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虽小,胆囊却十分难受,中医清热化湿,将息肉与炎症一同化解

冯春祥的笔记本 2024-12-07 04:59:48

我之前有个患者,45岁被查出有胆囊息肉。他当时是感觉右侧腹部有时候很疼,就去做了个超声,没想到发现一个直径4mm的胆囊息肉。

4mm的息肉不算大,一般大于10mm才会考虑切除。所以西医那边只是让他回去休养,要求尽量少沾油荤,争取只吃“蒸菜、煮菜、熬菜”。

如此要求,对于一个壮年男性来说确实有点苛刻了,而且也难以解决他腹痛的问题。所以,患者决定找到我这里来,试试中医治疗。

经过诊察,我发现患者的问题集中在肝胆湿热上,这也是最常见的胆囊息肉致病根源。我临床见到的胆囊息肉患者,大多数都是这个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肝肩负了一身气机疏泄之责,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就依赖于这个疏泄能力。而湿热一旦在肝胆蕴结,就会使疏泄功能失常,胆汁因而排泄不畅,就会淤积在胆囊内。

长期的胆汁淤积的情况,一方面容易形成胆结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胆囊局部的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进而促成胆囊内部的慢性炎症与息肉。

肝胆湿热的患者其实很好辨别,他们通常会出现胀痛的症状,痛感不止局限在腹部,也可向胁肋,甚至右侧肩部放射,和这位患者的表现是一致的。此外,还有口苦、咽干等症,都是湿热熏蒸,胆汁上逆造成的。

应对肝胆湿热病情,我常用经方“大柴胡汤”作为基础。大柴胡汤主要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组成。

其中,柴胡能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使肝胆之气得以舒畅;

黄芩清热燥湿,与柴胡配伍,能清解肝胆湿热;

芍药缓急止痛,缓解胁肋部的疼痛;

半夏降逆止呕,针对恶心、呕吐等症状;

枳实、大黄能行气消积,通腑泄热,可帮助排出体内的湿热瘀滞,使胆汁排泄通畅;

大枣、生姜调和脾胃,顾护正气。

几味药材共同作用,起到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作用,正能应对肝胆湿热这个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加入一些虫类药,增强散结能力,将息肉本体快速消减掉。

如此调理了两个多月,这位患者的息肉就消失了,这其实在意料之中,因为息肉本身不大,被虫药的峻猛药力一冲,很快就散了。

更重要的是他的腹痛、背痛问题解决了,说明肝胆湿热已经被化解,之后只要不在饮食上特别过分,就不必再担心息肉问题了。

果不其然,至今他的息肉都没再出现了。

1 阅读:225
冯春祥的笔记本

冯春祥的笔记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