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年间,京城大街小巷林立着七百多家当铺,每天都有无数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推开当铺的门槛。其中最让人费解的是,无论你典当多么珍贵的衣物,当铺掌柜总会提笔写下"虫吃鼠咬、光板无毛"这八个字。即便是崭新的貂皮大衣,在当票上也逃不过这般"贬低"。
更有意思的是,不管你走遍京城大小当铺,这种写法竟然出奇地一致。这让不少第一次典当的人困惑不已:为何好好的衣物要写得如此不堪?
一、清代当铺行业概览要说清代当铺的兴盛,还得从一位叫赵朝柱的富商说起。康熙四十二年,这位江南富商在京城宣武门开了一家名为"恒丰"的当铺,没想到开张第一天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这位客人身着绸缎,腰间挂着羊脂玉佩,一看就是达官贵人。他拿出一件绣工精美的补服要当,却不愿透露姓名。掌柜的赵朝柱仔细打量这件补服,发现上面绣着的补子竟然是一品文官才能佩戴的仙鹤图案!
赵朝柱心知这件补服的来历不简单,但本着"当铺讲究和气生财"的道理,他不动声色地按规矩办事。这一单生意很快办完,那位神秘客人拿着银子扬长而去。
没过几日,赵朝柱就被礼部传唤。原来那件补服是礼部侍郎的官服,因为赌博输了钱才典当的。这件事惊动了朝廷,康熙皇帝亲自过问,认为有必要对当铺行业加以规范。
就这样,清朝第一部关于当铺的正式法令出台了。规定当铺必须向工部申请牌照,每月按照营业额缴纳税银。同时,当铺也分成了三等:一等是官办的"公典",二等是王公贵族开设的"半官典",三等才是寻常百姓经营的"私典"。
当铺还有个特别讲究,那就是开张选址。据说乾隆年间有位风水先生专门给当铺看风水,他说当铺最忌讳开在"四眼井"附近。这话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有一家开在四眼井边的当铺,开张没几个月就遭了贼,损失惨重。
从此以后,京城当铺开张,都要先请风水先生看过地势。最吉利的位置是坐北朝南、门前有棵老槐树的铺面。这样的当铺据说生意特别兴旺,像宣武门那家"恒丰"当铺就是如此。
乾隆十年时,朝廷又颁布新政,规定当铺掌柜必须由本地居民担任,外地人不得经营当铺。这一规定让很多外地富商很是不满,但也没办法,只好找本地人做"挂名掌柜",自己在幕后经营。
这些规定看似繁琐,实则让当铺行业走上了正轨。到了乾隆中期,京城的当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规。从迎客说话的方式,到典当物品的估价,再到当票的书写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这些规定的当铺,轻则被同行排挤,重则被官府查封。
二、当票上的"潜规则"清代的当票可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乾隆三十年,有个叫沈成林的人拿着一张当票去赎当,却发现当铺已经人去铺空。他拿着当票去衙门告状,知府一看当票就说这是假的。原来,正经当票都是用特制的桑皮纸印制,而沈成林手里的却是普通草纸。
这件事在京城传开后,工部立即下令,所有当铺必须使用官方指定的桑皮纸印制当票。这种桑皮纸不但柔韧耐用,还有特殊的暗纹,以防伪造。当票的格式也统一规定:上方横写当铺名号,下分三栏,右写物品,中写银两,左写日期。
有意思的是,当票上的行话也是大有讲究。乾隆四十二年冬天,京城里闹了一桩趣事。一位姓李的绸缎庄掌柜拿了一匹上等云锦去当,当铺掌柜在当票上写道:"破损褪色云锦一匹"。李掌柜当场就跳起来要理论,结果各家当铺都是如此写法。
这种"贬低"式的写法其实是当铺的一种自保手段。道光年间就有一个案例:有位官员典当了一件貂皮大衣,当票上写着"貂皮大衣一件"。半年后取当时,那件大衣已经被虫蛀了好几个洞。这位官员一状告到衙门,当铺赔了不少银子。从此,当铺写当票就格外讲究了。
"虫吃鼠咬、光板无毛"这八个字成了当票上的标配,但并非每样物品都这么写。比如珠宝玉器,当票上会写"有裂纹瑕疵";字画古玩则写"年代可疑";铜器瓷器要写"有磕碰裂痕"。这些说法都成了当铺特有的行话。
最绝的是,同一件物品在不同当铺的当票上,行话还不太一样。比如嘉庆年间,北京城里的当铺写"虫吃鼠咬",而南京的当铺则写"鼠咬虫蛀",苏州的当铺干脆写"残破不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意思都是一样的。
道光皇帝在位时,曾经派人暗访各地当铺。发现当票上的这些行话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甚至可以根据行话判断当铺的来历。北京的"官典"喜欢用文雅的词句,而"私典"则用的是大白话。
咸丰年间,当铺的行话更是发展到了极致。一张小小的当票上,光是描述物品的行话就有几十种。掌柜们还互相交流,研究哪种说法最妥当。据说天津卫有位当铺老掌柜,专门编了一本《当铺行话简册》,里面收录了各种当票写法,成为当铺学徒必读的教材。
三、典当行业的独特现象当铺掌柜可不是谁都能当的。乾隆四十五年,京城最大的当铺"同德号"招收学徒,竟然有上百人报名。当铺东家设下三道考题:一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簿记字,二要能心算五位数的加减,三要能一眼辨别金银成色。最后只录取了两个人。
这种严格的选拔在当时并不罕见。道光年间的一份当铺账簿上记载,一名掌柜的培养周期长达十年。头三年学习基础技能,比如认货验货、写当票、算账。第四年开始学习鉴定珠宝玉器,第七年才能独立管理一家分号。
有趣的是,当铺掌柜还要懂一些江湖术士的本事。咸丰初年,北京有位当铺掌柜被称为"神眼张",据说他能看出物品的来路。有一次,一个人拿着一块玉佩来当,这位掌柜只看了一眼就说:"这是从城南王府里偷来的吧?"那人当场就跪地求饶。
当铺与江湖术士的关系十分微妙。嘉庆年间,苏州的当铺都会在开张前请一位"铜钱先生"来看风水。这些先生会用铜钱摆卦,指点当铺如何布置柜台、安放保险柜。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会教掌柜一些验货的独门绝技。
最让人称奇的是当铺与镖局之间的秘密合作。道光十五年,天津卫的"永盛号"当铺与"长青镖局"签订了一份特殊协议。当铺会把一些贵重的典当品托付给镖局运送,而镖局则为当铺提供物品来源的信息。如果有人典当赃物,镖局会第一时间通知当铺。
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同治年间。据天津卫的档案记载,当铺和镖局还会联合举办"验货大会",互相交流鉴别真伪的经验。一些老镖师退休后,往往会被当铺聘请为顾问,专门负责辨认各地的物品特征。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铺掌柜还要学会"察言观色"。光绪年间,北京城里流传着一句话:"要看人穿得好不好,先看他进当铺时掌柜的表情。"原来,掌柜们都有一套看人的本事。如果典当的人衣着光鲜,说话却支支吾吾,那十有八九是来路不正。
这些独特的行业现象,让当铺成为了清代最神秘的行业之一。每家当铺都像是一个小型的情报站,既要识货辨物,又要知晓江湖动向。据说,一些官府在追查案件时,也会暗中向当铺打听消息。当铺掌柜们甚至会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灯谜会",实际上是交换各地信息的掩护。
四、京城当铺的生意经乾隆四十八年的一个清晨,京城最大的"广源号"当铺门前排起了长队。原来是宫里一位太监传出消息,说皇上要在重阳节登高,众官员纷纷准备补服朝服,绸缎庄的价格一下涨了三成。不少商人急需银钱周转,只好把库存的绸缎送去当铺典当。
"广源号"的老掌柜这天破例早早开了门,他深谙当铺的第一条生意经:利要适中,价要压低。当铺对绸缎的估价,一般只有市价的三成到四成。这一天,一匹上等云锦市价八十两,当铺最多只给二十五两。
当铺还有一个独特的计息方法。据嘉庆年间一本《京城当铺杂记》记载,当铺的利息分"三六九等"。最高的是"三分利",就是每月利息三分,一年下来就是利滚利;其次是"两分半利",再次是"两分利"。每家当铺都有自己的一本利息册,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计算公式。
有趣的是,当铺还发明了"加押钱"的规矩。同治年间,有个商人到"永兴号"当铺典当一件玉如意,掌柜给了五十两银子,但要求"加押"十两。这"加押钱"说白了就是保证金,到期取当时要连本带利一起还清,否则就会被扣下。
当铺最怕的就是"死当",也就是到期无人赎回的物品。光绪初年,北京城里就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个叫王三的绸缎商人,趁着绸缎价格高的时候,把一批次等绸缎高价典当。等过了典当期限,绸缎价格跌了一半,他干脆不去赎当,当铺反而亏了一大笔。
从此,当铺对典当物品的估价更加谨慎。掌柜们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估价口诀,比如"金银看成色,玉器辨工艺,字画认笔墨,铜器验年代"。每一样物品都有具体的估价标准,绝不能超过市价的五成。
最绝的是当铺处理"死当"物品的方式。道光年间的一份档案显示,京城的当铺每年都会在年底举办一次"死当大拍"。这些无人赎回的物品会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但买主必须是其他当铺的掌柜。这样一来,各家当铺之间形成了一个互通有无的交易圈子。
在处理"死当"物品时,当铺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是达官贵人典当的物品,一律要等过了期限三个月才能处理。这就给了那些"死当"的主人一个补救的机会。据说咸丰年间有位侯爷的补服在当铺"死当"了,当铺特意多等了半年,最后果然有人来赎回。
这些生意经让当铺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每家当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诀,有的专做官宦人家的生意,有的专接寻常百姓的典当,还有的专门收藏字画古玩。到了光绪年间,京城的当铺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门路。
五、清代当铺的衰落与影响同治元年(1862年),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华商银行"源丰银号"。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城,当时最大的"广源号"当铺掌柜立即派人南下考察。回来后,这位密探带回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发现:银行的月息只有当铺的一半不到。
这个消息在京城当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光绪初年,北京城里就有了十几家银号,专门经营存取汇兑业务。更重要的是,这些银号开始推出"抵押借贷"业务,用的就是当铺的老本行。
"永兴号"当铺的这段经历很能说明问题。光绪五年,一位姓张的商人带着一批丝绸来当,掌柜给出的价格是市价的三成。张商人转身就去了银号,居然以市价六成的价格办理了抵押借贷,利息还不到当铺的一半。
面对银号的冲击,京城的当铺开始转型。光绪十年,"广源号"率先推出了"活当"业务,允许典当者分期付息,到期可以续当。这种做法很快被其他当铺效仿,一时间倒也挽回了一些生意。
有意思的是,当铺还尝试过与银号合作。光绪十五年,苏州的"德昌号"当铺与上海的源丰银号达成协议:当铺负责收当,银号负责放贷。这种合作模式在江南一带颇为流行,被称为"当银联营"。
然而,当铺最终还是敌不过时代的浪潮。据一份清末的统计,光绪三十年时北京城的当铺已经从鼎盛时期的七百多家减少到了不到三百家。到了宣统年间,很多老字号当铺纷纷改行,有的变成了银号,有的干脆转做商铺。
虽然如此,当铺在民间还是保留了下来。一些小本经营的"私典"反而活得更久,因为他们主要服务的是普通百姓,做的都是银号看不上的小额典当生意。
清末时期,京城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问市面冷暖,先看当铺兴衰。"当铺的生意状况,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即便是在清朝覆灭后,这种说法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些当铺的老规矩也被后来的银号继承下来。比如当票上那些独特的行话,在早期银号的抵押借据上也能看到。还有当铺那套严格的选人标准,也被银号采用。据说民国初年上海的银号招收职员,还专门请了一位老当铺掌柜来考核应聘者的验货能力。
当然,当铺最重要的影响或许还在于它培养出了一大批精通金融的人才。那些在当铺当过学徒的人,后来有不少都成了银号的骨干。他们把当铺的经验带到了新兴的金融业,为近代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