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习:熟悉一下“鸡鸣散”,这个名字因何而来,又有哪些特点

文化养生谈 2024-07-17 07:09:44

鸡鸣散出自明代医家王肯堂编撰的《证治准绳》,我们先看一下它的汤头歌诀: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从歌诀可以看出,它的组成比较简单: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桔梗、生姜、紫苏。

很多朋友在看到“鸡鸣散”这个方名时,第一时间会和“五更泻”联系起来。因为五更泻指的是天亮时拉肚子,而天亮的时候鸡就会打鸣。那么,鸡鸣散是不是就是针对五更泻而设呢?

这个理解是错误的,王肯堂在创立这个方剂的时候,其目的是“脚气”。

当然,古人所说的脚气并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脚廯”,而是指因为风湿寒凝、壅滞经络所致的一类症候,主要表现为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寒逆上冲、胸闷泛恶、或足胫疼痛不可忍、筋脉挛急、下肢浮肿等等。

近现代中医也在鸡鸣散的实际运用中证实,这个方剂能行气降浊,宣化寒湿,对于脚气、乃至脚气冲心之症都是很不错的。

而现在常见的一些“心悸”、“胸痹”、“水肿”等证,常见有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动则更甚,口唇青紫,手足逆冷,纳呆,泛恶,尿少,双足胫浮肿,舌暗,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结代,或虚数无力。

这些症候有的因外感风、寒、湿邪,内侵经络,乃至寒湿凝结而痹阻心阳;有的由于劳倦内伤,情志不畅,而致心脾两虚,寒自内生,胸阳不振而成。

这些证候基本以阳微阴弦、无力鼓舞气血,乃至心肺瘀滞主要病机;如果未能及时调理,可进一步形成邪气闭阻,肺不宣肃,脾阳困遏,肾失气化,寒湿浊气上逆之类。

这些问题,其实和古人所说的“湿脚气”是基本相当的,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脚气篇》说:“脚气,本水湿下壅之疾。”

而鸡鸣散正是针对脚气之症而设,但也需掌握好几个辨证特点:

1. 心肺瘀滞,口唇青紫,心悸,喘咳。

2. 脾肾阳虚,寒湿泛滥,足胫浮肿。

3. 水寒上冲,喘促不得卧,咳唾口沫,呕恶,烦闷胸窒,舌苔滑或腻,脉或结代,或沉细无力。

我们分析一下鸡鸣散的配伍奥义:

君药:槟榔,性味苦辛温,味辛而能宣利五脏,味苦而可降气除滞,性温且能行气化水,是为君药;

臣药:紫苏,性味辛温而散表,辛温能散风除湿、通利气血,是为臣药。

佐药:吴茱萸、陈皮、木瓜。其中吴茱萸温经止痛,泄浊降逆而通利下焦;陈皮健脾理气,开中焦的壅滞,桔梗宣上焦手太阴肺经之气,以利气宣肺;木瓜则能祛湿舒筋,柔肝和胃。三者一起是为佐药。

使药:生姜,性味辛温,主要就是为了宣散湿邪,是为使药。

这么一配伍下来,全方就能上行宣散、下行导滞、中能疏壅。既可以通畅三焦,开泄水道,以驱逐三阴经的阴寒之气;又能够健脾和胃,行气除胀;更可以疏利气血,振奋心阳。

最后,我们再介绍一下鸡鸣散的几个常见化裁:

1、 复感外邪:

如果脚气再感受外邪,症见发热恶寒、心悸、双脚浮肿,膝以下发凉,舌淡苔白,脉浮数或结代者,可以加桂枝、防风、炙甘草,起到更好的祛风和营作用;如果低热而关节痛,舌苔白腻,可以再加羌活、萆薢,以逐风胜湿、舒筋利痹。

2、血瘀心肺

瘀血比较明显者,当见口唇青紫、颜面晦喑、黑斑、四肢指端青紫发凉,有的还痰中带血,心动悸,活动时加剧,舌紫暗有瘀点,脉沉涩或结代者,可以再配伍益母草、丹参、茜草、三七粉,以更好地活血化瘀,通畅血脉。

3、心阳衰惫:

如果出现心阳不振之证,症见心悸气短、汗出而喘、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看配伍人参、附子、浮小麦,以回阳救逆,敛津固脱。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疑问要回答,那就是鸡鸣散为什么叫做鸡鸣散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和它的服用时间有关,历代医家都认为,鸡鸣散应该在天亮时、也就是早上鸡叫的时候服下,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之举。其实,从子午流注之说来看,这类病症的病位在心,和肺脾肾三脏都关系密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几个脏腑的经络都是阴经。可以说,鸡鸣散的主证是一类阴寒凝结、肃杀阳气之证。

而鸡鸣的时候,正是阴末阳初之时,病者阴寒太盛,体内的阳气难以生化,这个时候使用鸡鸣散,能够启发阳气的生化之机,使得调和阴阳,鼓舞阳气上升之势而温化水湿。这就是鸡鸣散得名的由来。

同时,由于鸡鸣散的组成多是辛温峻猛而发散之品,如果乘热服,容易出现阴盛格热而吐,所以,古人不但指定鸡鸣散应该在早晨鸡鸣时服用,还应该放冷后,慢慢小口服用。

总而言之,鸡鸣散这个方剂名,和其它大部分方剂的命名规律不同,竟然指的是它的服用时间,这个知识点,您掌握了吗?

2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