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新车均价超20万!我们的国产车,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贵的?

汽车扒一扒 2024-09-04 17:46:04

我们大概统计了下,在正在进行的成都车展上,自主品牌疯狂的推出高端车型。

无论是比亚迪的全新MPV,ZEEKR 7X还是坦克400的燃油版,十余款新车的均价都超过了20万,显然这些车型不是给工薪阶层准备的。

借助新能源赛道,一部分自主品牌冲出了重围,获得了在高端市场立足的机会,比如说AITO、蔚来、理想,这些全新的品牌,在落地就吃行业红利、产业红利、认知红利以及供应商红利的基础上,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高端市场的重要一份子。

以理想为例,2023年制定的全年销量目标是80万,均价超30万的中国品牌设定如此膨胀的销量目标,说明理想自身就比较自信。

高端品牌拥有丰厚的单车利润,是很多自主品牌所向往的。

去年以来,BBA的销量直线下滑,宝马、奔驰的销量跌幅都在5%以上,这是建立在大幅度降价的基础上,比如说此前价格极其坚挺的奔驰GLC,目前的终端优惠幅度在10万以上。

一边是放大的优惠幅度,另一边仍然是下滑的销量。

中国品牌的向上冲击让传统的豪华市场难以稳健发展,过高的泡沫还在收缩,BBA的多款车型价格不断下滑,原因是在高端市场中,有越来越多新的选择可以消费。

智能化、电动化、科技化表现,传统的BBA车型无法提供,但新的中国产品不仅仅做好了这些,还做出了服务、设计、定位、用途上的差异化。

换句话说,中国品牌越来越贵,是建立在新能源产业结构完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打出和BBA不同的组合拳出来。

车展作为风向标,各大企业选择将核心产品,或者将下一个战略产品放在车展上发布,自然可以理解。

但其实,更多消费者没有这么强的消费能力。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7月,30万以上产品的销量份额占比在14.2%,也就是30万以内产品的销售体量,占比接近86%。

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左右,这意味着其实对于国内消费市场来说,15万以内的消费产品占据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过去一年,乘用车市场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只有一台Model Y入选,其它9台车型分别为:海鸥、轩逸、朗逸、秦、元、速腾、宋PLUS\Pro、CS75 PLUS。

这些都是典型的10万级产品,甚至15万车型都非常少,说明其实在终端消费方面,经济、舒适、大空间、大尺寸车型依然是绝对意义上的主导产品。

这些车型鲜有露出,重要的原因是,车型成熟,不需要做额外的营销,企业会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价格折扣上,而且对于这部分用户群体来说,更看重产品本身,而不是营销价值。

10万级产品其实比高端车型更难设计,工薪阶层对质量、寿命要求更高,想要满足工薪阶层的需求难度不小。

一方面,长周期的可靠性非常重要,一台好车的标准不是炸裂的参数,而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可靠性、稳定性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

另一个是,日常使用的舒适性,日常维修的经济性,以及日常使用的品质有极强的保证。

除奔驰、宝马极个别企业之外,所有的企业都是靠着工薪阶层的口碑在生存,汽车本身就是复购率极低的商品,营造长周期的口碑比什么都重要,汽车企业动辄几十年的历史,生存的根本是靠着更多人的支持。

自主品牌要生存,其实靠的就是工薪阶层需要的产品。

传统燃油车之外,新的动力结构,新的定价,新的产品力出来,让中国品牌在话语权上多了一些机会,在竞争外资品牌方面有更多的实力显现出来。

所以,高端中国车越来越贵,不是一件坏事儿,重要的是,工薪阶层需要的民用产品,自主品牌一定要长期做好口碑的维护。

0 阅读:222

汽车扒一扒

简介:懂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