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总参赴西藏工作组成员回忆:打赢不难,关键是撤不撤回来?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2-21 15:37:25

1987年中印边境发生的危机算得上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枪炮冲突,再加上外交方面的考量,使得两国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都没有发表专门的研究资料。

当年,印军在渗透到我国旺东地区后,又进入了克节朗地区;为遏制印度方面的蚕食和渗透,“874演习”就这么拉开序幕;联合工作组成立后,不仅要考虑实际作战中的各种问题,还得走一步想三步去考虑战争结束后如何行动的问题。

自从印度独立后,他们不仅没有反思被侵略的历史,反倒以“英国在南亚的继承者”自居不断对外侵略扩张,最先倒霉的就是邻居巴基斯坦,哪怕在战争后停火,印度都靠着蛮力掠夺了不少土地。

面对新生的中国,印度也走在不断试探的道路上,持续侵占中国领土,这个国家的贪婪程度已经完全超越“骂不醒”的程度了,就连历经1962年挨打的教训后,他们仍然不思悔改,在1987年差点又爆发了边境冲突;好在中国军队行动果断,这才避免了冲突的发生。

困难就在眼前

印度边境东段的“传统习惯线”一直到喜马拉雅山脊的分水岭,有一片面积为9万多平方千米的地区,这里被中国称为“藏南地区”;由于物产丰富、环境优良,西藏人还称此地为“西藏的江南”。

如此高质量的一片土地,印度会放弃吗?

事实也证明了一切,不管是明的还是暗的,只要能攫取更多土地,印度可是无所不用其极。

二战之后,世界上绝大多数被侵略国家都渐渐摆脱了被殖民的状态,也都想着能与过去的黑暗历史一刀两断;可印度却是有选择地“切断”,只要是能被他们利用的,他们就会保留。

清政府刚灭亡没多久,英国政府趁着中国国内各路势力角逐时在西藏边境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随意“一刀”就把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给割让出去了,历代中国政府都表现出反对。

由于国内的事情很多,这件事的争议只能暂时被搁置。

明明是英国人干得事情,结果后来印度却趁虚而入,把藏南地区一点点蚕食,到1986年还更名为“阿鲁那恰尔邦”,为了这个过程,他们甚至愿意花几十年,每一步都是试探中国的反应。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已经走向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发展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个总体大目标,还是不希望会有大规模冲突的爆发,那样会对投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可敌人都已经把枪架在家里了,再不还击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印度那边的考量是:为了控制有利地段,必须进一步深推,应对中国。

中国政府为此提出了强烈抗议,可印度政府出于转移内部矛盾注意力、将军不考虑实际情况胡言乱语等原因,还是开始了挑衅。

印度一步步蚕食,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军委于1987年年初下达了“加强边境控制,保持边境稳定”的指示,并下达了由成都军区组织边防军在克节朗、郎久地区设点的命令。

具体的演习代号为“874”。

廖锡龙副司令是该演习的主要负责人,参谋长陶伯钧作为协助共同完成设点。

为了保证演习顺利、突发情况发生时各部门能做到万无一失,多部门共同组建了联合调查组,具体负责人就是总参作战部作战处长陶智。

一行人于3月共同赶赴西藏,就具体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在工作组的人员中有一个名为崔凯的通信部战士,他在多年后还专门写下了《通信兵的故事》一文,讲述了工作组调查期间的很多细节问题。

当时,此次中印边界的对峙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对峙,印度方面还举行了演习。

事态已经极为严重,崔凯接到跟随工作组调查的任务后很快就意识到情况非同寻常,连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多少。

当大家抵达西藏这片土地后,遇到的困难是更为直观的。

很多营地房都是边关战士在毫无人烟的“孤岛”上建造起来的,想要在高原上安营扎寨: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有一副“边关血手印”的作品极为引人注目,海拔几千米的高处,战士们总是表现出向死而生的精神日常巡逻,这种精神就是这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大部分地区都没有修建出公路,战士们只能靠着最原始的办法行军,交通问题就是当务之急。

3月14日总部工作组一行人抵达林芝军分区,首先要面对的困难就是交通问题。

由于出拉萨后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砂土路,只能乘坐越野车前行。

车队在翻越山口时,头车的轮子卡在了冰冻的车辙槽中,被困一个多小时后才有路过的卡车发现他们。

四周秀美的风光与恶劣的环境总显得不相配,在被困期间,大家最开始都下车走了走,可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心律加速,兴奋的感觉瞬间烟消云散,再加上天气寒冷,大家不多久后都只能躲进车子里。

氧气稀薄的情况下,连着几根火柴并在一起才能勉强点燃一根烟,这种情况也让崔凯意识到:若是真的发生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战士们来说都是个极大的挑战。

林芝地区与喜马拉雅山脉主山脊的走向是基本平行的,也与麦线保持平行,米林县城到麦线的距离不过10千米,这条线有着重要的边防价值,后来的演习期间,参演部队也是从这条路开向错那地区的。

那年可没有神奇的青藏铁路,大量物资都是靠着汽车来运输。

在军队入藏之前,西藏地区实际上一直处于无防状态,受到各种条件制约也是重点设防。

当年在平叛之后,这条在平叛作战后形成的实控线基本与麦线一致,这么些年东段所有具有标志性的争端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地区。

工作组到来之后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不会发生在日后的实际作战中也是大家考量的一个因素。

比如泽当至错那线路突然遭遇了中断,通信连的战士们在抢修了一个昼夜后也没有结果,就连维修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战士们需要在海拔4500米的雪地上负重作业,每向前前进一步都无比艰难,累了只能坐在冰冷的雪地上稍作休息。

崔凯也参与了维修工作,结束后他发现自己的大头皮鞋已经彻底冻在脚上,怎么都脱不下来。

工作组抵达后,当地战士招待用的食物主要是军用罐头。

一开始吃的时候还能有些新鲜感,结果没两天就出现了反胃的状况,想要改善一下生活状况也并不简单。

其次便是食物问题,

海拔高会带来沸点低的情况,饭也没有那么容易煮熟,只能靠着高压锅才能改变一些状况。

问题是并不是每一个前线单位都能配备高压锅的,基层连队的条件还要更差一些。

最后则是住宿问题,营地需要供暖、战争需要后方保障,西藏的天然气候就决定了传统的露营模式不再适合,要如何保障战士们的休息、战争后如何应对伤病员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饮食问题是如此,住宿问题也同样如此。

团部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同样有4500多米,原本就遇到了缺氧的情况,战士们睡觉时总会传出喘气的声音。

林芝军分区为到来的每个人都专门准备了氧气袋,靠着这些氧气才能够勉强入睡。

工作组在西藏的调研总共经历了20天,直到3月31日才回到成都;前线战士们遇到的各种困难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当然还有很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大家,这些工作都是需要未雨绸缪的。

若有战:必将万无一失

后勤和交通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工作组奔赴前线期间,也感到这些问题是亟需解决的。

但艰难的情况就在于:若是双方真的在1987当年爆发了战争,这些问题都是来不及去解决的,只能靠着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崔凯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仗都打完了,咱们应该怎么办?总不能像1962年那样打完就撤吧?”

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基于对此前历史问题的考量。

将时光拨转回1962年,那是中国边防军在边境扬眉吐气的高光瞬间。

可放在新世界秩序构建以后,两国之间的战事可不只是两个国家的事情,国际舆论也普遍关注着战事情况。

出于“在政治上占据主动”的考虑,中国政府首先决定在第二阶段的反击作战中取得胜利后停火并后撤。

甚至在考虑到今后两国边民能够继续保持来往的情况,中方还在实际控制线的本侧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每个检查站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警察,还把检查站的位置通知给印度政府。

这些举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毕竟对于已经处于交战状态中的两国而言,“得理也饶人”的情况是很少发生的。

此外,撤军在当时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一些国家对中国有看法,靠着主动后撤的方式证明力求和平的实际,也能为中国赢得更多朋友,避免四面受敌的情况出现。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方面考虑,主动后撤就是最好的选择;若把相似的问题放在1987年来考量,情况就出现了不同。

因为各方面复杂的因素,中印边界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通过自身表现出的诚意使得边界形势缓和了下来,还使得自身在国际上拥有了更高的地位。

那些本来还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若是再度爆发战争,是否就到了真的该一次性解决的程度了呢?那么中方在赢得胜利后是否还会像当年一样主动后撤?以什么样的方式后撤?

正如崔凯在文中结合实际问题思考的:比起1962年那会,进藏运输保障是进步了一些,不过仍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就算能快速打赢边境战争,后面的事情没办法迅速接上,还是会面临新问题。

哪怕是靠飞机运送,问题同样很大。

成空靠着黑鹰系直升机在1985年才开辟了林芝到墨脱的运输航线,可山口峡谷的强气流导致航线的安全风险极大,每次行动都会充满风险。

尽管空军战士们都纷纷拍着胸脯保证能完成每一次任务,除非真的万不得已,谁愿意让战士们去冒生命危险呢?

西藏军区还在1987年5月期间研究了设点等问题,会上,司令员傅全有的讲话被一再提及:过河是为了设点,不是为了拔点,也不是为了主动进攻。

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争取更大的主动权,而不是真的要和印度硬碰硬,当时的局势就算再紧张,还没有到非开火不可的地步。

由于克节朗地区的冰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设点的时机同样不成熟,傅全有司令结合此事仍然下了指令:“郎久地区设点计划不变,克节朗地区设点时机推迟。”

在郎久方向,战士们也顺利向前推进了8千米,并在前线直接与印军对峙。

6月也到了在克节朗河北岸设点的时间了,过河设点的方案没有实施,而是强调要对克节朗河北岸形成有效控制,防止印军找到机会抢占先机。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设点部队也纷纷在前线关注着变化,他们都做好了战争的准备,7月3日,国务院与中央军委还通报表扬了边境地区的设点部队。

箭在弦上,最终还是没有人主动开弓,这场巨大的边境危机最终还是回到了谈判轨道。

崔凯写下那些回忆文章时,青藏铁路已经开通,各条公路线也全部建设起来,若是再回到当年那种情况,中国军人的应对将会更加从容。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迈上了更高的台阶,虽然争议没有完全解决,印度也不再敢于轻举妄动了。

参考资料

1.1987 年中印边界危机回顾与反思 南亚研究

2.老兵讲述55年前如何打服印度:一些印军主动来投靠 浙江在线

4 阅读:2756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