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陕西女子寄140元给新疆大叔治病,祖孙三代苦寻恩人53年

青春诗与远方 2025-02-13 17:46:00

一场罕见的病症,让维吾尔族的阿斯木老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但捉襟见肘的家境,让他不得不忍受长时间的病痛折磨。

在当地部门的帮助下,老人终于有机会前往医院就医。

可医生的无奈,让老人抱憾而归。

本以为事情不可能再有转机,一位身穿军大衣的姑娘的出现,悄然的改变了灰暗的结局。

可在种种变动下,那位热心的姑娘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在后来的日子里,老人直到临终前都还在寻找那个热心的姑娘。

后来他的儿子接过了寻人的接力棒,可在命运的捉弄下始终没能如愿。

现在寻人的接力棒到了老人孙女手中,祖孙三代寻人53年,能否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尾。

一位老人的遗愿

1981年的5月份,对艾外都·阿不都来说是特别悲痛的一段时间。

因为他的父亲阿不都· 卡斯木突然心脏病发去世了。

阿不都· 卡斯木在弥留之际,特别郑重的嘱咐了艾外都·阿不都一件事。

艾外都·阿不都

这件事是阿不都· 卡斯木唯一的遗憾,虽然他已经没有机会实现了。

但他希望子孙能帮他完成心愿,不然他在黄泉之下也难以安眠。

艾外都·阿不都是知道父亲心愿的,也知道这件事对父亲,对整个家族的意义。

所以他在父亲的床前发誓,自己一定会办到。

这件事情,开始于1964年的下半年。

当时已经步入老年的阿不都· 卡斯木生了一场怪病,他的四肢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疹子。

因为这些红疹子平时不痛不痒的,只是看起来比较可怕,对日常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阿不都· 卡斯木并没有在意。

阿不都· 卡斯木

可到了1965年的一月份,这些小疹子突然就病变成了一个个的小瘤子。

且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变大,并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疼痛感。

卡斯木被这个奇怪的病折磨的夜不能寐,但他家的经济条件太差了,根本没办法支撑他去医院求医问药。

当初身体刚出现异常的时候,他就是因为怕花钱才没有去医院医治。

可阿不都实在不忍心看着父亲被病痛折磨,便找到生产队申请了一笔救助费。

生产队考虑到阿不都家的情况,很快就批下来一笔30元的救助金。

在那个一毛钱能买两个鸡蛋的时代,30元钱能做很多事了。

阿不都考虑到父亲的病情,决定前往哈密市的医院接受治疗。

但他们家离哈密市比较远,交通只能选择火车。

可等两个人好不容易来到哈密市的医院时,得到的却是极度的失望。

当时哈密市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那里的医生对卡斯木的病情束手无策。

医生怕耽误卡斯木的病情,便建议他们去乌鲁木齐那里条件更好的医院就诊。

可阿不都哪里有钱呢,他只能先带着父亲返回家中另想办法。

之后父子两人准备离开哈密时,卡斯木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四肢上的肿瘤让他无法安坐,乘坐火车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场酷刑。

好在当地的民风淳朴,当时学习雷锋精神的浪潮又十分热烈,卡斯木刚上火车就得到了乘务组的密切关注。

乘务组在了解了卡斯木的情况后,主动在火车车厢的连接处搭了一个临时的床位,让卡斯木能平躺着休息。

卡斯木以区别于旁人的状态躺在火车上,是特别容易引起其他乘客的注意的。

乘客们在经过卡斯木的身边时,总会有意无意的多看几眼。

途中有不少人来问卡斯木的情况,在听到他的病情时都会露出一丝怜悯,但他们通常也会在看到卡斯木的身体时露出一丝惊慌。

随着时间的流逝,卡斯木逐渐接受了旁人对自己的避让。

但一个身穿军大衣的姑娘的出现,让他感动的热泪盈眶。

王香莲

那是一个年轻的汉族姑娘,她在看到卡斯木的情况后,毫不避讳的握住了卡斯木的手,又仔细观察了他身上的病症。

年轻姑娘看完卡斯木的基本情况后,主动开口询问了他们接下来的治疗计划。

阿不都把哈密市医院的建议告诉了年轻姑娘,年轻姑娘看到他们的神情比较凝重,就告诉卡斯木他的病症只是看起来严重,治愈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年轻姑娘说她现在就是要去乌鲁木齐的亲戚家,所以主动跟卡斯木交换了通讯地址。

之后她又说让他们在去乌鲁木齐前给自己写信,到时候她会在乌鲁木齐的医院等他们。

卡斯木父子与年轻姑娘交流了半个多小时后,火车就到了站点。

年轻姑娘和其他热心人一起帮忙把卡斯木送下了火车,跟他们挥手告别,说着乌鲁木齐见。

承载着关切的信件

卡斯木回到家一周后,收到了一封来自乌鲁木齐的信件。

信件的署名是王香莲。

根据信中的内容,阿不都知道了写信人就是他们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个年轻姑娘。

王香莲说她去乌鲁木齐的医院找过了,没有见到卡斯木,所以想问下他们是不是还没有准备好。

阿不都不忍心让王香莲的好意落空,便拜托邻居给王香莲回了一封信,说他们还没有做好去乌鲁木齐的准备。

确实阿不都是想带着父亲去乌鲁木齐的,但窘迫的经济让他们寸步难行。

就这样一推再推,时间到了1965年的2月份,王香莲又寄了一封信过来。

她在信中说自己的假期已经结束,要离开乌鲁木齐前往西安念大学了。

如果卡斯木去了乌鲁木齐,一定要把新地址告诉她。

阿不都想回信感谢王香莲的关心,但他并不知道王香莲在西安的地址,只能把感谢牢记在心中。

到了3月份的时候,卡斯木的病情已经恶化到不能再拖了。

阿不都实在不忍心看着父亲被病痛折磨,便给哈密市的相关部门写了一封求助信。

相关部门在知道了卡斯木的情况后,联合生产队凑了350元作为医疗费。

他们还保证,会承担卡斯木后续治疗所需的全部费用。

有了相关部门的支持,阿不都终于能带着父亲前往乌鲁木齐了。

3月15日,阿不都和母亲在亲戚的帮助下,带着父亲来到了火车站。

中午12点,他们在火车站旁边的邮局处收到了王香莲的第三封来信。

王香莲在信中问卡斯木有没有去乌鲁木齐,说自己十分关心卡斯木的身体状况。

她还在信中夹了十元钱,希望能帮助到卡斯木。

阿不都把信和钱拿给了卡斯木看,卡斯木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知道王香莲作为一名没有收入的学生,攒够十元钱有多难。

之后阿不都一家人带着亲戚和王香莲的关怀登上了火车,但一上车阿不都就开始发愁。

他们上车时有亲戚的帮忙,可下车时要怎么弄呢。

他们有太多行李要搬,卡斯木还需要有人抬着。

但阿不都担忧的各种糟糕情况都没有出现,因为他们在火车上遇到了两名解放军同志。

他们正好也去乌鲁木齐,在下火车时主动帮阿不都搬了行李,还帮忙把卡斯木抬下了火车。

解放军同志把卡斯木一家送到了火车站的出口,在得知阿不都要去医院后,又主动找来了三轮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门口。

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很周到,考虑到阿不都一家语言不通,就主动帮忙办理好了住院手续。

安顿下来后,阿不都给王香莲回了信。

他说父亲已经在乌鲁木齐的医院住下了,让王香莲不要担心。

来到乌鲁木齐后,卡斯木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卡斯木住院期间,来了几位陌生人探望。

经过介绍,他们才知道这些人是王香莲的亲戚,是王香莲拜托他们来帮忙的。

不止这些,王香莲还来了很多封信,每次里面都会夹着一些钱。

在先后寄过来的信中,王香莲总共寄了140元。

在信里,王香莲还让阿不都拍了一些卡斯木的照片,说自己会在西安帮忙寻找治疗办法。

面对王香莲的付出,卡斯木十分感动,他在心中已经把王香莲看做了女儿。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卡斯木病愈出院了。

阿不都很是感谢王香莲在此期间的付出,就拜托朋友给乌鲁木齐的电视台写了一封感谢信,想弘扬王香莲的精神。

文章见报后,阿不都还专门剪下来寄给了王香莲。

回到家后,卡斯木也没有中断和王香莲的联系。

他想着等生活好了,要去跟王香莲见一面。

可卡斯木的生活并没有好起来,他的病在69年复发了。

这次卡斯木听了医生的建议,准备前往西安治病。

卡斯木虽然被病痛折磨着,但他却很开心,因为王香莲就在西安。

等卡斯木到了西安的医院后,发现那里皮肤科的医生都认识他。

卡斯木想着肯定是王香莲拿着自己的照片来过,心中更是感动。

医生经过诊断发现卡斯木的病需要用X光照射治疗,但西安的设备不足,可能会延误卡斯木的病情。

所以医生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卡斯木前往上海接受治疗。

在离开西安前,卡斯木去了王香莲所在的大学,但王香莲那时已经毕业,被分到了东北工作。

学校并不知道王香莲的新地址,卡斯木就这样失去了王香莲的消息。

遗憾终被修补

在上海治疗好病症后,卡斯木回到了家乡。

他拍了很多自己恢复健康的照片想寄给王香莲,但始终没能找到王香莲的新地址,这件事就成了他的执念。

到了1981年的5月份,卡斯木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4岁。

他带着对女儿王香莲的思念,从此长眠于地下。

阿不都没敢忘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但他的孩子还小,他离不开家,只能盼望等孩子大了,自己就可以去寻找王香莲了。

可天意弄人,阿不都的孩子全都长大后,他的妻子又生了病,瘫痪在床。

为了照顾妻子,阿不都更离不开家了。

阿不都形影不离的照顾了妻子十几年,妻子寿终正寝后,他也年岁不小了。

阿不都看着自己日益衰老的身体,觉得找到姐姐王香莲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而阿不都的女儿海丽切木·艾外都知道父亲的心愿,她主动揽下了寻找王香莲的任务。

她说如果自己也找不到,就让自己的女儿继续找。

自从开始寻找王香莲,艾外都就格外关注各种寻人信息。有次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寻人栏目,知道了还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寻人。

当艾外都看到栏目组都能找到海外的人,想着他们肯定也能找到王香莲阿姨,于是报了名。

栏目组果然没有让艾外都失望,他们顺着阿不都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同样思念着卡斯木的王香莲。

2018年4月,王香莲和阿不都在节目中见面时紧紧的抱在了一起。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都还没有20岁,现在都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

王香莲还保存着当年卡斯木寄给她的照片,她说自己经过几次搬家,丢了很多重要的东西。

但因为这些照片都被她随身保存着,所以一件也没有少。

姐弟俩握着彼此的手,诉说着长达几十年的思念。

他们跟彼此分享各自的生活,像真正的亲人一样。

阿不都一直念叨着,53年了,他终于再次见到了姐姐。

王香莲说当年第一次见到卡斯木时,其实对他的病情并没有底。

但她觉得要给病人希望,她自己也是学医的,想最大可能的帮病人减轻痛苦,所以才主动攀谈。

后来也是在来往的通讯中,跟卡斯木一家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王香莲的老伴胡庚辛也来了,他说自己跟王香莲结缘也是因为卡斯木一家。

当年王香莲帮助卡斯木的事迹被她所在大学的广播室报道了出来。

胡庚辛听了之后马上就被王香莲感动了,他想认识这个女孩子,更想和这样的女孩子在一起。

于是他对王香莲展开了追求。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现在两家人的生活都很圆满。

他们全部人都来到了北京,聚在一起拍了第一张大合照。

艾外都和女儿还邀请了王香莲一家前往哈密市游玩,王香莲一家欣然应允。

他们还约定,以后每一年都要聚会一次,给这53年的等待一个享受团圆的机会。

艾外都说爷爷跟王香莲阿姨的故事和爷爷求医路上的故事,让她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是民族一家亲,她始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

0 阅读:0
青春诗与远方

青春诗与远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