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科学家李爱珍,4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遭拒,最终成了美国院士

洞鉴五千年 2025-01-09 10:22:31

学术界不同“战争界”,交流本应无国界之分,因此在和平年代,为推动科学技术大步向前,各国顶尖科研人员常常携手共同进步。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技术领域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便出现了因竞争而衍生出的排斥、打压现象。

就拿芯片技术来说,当年中国没有这个技术,但我们的发展又离不开这个东西,因此曾饱受美国的“管制”。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百废待兴,于是召唤各界人才回到祖国,在这样的召唤下,钱学森突破重重苦难毅然归国,是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在我国其他诸多领域,同样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他们仿若夜空中璀璨星辰,照亮祖国前行之路,袁隆平就是其一。

当年袁隆平俯身耕耘一生,只为一句“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往后也确实实现了梦想,我们永远怀念他。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科学家,她是研究半导体的,她叫李爱珍,是一位女性科学家,耗费数十载光阴,首创我国“分子束外延”设备。

在李爱珍研发出这个设备的时候,全球仅有三个国家成功研制,中国有幸位列其中,可见李爱珍为我国做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李爱珍曾四次叩响中科院院士评选之门,却均遭拒之门外,后来在2007年荣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外籍院士评选标准严苛至极,她能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其中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爱珍才逐渐被外界熟知,有关她的经历也被爆了出来,瞬间激起千层浪,为何她在国内、国外的评选境遇截然不同?

李爱珍于1936年出生在福建省的一个小乡村,父母为她营造了优渥的成长环境,而李爱珍也爱好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爱珍对科学萌生了炽热兴趣,1954年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彼时,这为她未来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李爱珍被分配至上海冶金所,期间她展现出非凡的钻研智慧,深挖科研富矿,为半导体技术研究夯实根基。

李爱珍历经十余年刻苦钻研,团队在半导体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技术并于七十年代得以广泛应用。

后来美国又开始对我国实施分子束外延设备出口禁令,李爱珍再次决定勇挑重担,全力填补这一技术空白,后取得傲人成绩。

总的来说,李爱珍将人生最美好的韶华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分子束外延之父” 卓以和曾盛赞她“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然而,李爱珍当时有一个没实现的愿望,成为中科院院士,她先后参与1999年、2001年、2003年以及2005年中科院院士评选,均未选中。

当时的原因有很多,一开始是因为没有人选她,因为李爱珍只专注于研究,在人际方面有些欠缺,后来则是因为年龄限制。

在此背景下,李爱珍放弃申请中科院院士,后来偶然与美国科学院有一次接触,直接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时李爱珍仅凭一份论文代表目录,便叩开了美国院士之门,荣膺外籍院士称号。

消息传开后,很多人为李爱珍抱不平,可李爱珍认为科研工作真正价值在于为国家、为人民倾尽所能,并非追逐个人名利地位。

0 阅读:10
洞鉴五千年

洞鉴五千年

你想听的历史故事,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