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几十年的老战友,在周恩来总理的心目中,朱德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他总是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给这位特别的老战友。
1975年,在朱德即将前来看望自己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的心里是期盼的,期盼朱德这位老战友,能够早点儿出现……
1974年6月1日,周恩来总理告别了中南海西花厅,住进了位于北海公园西侧的解放军305医院。
当时,在离开西花厅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穿着中山装,在他的办公室整理了一会儿文件,又向秘书交代了一些工作。
在处理完最后一份文件后,周恩来总理又将他熟悉的办公室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披上大衣,走出了办公室,来到汽车前。
在来到汽车前后,周恩来总理没有立即上车,而是站在汽车旁伫立了很久,将他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院子看了又看,并深情地望着枝叶茂盛的海棠树,凝视不语……
许久之后,周恩来总理才上了汽车,在夫人邓颖超和保健医生、护士等的陪同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西花厅,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
自从周恩来总理住院后,朱德的心里便一直惦记着他,希望他能够在医生的帮助下战胜病魔,恢复健康。然而,朱德等了很久,都没有听到周恩来总理出院的消息。
1975年,得知周恩来总理的病情有所好转时,朱德便催促夫人康克清给医院和邓颖超打电话,请求到医院去看望他的老战友。
然而,周恩来总理却不愿意让朱德看到他生病的样子,便一直没有答应。
7月11日,在午睡醒来后,周恩来总理感觉到自己的精神不错,便在病房里做了一些运动。
期间,周恩来总理突然对身边的高振普说:“你打电话问一下朱老总的身体怎么样了,他现在有没有时间,前些日子他想来看我,因为我当时身体不太好,没能请他来。今天可以了,看老总能不能来。”
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话,高振普答应了一声,便转身离开,准备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吩咐,准备去打朱德家里的电话。
这时,周恩来总理又说:“现在是4点多钟,如果朱老总可以来,5点钟可以到这,大约谈上半个小时,5点半可以离开,6点钟他可以回到家吃饭。按时吃饭是朱老总多年来的习惯。他有糖尿病,年岁又大,不要影响他吃饭。如果今天不能来,请他去北戴河之前来一趟。”
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话,高振普点了点头,便离开了。
很快,高振普就把周恩来总理想见朱老总的事情,向作邓颖超了汇报。邓颖超想了一下,告诉高振普直接找康克清。
于是,高振普便接通了朱德夫人康克清的电话。
听了高振普转来的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康克清在电话里高兴地说:“请报告总理,老总的身体挺好,今天没有安排别的事。他这几天总想去,一直在等你们的电话。他是要见了总理后再去北戴河的。”
挂断电话后,高振普便把与康克清沟通的情况,告诉了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
听到朱德今天能来,周恩来总理的心里感到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够见到老战友了;担心的是,他内心里实在不想把自己生病的样子展现在朱德的面前,让他在这么大年龄时,依然要为自己难过。
综合这些因素,周恩来总理在病房里很难安静地坐下来,等待老战友朱德的到来,便在病房里不停地来回踱步,思索着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准备到位。
突然,周恩来总理停下脚步,带着交集的口吻,说:“换上衣服,到客厅去见老总,不要让他看到我穿着病号衣服。”
换好衣服后,周恩来总理上上下下地打量了自己一遍,感到满意后才来到客厅里,等待老战友朱德的到来。
快6点的时候,朱德终于出现在了周恩来总理的病房里。
那一刻,周恩来总理微笑着迎向朱德,并与朱德同时伸出双手,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
朱德首先开口关心地问道:“你好吗?”周恩来总理说:“还好,咱们坐下来谈吧。”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89岁高龄的朱德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沙发前,慢慢地坐了上去。周恩来总理则向身边的工作人员示意将客厅的门关上。
于是,工作人员便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吩咐退出了客套,然后轻轻地将门关上,留下两位相处了53年的老战友交谈。
1920年10月,周恩来离开天津前往上海,并准备在上海登上前往法国的轮船,开启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欧洲之旅。
那天,在送别的时候,邓颖超看着周恩来,将她亲手赶织的一件在里面绣了“给你温暖 小超”字样的毛衣,送给了周恩来。
摸着这件饱含了邓颖超深情的毛衣,周恩来心里十分温暖。片刻后,周恩来对邓颖超说:“小超,别灰心,你年龄还小,以后还有学习机会。我到欧洲后,一定给你写信。”
11月7日,周恩来乘坐着一艘两万吨级的法国“波尔多斯”号巨型邮船,在汽笛长鸣声中,沿黄浦江顺流而下,驶向了大海。
来到欧洲后,周恩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社会综合情况,也考察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
期间,周恩来还阅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法国、英国共产党的报刊,思想进步很快。
1921年春,在张申府和刘清扬的介绍下,周恩来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
不久后,周恩来便给天津觉悟社朋友写了信。在信中,周恩来写道:
“觉悟社的信条自然是不够用、欠明了,但老实说来,用一个共产主义也就够了……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我从前所谓‘谈主义,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欧洲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时的心理,而现在我已得有坚决的信心了。”
1922年3月,周恩来与张申府、刘清扬离开巴黎,迁居到德国柏林,住在了柏林郊区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54号,在这里开展党的活动。
那时候,为了开展工作,周恩来经常经常往来于柏林、巴黎之间。
6月,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中的一块小空场上,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李维汉、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人,共18名代表。
当时,经营露天咖啡茶座的一位法国老太太,租给了他们18把椅子。看着布置好的会场,周恩来满意地说:“这样的布置倒好,有人来了,我们不说话,谁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
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新成员加入组织时应当宣誓,但有人表示这带有宗教色彩。对此,解释说:“我们宣誓不是宗教信仰,是带有政治约束的。”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后,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由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
此时,朱德还在为寻找救国真理而奔走,于7月在北京找到了好友孙炳文,相约一起出洋。
期间,孙炳文向朱德介绍了风起云涌的中国工人运动,说他的朋友李大钊去年参与组织了称作“中国共产党”的新党,并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告诉了朱德:“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反对封建军阀、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对此,朱德很感兴趣,高兴地说:“这是个好党,我在上海时有所闻。一定要找到,我也想加入。你能介绍我和李大钊见面吗?”
看到朱德兴致很高,孙炳文说:“很不巧,李大钊去南方了。据说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在上海,此人我认识,我们去找他!”
听了孙炳文的话,朱德心里非常激动,急迫地说:“我们马上去上海,找陈独秀!”
然而,交谈之后,陈独秀却因为朱德出身于旧军阀,而拒绝了朱德的入党请求。对此,朱德和孙炳文非常失望。
回到住处后,在孙炳文的开导下,朱德恢复了希望和信心,下定了一个决心,说:“我一定要争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于是,朱德与孙炳文决定追寻马克思的步伐,到欧洲去学习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方法。
10月,朱德和孙炳文来到法国巴黎。得知在巴黎就有一个中国留法学生团体组织的共产党,组责人叫周恩来,但周恩来此时在德国柏林时,朱德和孙炳文立即带着周恩来的地址,踏上了前往柏林的道路。
这是朱德第一次听到周恩来的名字。由于之前的经历,朱德在前往柏林的列车上,对孙炳文说:“周恩来会不会像陈独秀,因为我们有旧军队的履历……”
这时,孙炳文打断了朱德的话,用肯定的语气说:“不会。根据我对周恩来的了解,他与陈独秀不同。”
不久后,朱德和孙炳文按照周恩来的地址,来到了柏林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54号。
在认真地核对了门牌号后,朱德和孙炳文敲响了房门。很快,门便打开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面目清秀的年轻人。朱德不知道的是,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便是他们要找的周恩来。
于是,朱德上前,礼貌地说:“我们刚从中国来,有一位名叫周恩来的先生,他在这里吗?我们要见见他,请通报通报,行吗?”
听了朱德的话,周恩来把朱德和孙炳文让到屋子里坐了下来,并一边给客人端水,一边说:“我就是周恩来,有什么事情需要我的帮助吗?”
朱德说:“我,姓朱名德,字玉阶。”说着,朱德又指了指孙炳文,介绍道:“他,姓孙名炳文,字睿明。我俩是同乡、同志。”
就这样,在交谈之中,周恩来和朱德相识了。在随后的交谈中,朱德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周恩来,并说明了他的来意:“我决心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再回到旧的生活里去。我一定努力学习和工作,党派我做什么都行。”
朱德说话的时候,周恩来一直听得非常认真,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偶尔也会想朱德问一些问题、了解一些细节。
谈完后,周恩来又说:“玉阶兄,你们吃饭没有?如果没有,我们吃饭去。吃完饭,我们还可以接着再谈。”
后来,经过和朱德、孙炳文几次交谈后,周恩来和他们达成了共识,并表示:“我愿意介绍你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入党申请未得到国内党组织批准以前,可以接收你们为候补党员。”
不久后,在周恩来和张申府的介绍下,经国内党组织批准,朱德和孙炳文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将这个消息告诉朱德和孙炳文时,周恩来特意嘱咐道:“你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事,一定要严格保密、不能张扬。这是革命斗争的需要,对外不要公开共产党员身份。因为像你们这样具有社会背景的人,便于团结更多的人。”
于是,朱德和孙炳文便按照周恩来代表党组织给他们的的嘱咐与要求,以中国国民党党员身份,在中国留德学生中展开工作,完成党交给他们的“宣传主义、吸收同志”的任务。
关于这一时期的事情,朱德在后来回忆说:“从那以后,党就是生命,一切依附于党。”
1924年7月,周恩来奉调回国,在黄埔军校担任了政治部主任。
1925年7月,朱德也离开德国,前往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5月,按照党的安排,朱德回到国内,在南昌创办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在隐蔽战线上为党培养早期军事骨干。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签过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7月,在党中央的派遣下,周恩来前往南昌,担任了南昌起义的前委书记。期间,朱德也利用自己的身份,做了许多对起义有益之事。
8月1日,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一起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起义成功后,起义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叶挺任第11军军长,贺龙任第20军军长,朱德任第9军副军长。
后来,起义军因敌众我寡受到挫折,周恩来因病行动不便,由叶挺和聂荣臻护送到中国香港治病;朱德和陈毅则率领一部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带着保存下来的约800人起义军,参加了湘南起义。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并担任了红四军军长,开始与毛主席一道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1年12月,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了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此时,周恩来和朱德才再次相逢。此后,两人虽然分工不同,但始终站在同一战线上,为新中国的创建而不懈努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了总理,朱德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此后,两人相互支持,为新中国的建设,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
那时候,周恩来总理和朱德虽然岗位不同,但可以见面的机会很多。每次见面后,他们都会嘘寒问暖,把对方当做自己的亲密战友。
1975年7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他的病房里和朱德见面交谈。这次见面,也成为了他们两位老战友的最后一次相见。
谈话结束后,周总理总理将朱德送出客厅,握手告别。在目送着朱德的汽车远去,直到从视线中消失时,周恩来总理才转过身,回到了他的病房里。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得知周恩来总理病逝后,朱德悲痛万分。那时候,朱德虽然身体状况不好,但还是坚持拄着拐杖,特意穿了整洁的军装,前往北京医院,参加了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
在北京医院,朱德缓步来到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前,庄重地举起右手,向敬了一个军礼,向相处了54年的老战友作了最后的告别。
由于心情悲痛,朱德在回到家里后,一连几天不吃不睡,导致他的身体更加虚弱。
1月15日,是周恩来总理追悼会举行的日子。然而,在想前往参加追悼会时,已经90岁高龄的朱德,却怎么也站不起来。
最后,朱德摇着头,难过地说:“唉,去不成了,这怎么对得起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