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叫张廷玉的官员,他的官职可不小呢,曾经担任过保和殿大学士,这可是相当于内阁首辅的重要职位,而且还出任领班军机大臣,也就是首席军机大臣呢。后来呢,张廷玉到了致仕的时候,也就是退休啦。可这之后,他屡次向乾隆皇帝提出请求,希望乾隆皇帝能够兑现之前许下的诺言。然而呢,没想到的是,就因为他这一次次的请求,最后竟然落得个家产被查抄的结果呢。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一位极为特殊的人物,那便是张廷玉。他可是有着两项独一无二的身份呢,既是清朝所有文臣当中唯一能够配享太庙的,同时也是在众多汉臣里唯一获此殊荣得以配享太庙之人。张廷玉心心念念、甚至可以说是死缠烂打地想要乾隆皇帝去兑现一个诺言,这个诺言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希望自己在身故之后能够配享太庙。这配享太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在清朝往后的日子里,当君臣们按照礼制用太牢之礼去祭祀先祖的时候,他虽说人已不在世了,但也能仿佛闻得到那祭祀时的香味儿,能够享受这份极为尊崇的待遇呢。
在过去有皇帝存在的时期,配享太庙那可是文臣武将所能得到的至高无上的荣誉呢。就拿大唐来说吧,像秦琼、程咬金这样声名赫赫的名将,他们确实很厉害,可以有画像被挂在凌烟阁的荣耀,去世后还能够陪葬在昭陵。但是呢,要说到配享太庙,这对他们而言可就没这个可能啦。您知道吗?整个唐朝能配享太庙的总共也就只有四十五人。就单说太宗李世民的庙庭吧,里面的名额那是相当有限的,仅仅只有七个名额哦。这七个珍贵的名额都给谁了呢?分别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李靖、屈突通以及魏征这几位大臣。所以您瞧瞧,别说是秦琼和程咬金啦,就连徐世勣和尉迟敬德这样功绩也很卓著的人,都没办法挤得进去这个配享太庙的行列。
配享太庙这项规定可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了,而且在人员的审核方面那是极为严苛的呢。一般情况下,能获此殊荣的那可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各方面都符合严格标准的。然而呢,在汉末三国时期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情况,算是个例外啦。要是曹操在九泉之下能够知晓当时配享太庙的相关安排,估计他得气得直接把供桌都给掀翻喽。他心里肯定会想:把那个排在第一位的家伙给我从太庙里面扔出去,然后得把另外三个人弄进来才对嘛!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历史人物,他怎么可能从画像里走出来去掀桌子呢?这根本就不现实嘛。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到了相应的那个时候,曹家在局势当中已经没什么话语权啦,也就是曹家人说话已经不算数了,所以曹操也就不可能有那样从画像里走出来掀桌子的情况出现咯。
话说“太阿倒持,授人以柄”这种情况出现后,那太庙配享功臣的名单可就沦为一个十足的笑话啦。您瞧瞧,这名单里有些人呢,那是曹操打心底里就不想见到的;而另外还有些人呢,也是压根儿就不想见到曹操的。就这样,曹魏所谓的“二十六功臣”在那太庙里就跟摆着似的,一个个大眼儿瞪小眼儿的。这要是他们能像活人一样活动起来,估计肯定得撸起胳膊、挽起袖子,然后就大打出手喽,那场面,想想都觉得乱得不行呢。
曹魏太庙所设立的功臣名单,在最初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毛病。那是在魏明帝曹睿当政期间的青龙元年,也就是公元233年的时候,有第一批共计三位功臣得以进入魏武帝庙,接受这份殊荣。这三位功臣分别是谁呢?他们就是担任大将军一职的夏侯惇、出任大司马的曹仁以及身为车骑将军的程昱。
大家应该都清楚,曹睿乃是曹操的孙子呢。这里可能就会有一个让大家觉得挺费解的问题哦,从黄初元年一直到黄初七年这段时间,那坐在皇帝宝座之上的可是魏文帝曹丕呢。按说呢,他咋就不找几个功臣去陪着老爹曹操喝喝酒、聊聊天?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不透的呢。
当我们仔细去研读《三国志》中的文帝纪和明帝纪时,就能够察觉到一个情况,那就是曹丕在位期间,压根就没有为自己的老爹曹操修建宗庙哦。在那段时间里,曹丕进行祭祀天地以及祭祀祖先的活动,都是安排在郊外举行的呢。一直等到魏明帝曹睿继承皇位之后,曹家的各位列祖列宗才总算是有了正式的、属于自己的新的祭祀场所啦。就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刚开始的时候,洛阳这边的宗庙还没有修建完成呢,所以那些代表着祖宗的神主牌位都还放置在邺庙当中哦。等到太和三年,也就是公元229年的时候呢,到了这一年的十一月,洛阳的宗庙终于修建好了。于是就派遣太常韩暨手持符节,前往邺地去迎接高皇帝、太皇帝、武帝以及文帝的神主牌位。经过一番行程,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己丑日的时候,这些神主牌位被恭恭敬敬地迎接到了洛阳,并且安放在了新修建好的宗庙之中呢。”
话说曹操有了新的办公场所之后,他那孝顺的好孙子曹睿心里就琢磨着,可不能让爷爷在那边觉着寂寞。于是呢,在青龙元年,也就是公元233年的时候,曹睿就安排夏侯惇、曹仁、程昱这三个人第一批去配享武帝庙呢。您想啊,这三个人凑一块儿,就好比正好能凑成一桌麻将似的,热热闹闹的。要是没了程昱进去的话,那估计夏侯惇和曹仁就只能和老大曹操玩斗地主啦,这画面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呢。
在时隔十年之后,来到了正始四年,也就是公元243年的时候,当时的曹芳呢,按照历史上的称呼是齐王,不过要是依照那个时候的说法,其实应该被称作“魏厉帝”呢。这曹芳可能是察觉到武帝庙那里显得有些冷冷清清的,估计他想着,就这么冷冷清清的,连吃个火锅都热闹不起来。于是呢,他就一下子往武帝庙里头又给塞进去了二十个人呢。这二十个人都是谁呢?他们分别是故大司马曹真、还有曹休,以及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也在其中哦,司空陈群同样位列,还有太傅锺繇呢,车骑将军张郃也是,左将军徐晃也没落下,前将军张辽自然也在这份名单里啦,右将军乐进也包含在内哦,太尉华歆也在,司徒王朗也不例外呢,骠骑将军曹洪也被加了进去,征西将军夏侯渊同样如此,后将军朱灵也在这行列之中,文聘也在呢,执金吾臧霸也没跑掉,破虏将军李典也是其中之一,立义将军庞德也被算进去啦,还有武猛校尉典韦呢。
曹芳所下的诏书上提及的是车骑将军张郃以及武猛校尉典韦。这里面或许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曹芳给他们进行了加封并且赐予了新的名号。要知道,正常来讲,张郃原本的官职应该是征西车骑将军,而典韦呢,原本应该是无号校尉呢。所以从诏书上写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曹芳做了这样的加封赐号举措哦。
在入祀魏武帝曹操庙庭的诸多武将里面,典韦的军衔是最低的呢。正因为如此,要是称呼他为“典韦将军”,其实是不太恰当的哦。那在曹营当中呢,人们是怎么说典韦的?有这么一种说法哦,就是“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用这样的表述来指代典韦呢。
校尉典韦呢,其实是一位壮士,还不能算是猛将哦。在提及他的时候称其为“君”,这样做就很巧妙地绕开了军衔方面的问题呢。
话说典韦一走进曹操的客厅,那里面可就热闹非凡啦。这时候,屋里已经有二十三个人了,再算上曹操本人,不多不少,正好能把三张八仙桌给坐满咯(得说明一下,其实三国时期是还没有八仙桌的呢,毕竟那时候大多数八仙都还没出世呢)。大家想想啊,这么多人,要是论起谁能和曹操坐在一块儿,各位读者朋友们心里肯定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吧。就半壶老酒来看,觉得能和曹操一起坐在首席位置的,应当就是另外那四个姓曹的以及三个姓夏侯的人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军衔相对来说更高一些,而且和曹操的关系那也是更为亲近的呢。
后世有些人把郭嘉吹嘘得仿佛是宇宙第一厉害的人物呢。可实际上在三国那个时期,郭嘉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哦。就拿他的官衔来说吧,居然被改动了好几次呢,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要避开司马师的名讳。
嘉平三年的时候,司马懿得以入祀。打这起,那配享功臣的座次可就全乱套啦,就好比宋江上梁山之后,原先的座次秩序被彻底打乱了一样。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在历朝历代啊,从来都不缺那种会拍马屁的人。曹魏时期的这些大臣们呢,向来就以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而闻名。他们,硬是找了个理由,就把那个有着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给推到了头把交椅的位置上。当时上奏说,对于那些应该在太祖庙配享飨食的各位功臣,要按照官职来重新排定座次。结果呢,就说太傅司马宣王司马懿,他功劳又高,爵位也尊贵,所以理所应当地排在了最上面。
在历史上,曹操对不少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而要说他最不喜欢、最看不顺眼的人,很可能就得数司马懿了。这里面是有一些缘由记载在《晋书·宣帝纪》当中的呢。书中提到,曹操察觉到司马懿这个人有着极为远大的志向,那种志向可以称得上是雄豪之志了。而且,他还听说司马懿有着一种特殊的面相,叫狼顾相。这狼顾相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人在往前走的时候,脑袋能够转过来,脸完全朝着后面,可身子却能一动不动,就跟狼回头时的样子差不多。曹操听闻此事后,心里就存了疑,想要亲自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于是呢,他就把司马懿召来,让司马懿往前走,然后突然下令让司马懿回头看。结果司马懿还真就做到了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就跟传说中的狼顾相一模一样啊。除此之外,曹操还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一起吃东西。这“槽”和“曹”同音,曹操联想到司马懿以及他背后的司马家族,心里就觉得特别不舒服,对司马懿也就越发厌恶了。
话说曹操心里很清楚,他曾经十分明确地对曹丕讲过这么一番话:“那司马懿可不是个能让人放心的人呐,这小子以后肯定会给咱们曹家惹出天大的麻烦来。”可曹丕呢,既没有想着给老爹曹操找个能一起喝酒畅聊的伴儿,也压根没把老爹的这一番告诫放在心上。就因为这样,司马懿所在的司马家族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到最后呢,竟然连曹家的江山社稷都被他们给夺走了。
当司马懿位列魏武帝曹操庙庭配祀功臣之首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曹操早已离世许久,就连他的墓旁树木都长得很粗大了,而当时在位的曹芳呢,其在位时间也所剩无几啦。就这样,司马懿成功地成为了魏太祖庙中极为重要的二号人物,如此情形下,“三马食槽”这一局面可以说已然是水到渠成、不可避免了。
话说曹操啊,心里头其实是想着要把司马懿从武帝庙给弄出去的。为啥呢?大概是觉得司马懿这人不太让人放心吧。可有意思的是,过了没几年呢,都不用曹操动手去踢他,司马懿自己就和武帝庙没关系啦。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司马炎,他把曹家最后的那点儿势力都给消灭干净了,就好比吃掉了曹家的最后一根稻草似的。然后呢,司马炎自己建立了宗庙社稷,这时候司马懿可就不一样啦,他摇身一变,成了晋高祖宣皇帝。如此一来,他再也不用靠着曹操来沾什么光啦,人家自己这边已经有了新的身份和地位,和曹操那边彻底没了关联。
司马懿得以入祀魏武帝之庙,这事儿其实是双方都不太乐意的情况。要是让曹操本人来拟定这配享的名单,那司马懿肯定会被毫不留情地给剔除出去喽。既然如此,那又有哪些人是本该进入这个名单,可实际上却没能进来的呢?
在曹操的心中,在曹魏众多的文官武将里面,最让他觉得值得尊敬的,那得是荀彧荀文若啦,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荀令君。想当初呢,这两人可是亲密无间的搭档呢,一起经历了不少事儿。可后来,因为在一些政见方面存在分歧,彼此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些摩擦和隔阂啦。不过呢,即便如此,这二人彼此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情谊,那可也是明摆着的事实。曹操心里,估计是挺希望荀彧能进入太庙的,好陪着自己唠唠嗑呢,到时候没准儿还会问上一句:“当年你那么坚决地反对我进魏王、加九锡,你说,到底是你错了,还是我错了呢?”
曹操心中,除了荀彧之外,定然还存有这样的期望,那便是刘备与孙权能够以臣子的身份进入祭祀的行列。要知道,倘若刘备和孙权真的来了,这可就意味着那两个与他争斗了一辈子的强劲敌手,已然被曹丕给彻底征服啦。想想曾经,曹操与刘备一起青梅煮酒,在那氛围之中,二人畅所欲言,纵论着天下间的英雄豪杰。再看那孙权,有着碧眼紫髯的独特相貌,要是能以子侄的身份,恭恭敬敬地手端着梅花,为其斟酒,那场面该是多么具有象征意味。而且,仿佛还能看到曹操志得意满之时,幻想着将那东吴的大乔、小乔揽于东南之地,每日每夜都能与她们欢乐相伴呢。
这里说曹操希望荀彧、刘备、孙权能入祀自己的庙庭,这其实就是半壶老酒开的一个有点搞笑的玩笑想法啦。那现在呢,还是得问问各位读者朋友哦。假如曹操对配享名单是有决定权的话,那他肯定会毫不客气地把司马懿给踢出去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在把司马懿踢出去之后呢,大家想想,曹操还会希望哪三位三国时期的人物进来,陪着自己待在庙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