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德国科隆,是顺治帝的“通玄教师”,为何被判凌迟?

纵横五千年 2025-03-24 22:35:01

清朝入关后,皇宫之中活跃着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来自万里之外的欧洲,却受到朝廷的信任,有些人还担任着职务,他们能够出入宫廷,甚至可以见到皇帝的女眷们,这就是西方的传教士。在这些人中,汤若望颇有名望,他深受顺治帝的信任,被尊为“通玄教师”。然而在顺治帝死后三年,汤若望却被判凌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通玄教师

汤若望来自今天德国的科隆,当时正值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贵族,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青少年时期的汤若望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1611年加入耶稣会。七年后,汤若望等22名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当时正值明朝末年,汤若望因精通天文历法,并且善于铸造火炮,因此受到了明朝官方的重视。

明清易代并没有影响到汤若望的命运,他反而更受清朝的重用,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钦天监监正。无论是多尔衮,还是顺治帝,都对汤若望非常信任,朝中的汉人士大夫也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就连孝庄皇太后都对其敬重有加。1655年,顺治帝加封汤若望为通政使,赏给一品职衔,还授予“通玄教师”称号。

二、康熙历狱

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幼康熙帝即位,由四个满族权贵辅政。随着顺治帝的离世,汤若望失去了庇佑,可是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其中最猛烈的攻击,来自一个名叫杨光先的人。1664年,杨光先以“为职官谋叛本国”和“造传妖书惑众”两个罪名,通过礼部控告汤若望。辅政大臣们反应十分迅速,立即主持审理了此案。

没过多久,刑部就将汤若望等人逮捕入狱,接着又拟定了审理意见,认为汤若望为首犯,应处以绞立决。杨光先还不甘心,他又以荣亲王葬期存在错误为由,继续攻击汤若望等人。刑部采纳了杨光先的说法,于是加重了汤若望的刑罚,将其改为凌迟处死。然而之后北京不断出现异象,于是孝庄太皇太后出面,释放了汤若望。

三、平反昭雪

1666年,汤若望病死于北京,终年七十四岁,不过此时他的案情并没有得到平反。三年后,康熙帝擒住鳌拜,正式亲政后,才为汤若望平反昭雪,不仅将“通玄教师”之号还给汤若望,还按照原任通政使加二级又加一级掌印钦天监印务的品级赐予恩恤,额外赐一品致祭银两。之后,康熙帝还亲自为汤若望撰写祭文。

那么,汤若望这场“历狱”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呢?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是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由历法、宗教而引发的。不过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觉得这是满汉之争。案子虽然是由杨光先引起的,但审理此案的是以四辅臣为首的满族权贵,这些人以杨光先的举报为切入点,以此来除掉深受顺治帝信任,以及与汉人士大夫关系莫逆的汤若望。

参考资料:1.《汤若望传》;2.《康熙的红票》

0 阅读:8
纵横五千年

纵横五千年

品读千年历史,感悟人生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