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命令部下撤退被3次抗命,覃异之大怒,可得知真情后却瞬间泪崩

卧龙笑聊古今 2024-11-14 11:02:34

3次命令部下撤退被3次抗命,覃异之大怒,可得知真情后却瞬间泪崩

大家都知道,在军队里,长官说一不二是铁律。可你听说过,有个将军连续下了三次撤退命令,却三次被部下顶回来吗?这事儿听着就够离奇的,可还真就发生了。

说起这事,得从那个叫覃异之的将军说起。这位仁兄本想进黄埔军校第一期,结果因为路途遥远,到广州时发现报名都结束了。没办法,只好等到第二期才入学。

你可能觉得,不就晚了一期嘛,有啥大不了的?可在那个年代,这可真不是小事。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跟覃异之同年毕业的战友们,有不少都当上师长了。覃异之呢?还是个团长。

这种差距可不光是资历问题。在战场上,级别高意味着有更多决策权,能调动更多资源。覃异之虽然不是等闲之辈,可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从最基层一步步往上爬。

好在这哥们儿有真本事。1937年,保定会战打响。覃异之带着他的149团参战,没想到碰上了个棘手的问题。

战斗正酣,3营阵地被日军突破。覃异之立马命令3营长徐克让带兵夺回阵地。谁知这个徐克让压根儿不鸟他,带着部队就往后撤。

覃异之火了,又叫来2营长李正谊,让他上。结果李正谊也不听使唤,跟着3营一块撤了。

你说气人不气人?覃异之好不容易当上团长,结果自己的部下都不听话。更要命的是,149团一撤,旁边145团的侧翼就暴露了,日军趁机包抄,整条防线都岌岌可危。

覃异之这个气啊,可又不敢发作。为啥?因为在52军里,陕西人说了算。徐克让和李正谊都是陕西人,背后有人罩着。覃异之这个广西仔,在军里本来就不受待见,这时候要是闹大了,吃亏的准是自己。

这事给覃异之上了一课在军队里混,光有军事才能还不够,还得学会玩儿政治。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不过覃异之也不是等闲之辈。到了1938年4月,他已经是73旅旅长了。这回他负责守卫虎皮山,阻击日军撤退。

虎皮山是个要地,日军要撤退就得从这儿过。覃异之琢磨了一下,觉得日军可能会偷袭旁边的艾山。于是他提前在虎皮山和艾山之间设了个埋伏。果不其然,日军的偷袭计划被他识破了。

接着,覃异之又猜到日军可能会趁夜色偷袭。他又设了个埋伏,结果一下子干掉了200多个日本兵。

这两仗打下来,覃异之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他不光能准确判断敌人的动向,还能做出恰当的部署。这下子,上级也开始重视他了。没多久,他就被提拔为195师师长,成了个中将。

可是,真正让覃异之名声大噪的,还是1939年9月那场仗。当时日军正在进攻长沙,覃异之的195师被派去守新墙河一线。

为了给主力争取时间,覃异之派出了1131团3营,让营长史恩华带着500多人守笔架山。谁能想到,这么点人居然挡住了日军一个支队的进攻。

可是好景不长,笔架山很快就被日军包围了。覃异之看情况不妙,连续三次命令史恩华撤退。

第一次,覃异之说你们已经完成任务了,赶紧撤吧。史恩华回答长官,我们被包围了,撤不回去了。

第二次,覃异之又下令撤退。史恩华却说长官,请原谅我不能执行命令,我们来生再见。

第三次,覃异之都急了就是撤不了也得撤!我把大炮都调过来掩护你们!可电话那头,只传来一声叹息。

最后,笔架山上的枪声在傍晚时分停了下来。3营全体将士,全都壮烈牺牲了。

这事听着是不是挺矛盾的?作为指挥官,覃异之想保存有生力量,这无可厚非。可史恩华他们选择战斗到底,何尝不是一种大无畏精神的体现?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有时候,你不得不在保存实力和坚守阵地之间做出选择。无论选哪一个,都会让人心痛。

等枪声停下来,覃异之写了副挽联笔架山千秋不朽,福临铺一战成功。短短十四个字,道尽了他的心酸和敬意。

回想起来,覃异之的经历还真是跌宕起伏。从一个差点儿没考上黄埔的小伙子,到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这中间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他经历过被部下不听命令的尴尬,也尝到过运筹帷幄的快感。他曾为不得不放弃战友而痛苦,也因为部下的英勇而自豪。这些经历,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军人。

覃异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这个残酷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人选择服从,有人选择坚守,有人在权衡利弊,有人在奋不顾身。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各自的理由和信念。

最后,让我们记住那些在笔架山上牺牲的勇士们。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牺牲。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他们的选择,但我们永远不应忘记他们的付出。

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历史。它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困境。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每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做出选择的人,无论他们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谁又能说自己一定会做得更好呢?

0 阅读:0

卧龙笑聊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