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是一个古老的中医流派,迄今已有六百五十余年历史了。
虽然叫作女科,但这个流派实际上是全科,谁的病都治。

它的第二十代传承人韩学杰老师,于一年前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
有三十六年临床经验的她,对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颇有心得。
韩主任总结了一些方法,帮我们养心护心。其中一些妙方妙招,门外汉也能掌握,快学起来吧。

01
中老年人
可以从两方面下手养心
韩主任表示,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病,大多是由“痰”发展而来。

这里所说的“痰”,并非我们平时吐的痰,而是身体里正常应该流动的水液,处在了凝滞的状态。
那么,为何好端端的水液会凝聚成痰?原因有两点。
1、心肾两虚——虚痰
一是上了岁数,五脏虚损。或者饮食习惯偏咸,伤了肾气。
肾气、心阳不足以推动水液的运行,就会成痰。这种痰,叫“虚痰”。

2、痰瘀互结——实痰
二是因为常年高血压、爱生气,心和肝渐渐失调。
心主血,肝藏血。心和肝失调,血液渐渐变成瘀血。
再加上这类患者大多体型肥胖,容易便秘、消化不良,中医说“肥人多痰湿”,这就形成了痰瘀互结的病情。这种情况下的“痰”,叫“实痰”。

所以,想要养好心,首先要分辨自己的证型。然后,该补心肾就补心肾,该祛痰瘀就祛痰瘀。
下面,我们就手把手教您辨对证型。
02
容易累、腰酸、胸闷
可能是心肾两虚
1、心肾两虚的典型症状
肾是先天之本,到了老年,肾气自然处于消耗殆尽的状态。因此,老年人很容易出现心肾两虚。
韩老为您总结了不同阶段心肾两虚的典型症状:
①第一阶段
偶尔神疲、乏力、腰酸,心脏症状不明显,劳则加重。

②第二阶段
神疲乏力,腰酸加重。
③第三阶段
怕冷、手足凉,出现胸闷、气短、心痛等心脏症状。
因为冬季阴寒最重,最容易伤肾阳和心阳,所以这些症状往往在冬季最重。

2、心肾两虚的典型舌象
心肾两虚有虚痰的患者,舌苔位置主要在靠近舌根的1/3处,根部腻。
而舌头靠近舌尖的2/3处,一般很干净,无舌苔。

如果您确认了自己属于这个类型,不妨试试韩主任推荐的两款药膳。
3、一汤一粥益肾祛痰
①偏重补肾阳——桂心山药苡仁粥

组成:桂心、桂圆、芡实、莲肉、鲜山药、薏苡仁、百合。
功效:补肾阳,不上火。
适宜人群:心肾两虚,偏肾阳虚叔叔阿姨(有胃寒、尿频、漏尿、手脚凉、腰膝冷痛的症状)。

方解:
桂圆、芡实补阳;
莲肉、山药性质平和,能调和桂圆、芡实的热性,喝久了不会口舌生疮;
注意:正在腹泻的人不建议食用。
想要趁着冬季补补肾阴,那您不妨试试韩主任带来的另一款药膳:黄精地黄鸭。
②补肾阴为主——黄精地黄鸭

组成:鸭、生地黄、黄精、山药、莲肉、红枣(如果您脾胃虚寒,可以在炖汤时加些姜丝)。

适宜人群:这款药膳汤汁清淡鲜美,以滋阴为主,适合心肾两虚偏肾阴虚的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用法:冬季煲汤喝,可以一周吃1-2次。
功效:补脾肾之阴为主,辅以安心助眠、保护脾胃的功效。

方解:
生地黄:养阴、滋阴、凉血,不滋腻。沈氏女科看重生药补而不腻的特点,常选用生地黄而非熟地黄;
黄精:调补肺、脾、肾三脏;
山药:健脾胃,滋阴补气,常用有美容效果;
莲肉:安心神;
大枣:补气血,养心安神;
鸭肉:补阴效果好。

注意:舌苔厚腻,或正在感冒的人不适合吃。
如果您肾阳虚、肾阴虚的问题都有,那也可以两款药膳交替着吃。
03
憋闷、胸痛
可能是痰瘀互结
1、痰瘀互结的典型症状
说完了心肾两虚,我们再来说说痰瘀互结。
这类患者往往脾气急、肥胖、血压高、消化不良或便秘,胸痛的症状会随时间进展:

①第一阶段
痰浊重,血瘀相对轻。胸闷、胸痛偶发,但不明显,冠脉堵塞率在50%以下。
②第二阶段
冠脉堵塞率达到50%-70%,出现心绞痛。
③第三阶段
心绞痛经常发作,胸痛、憋闷、喘息。晚上睡觉有时躺不下,需要后背下面垫枕头才能喘上来气。甚至发展成心力衰竭。
这类患者往往夜间症状最重。

2、痰瘀互结的舌象
这类人的舌苔腻,遍布全舌。舌质暗,舌面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有很多分叉。
手上都有很多瘀点。显示全身缺氧缺血。

3、祛痰瘀的食疗
韩主任也为痰瘀互结的这类人群带来了一款食疗方。
薤白头
做法:薤白头去皮,切块,在200毫升香醋中浸泡一周左右。当小菜吃即可。
适宜人群:胸闷胸痛、后背怕凉、手脚凉的人。

方解:
薤白:温化寒痰,通阳气;
醋:软化血管,活血通经脉;

冬季阴冷常吃一点这种温阳的小菜,对心血管好。
您学会了吗?
注意:文中提到的药膳不能代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