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爸爸一句无心的批评,一位获奖的小学生,愤然将手中的奖状撕得支离破碎。
然而,他真正撕碎的,并非那张薄薄的奖状,而是大人世界中那份过于功利的心态和不恰当的比较心。
孩子纯真的喜悦,遭遇的是大人冷漠的嘲讽。
山东小学生,被老师授予了“学习之星”的荣誉称号。
怀揣着奖状,他满心欢喜地踏出校门。
不料,迎接他的却是父亲冷冷的一句话:“别太自满,这奖状没什么分量。”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他心中的欢欣。
回到家中,少年的脸上已不见丝毫喜悦,取而代之的是父亲那句“含金量不足”的沉重打击,以及一路上不断的责备声。
在委屈与羞耻的交织下,他终于情绪崩溃,将那象征着荣誉的金灿灿奖状,狠狠地撕成了碎片。

其实现在的小学确实有点奖状泛滥。
一个学期结束后,孩子是否有进步?
检验方式除了成绩单外,还有奖状。
过去,孩子带回家的奖状数量越多,往往意味着在校表现优秀,成绩自然不会差。
然而现在,家长们却抱怨:孩子每学期都能带回一大堆奖状,家里已经堆满了,但这些奖状似乎并没有多大价值,仅凭奖状来评判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显然不可行。
甚至有网友戏言:那些奖状不过是废纸,小学时奖状堆积如山,最终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更不用说大学了。
与十几年前相比,如今的奖状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含金量却大大降低。
它们不再代表荣誉,更像是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意义也不大了,反而让家长感到担忧。
而且奖状的名头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文明之星、动作标兵、学习进步奖、作文优秀奖,还有抗疫小勇士、德艺双馨小可爱、最强大脑、叽里呱啦小达人、人民艺术家、甜甜小公主、风风火火小勇士、超级演说家、平平无奇全能小当家、数学小王子、演艺之星等等。
无论是否具有含金量,这些都是孩子一学期辛勤努力的成果,是对他们努力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其他方面的鼓励。
并非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值得被鼓励。奖状并不等同于“废纸”,家长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换位思考”。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张奖状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在他们还处于懵懂年幼的阶段时,这些就是对他们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说毫无意义。
当然,并非所有奖状都缺乏价值,以下几种奖状就颇具分量:例如“三好学生”、“五好学生”以及优秀班干部等荣誉。
为何学校会颁发奖状,甚至不止一次地给予表彰呢?
这是因为孩子需要得到正面的激励,通过鼓励来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的内在动力。
而在面对孩子的成绩时,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小学低年级,父母倾向于将孩子视为天才,认为他们轻松就能考上985、211等名校。
即使孩子考了99分,父母也可能会感到愤怒。
到了小学高年级,父母期望孩子至少能进入双一流大学。
有时候,当他们只考了92或93分时,父母会失望地认为他们没有达到预期。
进入初中后,父母希望孩子的水平至少能达到重点高中的水平。
这时,父母会开始计算得分率,如果某道题的得分率低于90%,就会觉得天要塌下来了。
而到了高中阶段,看到孩子惨淡的成绩,父母可能会先怀疑老师的教学水平,然后质疑孩子的努力程度,最终只能接受现实。

即使是考上一本大学也会让父母感到欣慰。
总的来说,孩子拥有无限的潜力,作为家长,父母只需做好后勤支持,静待花开即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孩子天生就具备战斗型特质,越是面临考试,表现得越是优秀。
他们的性格中蕴含着不服输和敢冲的精神,对于这类孩子,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地去“鸡娃”,只需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即可,这部分孩子约占10%。
还有一部分孩子属于“学酥”型,在面对考试时,若题目合心意,便能发挥出色。
一旦遇到不太合心意的题目,成绩就会一落千丈。
这类孩子主要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障碍,因为看到某些难题就会发憷、不知所措,进而心态崩溃,导致整个考试状态不佳,这类孩子占比大约80%。
另外一些孩子则属于“学渣”型,其实只要他们愿意学习,不抗拒读书这件事就行。
许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每天都风雨无阻地上学,从不迟到早退,在课堂上也是乖巧听话的“无公害”类型。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不妨放宽心,他们并非不想取得好成绩,只是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已。
这样的孩子总有一天会遇到属于他们的“伯乐”,这类孩子大约占10%。

社会很卷,学校更卷,父母应该更关注孩子的成长。
如果家里的孩子没有拿到奖状,家长也不要责怪他们。
此时,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因为他们心里或许也很失落,不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在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孩子鼓励。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