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是肺结节,2个月后竟确诊肺癌,ALK基因阳性还是阴性好?

耀耀说健康 2024-01-25 16:16:05

最近网上接诊一个20多岁的女孩,去年下半年做胸部CT发现肺结节,1.1cm,经过抗炎治疗,结节一度有所缩小,原以为会是炎症,想不到两个月后再次复查结节却反而增大了,进一步行PET-CT检查,提示为高危结节,且肺门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腺癌,并且ALK基因阳性。在专家建议下,患者先口服针对ALK基因的靶向药(新辅助靶向治疗)数月后目前已经做了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分期属于中期。

很多人会很疑惑,为何这么年轻的女孩会患肺癌?

为何这个小的结节就会出现淋巴结转移?

不是说ALK基因突变属于“钻石突变”吗?

不是说ALK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属于非常幸运的患者吗?

今天就专门谈谈这个ALK基因。

基因检测与靶向药问世及广泛使用是相辅相成的,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有EGFR、ALK、ROS1、RET、MET等常见基因突变或融合,针对这些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予以特定靶向药物,其总生存期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就是针对EGFR基因和ALK基因的靶向药。ALK是一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2007年科学家首次发现肺癌中存在着具有转化活性的EML4-ALK基因重排现象,这种基因重排,可以促使肺癌发生和进展,也就是说,ALK其实是个强力的致癌驱动基因。

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ALK重排的阳性率大约为3%~5%,在腺癌、从未吸烟或少量吸烟的年轻患者中EML4-ALK 融合的几率很高。EML4-ALK由于融合位点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变体,其中以变异体1和变异体3最为常见。

过去我们总会说具有ALK突变的病人非常幸运,其实这种幸运并不是说ALK基因有多好,恰恰相反,ALK基因阳性反而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2022年《基于分子标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中,指出:ALK重排/融合阳性患者术后预后更差,尤其是携带EML4-ALK融合变异体3(E6; A20)的患者(2A级)。

ALK阳性患者相较于ALK野生型和EGFR突变型患者具有更差的RFS和DFS(无病生存期)。ALK阳性患者5年疾病进展风险是ALK阴性患者的2倍以上,且更容易发生脑转移和肝转移。

具有ALK基因阳性的患者幸运之处在于,针对ALK基因融合的靶向药疗效显著且副作用不大,这一优势使这类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获得极大延长,甚至晚期病人超过5年的比比皆是。

比如二代ALK抑制剂阿来替尼,在III期临床ALEX研究中,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高达34.8个月,5年OS率突破62.5%,也就是说入组者中三分之二的病人生存时间已经达到了5年。

从这一点来说,相比较无敏感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ALK基因突变确实是属于最好的基因突变,部分晚期病人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通过服药就可以长期存活。

在新一轮的医保谈判目录中,针对ALK基因的洛拉替尼也进入医保目录,这个药疗效与阿来替尼比肩,甚至某些方面略胜一筹。这么多可及的ALK抑制剂对ALK阳性患者来说,就是一道道生存的希望之光。

综上,ALK基因实际上是强致癌驱动基因,ALK基因融合突变多发生于年轻且不抽烟的肺腺癌患者中,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子。对术后病人来说,如果基因检测提示存在ALK基因融合突变,需要更重视随访复查,监测是否存在可能的复发转移。

对于晚期ALK基因阳性患者,化疗效果差,靶向治疗是首选治疗手段,靶向药疗效显著好于其他突变基因。

0 阅读:0
耀耀说健康

耀耀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