陶谦征辟,任命为徐州别驾。
对于糜竺这个人,这里我们得说两句。除了后来‘刘备小舅子’的身份之外,糜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钱!
糜竺的这个‘有钱’,其实和一般人理解的有钱,是不太一样的,他属于是超级有钱!据《三国志》记载,糜竺他们家当时资产过亿!光是家里养的各种仆人、门客,就超过了万人!
东汉末年的资产过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当年汉桓帝干翻了大权臣梁冀之后,把梁冀家里所有的田产、房屋以及贵重物品,统统变卖之后,一共拿到了三十多亿。
而靠着这笔钱,汉桓帝在这一年,直接减免了天下一半的赋税!
这样算下来,六十个糜竺的家产,就能顶东汉全国一年的赋税!
而如果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和税收额度,糜竺的家产,应该在三千亿左右……
所以现在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就能理解糜竺的选择了?
我都有亿万身家了!就算我投降你曹操,你难道还能给我更多的钱吗?而且到了这个级别,更多的钱还有什么意义吗?与其交出家产,归降他人,倒不如直接自己投资一个人,直接开始逐鹿天下!说不定反倒能保全自己的家财,还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于是就这样,在糜竺的带头下,很多徐州本土派的豪强,过来找到了刘备,希望刘备能接手徐州。糜竺当时给出的理由,就是‘陶谦临死之前的遗愿’。至于说陶谦去世之前,具体是不是真的说过这个话,后世其实存在很大的争议。
同时,另一个徐州本土派代表陈登,也开始站出来发言。陈登之前在徐州担任典农校尉,就相当于是徐州的‘农业大总管’。陈登这个时候就说:“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
在徐州本土派如此有诚意的邀请之后,刘备此时是什么反应呢?
此时的刘备,其实是既高兴又担心。他高兴的地方在于,自己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一跃控制偌大的徐州。但同时担心的地方在于,刘备很清楚自己的实力。他也知道仅凭自己手下这一万多人,很难控制徐州,而且也很难抗衡曹操。
如果无法对抗曹操,贸然接管徐州,反倒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所以在这个时候,刘备自己提出了另外一个人选: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
当时在徐州周围,除了袁绍和公孙瓒这两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接管徐州的人选,那就是袁术。而且,和袁绍、公孙瓒相比,袁术距离徐州更近,实力也更强。
但显然,这些徐州本土豪强,并不喜欢袁术。因为袁术的个人名声,实在是很一般。就在四年之前,天下刚刚大乱,袁术刚刚入主南阳郡的时候,他就曾经抄掠南阳,以此来组建军队。如果让袁术接管徐州,显然又会重蹈当年南阳郡的覆辙。
于是在这个时候,陈登又代表大家发言: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同时,徐州的最大外援,北海相孔融,这个时候也开始发言了: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对于后世之人来说,孔融这个名字,大家往往都和让梨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个时间点,孔融治下其实管了整个北海郡,在青州影响力很大。而且在陶谦去世之前,孔融就曾经和陶谦组队,双方算是盟友。
有了陈登的代表发言,知道青州豪强愿意出钱出力。再加上孔融此时表态,愿意作为外援。此时的刘备,才终于点头,愿意正式接管徐州,正式成为徐州州牧。
这就是刘备接管徐州的大致过程。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能接管徐州,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陶谦是否真的想要‘三让徐州’。而是徐州本土豪强,是否愿意真正支持刘备。
而在当时的局面下,和其他人相比,刘备明显更能得到徐州本土派的认可。至少,由刘备接管徐州,大家不用担心自身家产被刘备抢走。
所以最后,刘备就被大家顺利推举,做了新的徐州之主。也正是从此开始,由此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