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王稼祥提到毛主席再婚一事,贺子珍为有人照顾毛主席感到欣慰

觅波评过去 2023-11-20 06:58:00

贺子珍在青岛海边

前言

在早期革命时期,毛主席经历过政治生涯的最低谷,是贺子珍陪伴他,照顾他,用赤诚而真切的爱,使毛主席在忧愁苦闷之时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暖和安慰,两个人携手熬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从1928年结婚,到1937年贺子珍出走苏联,在毛主席和贺子珍十年的婚姻里,十年同舟共济的战友情深,十年患难相扶的同志义长,无论是对于毛主席,还是对于贺子珍来说,都是难能可贵,再难寻觅的。

因此,在后来的岁月里,毛主席和贺子珍虽然只在1959年短暂的见过一面,但他们心里都有对方的影子,尽管相隔天涯,但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对方......

贺子珍远走苏联,王美兰:那个春节,毛主席过得很孤单

1937年9月,由于生活上的苦恼和身体上的不适,身怀六甲的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到苏联治病、学习。她的出走,为她和毛主席十年的婚姻画上了句点。

贺子珍

1938年的春节,延安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处在节日的欢乐氛围里。但贺子珍不久前刚刚离开,两个人的“分手”成为毛主席心里隐隐的一道痛,原本就情绪不高的毛主席在周围热闹气氛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落寞。

毛主席

除夕这一天,毛主席是和李六如、王美兰共同度过的。李六如是党的高级干部,王美兰是他的妻子,也是一名老红军。

当天,毛主席看上去很平静,但王美兰能看出一种巨大的哀愁正在笼罩着他。后来,王美兰回忆:“那年的春节,毛主席过得很孤单。”

第一排左二是贺子珍,第一排左四是王美兰

1938年1月,贺子珍顺利抵达苏联。

1938年2月,贺子珍的父亲贺焕文因病去世,留下贺子珍的母亲温吐秀独自一个人生活。为了让母亲晚年过得好一点,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和妹妹贺怡把温吐秀送到了形势较为稳定的延安,想让贺子珍就近照顾母亲。

但是,革命年代消息不通畅,贺敏学和贺怡不知道贺子珍已经到苏联去了。因此,当温吐秀抵达延安时,并没有看到女儿的踪影。

温吐秀

这时候,毛主席接过了照顾温吐秀的责任,让她度过了一个平静、安详的晚年。三年后,温吐秀病逝,毛主席又给她买棺安葬,还在她的坟前树立了墓碑。

后来,胡宗南攻占延安,温吐秀的坟墓惨遭破坏。夺回延安后,毛主席掏了十块银元出来,托延安的百姓给温吐秀修缮了坟墓。

虽然毛主席和贺子珍已经分手了,但他对贺子珍的母亲温吐秀仍然展现出了无可挑剔的孝心和胸怀,既让她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过着安稳的日子,又让她在去世后有安眠之所,这是何等的孝心和胸襟。

1938年秋天,怀胎满十月的贺子珍生下一个男孩,并给儿子取名为“廖瓦”。

新生命的降临让身处异国、漂泊无依的贺子珍感到了久违的喜悦。儿子出生后,贺子珍的脸上常常挂着笑容,她对未来充满希望,离开延安时赌气的情绪也一扫而空。

与此同时,贺子珍还怀着高兴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贺子珍用平和、自然的语气向毛主席介绍了自己在苏联的一些情况,并把儿子出生的喜讯告诉了他:“我生了一个男孩,长得很像你。我的奶水不够孩子吃,孩子一半靠牛奶,一半靠米汤喂养。”

之后,贺子珍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新的生活,决定好好抚养儿子长大,好好在苏联学习,学成后回国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贺子珍

然而,就在贺子珍对将来的生活充满美好憧憬时,命运却无情的捉弄了她。

1939年年初,只有6个月大的廖瓦患上了流感。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不高,廖瓦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流感恶化为肺炎,最终不幸夭折。

贺子珍眼睁睁看着襁褓中的儿子被病魔夺去生命,他还不会说话,还没有叫一声“妈妈”,还没有见他的父亲毛主席一面,就永远地离开了。

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在贺子珍心里撞击着,泪水从她的心底涌出,她抱着儿子的遗体不愿撒手。

后来的开国中将钟赤兵、贺诚当时也在苏联学习,他们劝说贺子珍无果,只好一个用力,将廖瓦的遗体抱过来,妥善安葬了。

儿子的离世对贺子珍的打击是巨大的,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贺子珍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儿子生前的面容常常在她的脑海里浮现,让她感到刻骨的思念和悲伤。与此同时,她仿佛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撑,对未来感到迷茫。

1939年秋天,王美兰身患阿尔巴痢疾,病情很不乐观。她只能暂时放下革命工作,离开延安,远赴苏联治病。到苏联后,她和贺子珍分配到了同一间屋子居住。

第一排左一是蹇先任,第一排左二是王美兰,第二排左三是贺子珍,第二排左四是贺诚

那时候,贺子珍还没有从儿子病逝的痛苦中走出来,她的床头摆放着一张廖瓦的照片,王美兰经常看到她望着那张照片掉眼泪。

而且,有时候贺子珍早上起床后,王美兰朝她的床上看,经常看到她的枕头上有一大片泪渍,猜想她一定是在夜里偷偷哭了。

看着贺子珍伤心难过的样子,王美兰很同情她,经常跟她聊天,开解她,并鼓励她振作起来。在异国他乡,王美兰像一个知心人一样和贺子珍作伴,倾听她的心事,给了她很多安慰。

毛主席得知儿子夭折的消息,内心震动不已,悲恸至深。听说贺子珍失去儿子后常常以泪洗面,毛主席便安排女儿李敏到苏联陪伴贺子珍。李敏的到来,渐渐抚平了贺子珍内心的伤痛,也成为贺子珍新的的情感寄托。

在苏联,王美兰对贺子珍很好,而另一位老红军蹇先任也处处关心着贺子珍。

蹇先任

贺子珍曾和蹇先任提到过自己与毛主席分手一事。当时,贺子珍告诉蹇先任,自己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并懊悔地说:“这都怪我不好,我当时太任性了。人们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是一步走错终成遗恨。”

1941年,蹇先任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马上就要回国了,并提议让贺子珍跟她一起回去:“这是别人的国家,你在这里永远是作客,还是回去的好。”

贺子珍对这个提议动心了。她想,自从自己双脚离开延安,踏上异国的那一刻,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也许回到祖国去,她那颗饱经风霜的心才能得到温暖。

于是,贺子珍告诉蹇先任,她要一起回国。蹇先任得知她的决定很高兴,提醒她向组织上讲明情况,便于组织上安排相关事宜。

但第二天,贺子珍改变了主意。蹇先任见她决心已定,不好再说什么,只是询问她接下来的计划。

贺子珍说:“我要学俄文,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然后我要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比如说,我可以当中文教师,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贺子珍(第一排左一)

1942年,王美兰的病痊愈了,也即将离开苏联回国。王美兰也建议贺子珍跟她一起回去,但贺子珍明确拒绝了,她想继续留在苏联。

王美兰临走前,贺子珍托她向毛主席问好:“你见到毛主席,代我问他好!”王美兰把她的嘱咐记在了心里。

不久后,王美兰回到延安。见到毛主席后,王美兰把贺子珍的问候带给了他,还向他叙说了贺子珍在苏联的生活情况,并描述了廖瓦夭折后,贺子珍日夜思念儿子,晚上一个人闷在被子里哭的情形。

虽然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的缘分结束了,但他们曾经共同走过一段坎坷的革命旅程,这段旅程在他们漫长的人生中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现在他们仍然是战友、同志。

因此,毛主席关切着贺子珍,从内心深处讲,毛主席希望她过得好。

毛主席

当天,毛主席本来情绪很不错。但听了王美兰的话,他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很久,不一会儿就离开了外间,回到里间去了。

1988年,王美兰回忆了那一天的情形:

毛主席平时对我很客气,很尊重的。这次,他竟自己起身进卧房去了。把我一个人撂在了那里。我理解毛主席的心情,不怪他,他心里太难过,又不愿在别人面前流露,就走开了。后来,警卫员告诉我,每晚毛主席都要办公到第二天清早,唯独那天早早就睡下了。

与此同时,王美兰还说道:“毛主席是重感情的人,他虽然再婚了,但仍然关心贺子珍,这是很明白的事。”

从王美兰回忆毛主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和他共同患难了十年的贺子珍是关怀和惦念的,也得以窥见毛主席作为一位伟人他的为人和风范,同时能真真切切地体察毛主席的精神世界,看到他有血有肉,充满普通人质朴情感的一面......

王美兰(左二)和家人合影

1988年,除了王美兰,贺子珍的战友曾志也回忆了她记忆中的毛主席。

毛主席和曾志

1988年5月16日,77岁的曾志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毛主席的一些往事,她回忆:“毛主席曾细细地同我描述了他同贺子珍夫妻生活的一些细节。”

1939年,曾志来到延安后,毛主席曾和她聊起过贺子珍。当时,毛主席动情地说:“我们是十年夫妻了,是有感情的。”

毛主席告诉曾志,他和贺子珍在一起时,曾经好多次前往茅坪河捕鱼。他们不知道捕鱼的方法,也没有携带捕鱼的工具。到河边后,两个人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径直走到河中央,看到鱼的影子就伸出手去捞,幸运的时候真的能捞到鱼。这时候他们会相视一笑,高兴地合不拢嘴。

毛主席还告诉曾志,井冈山时期,他想和贺子珍到外面散步,但又担心太引人注目。因此,在人多的地方,他们采取一个人走在前头、一个人走在后头的方式,到了人少的地方,再并排着走。

而对于贺子珍远走苏联的事情,毛主席曾对曾志说过一段发自内心的话,他说:

贺子珍是在我们吵架之后走的。我派警卫员去截她,劝她回来,她说什么也不肯回来。她就在一张手巾上写了与我诀别的话,让警卫员带回来。她的这封诀别信,现在还保留在我的文件箱里呢。

从曾志的回忆中不难看出,虽然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夫妻关系已经终结,但毛主席始终念着往日的情分。

毕竟,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毛主席和贺子珍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他们曾经是夫妻、是彼此的知心人。在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里,他们是战友、是同志,共同为革命事业舍身奋斗,是生死与共的生死之交。

毛主席和贺子珍

因此,虽然毛主席和贺子珍已经分开了,但那些共同生活的记忆犹在昨天,那些同甘共苦的往事历历在目。所以,毛主席一直关心着贺子珍。

毛主席:对贺子珍母女加以照顾

此后,毛主席对贺子珍的关心一直都在持续。

1946年夏天,王稼祥到苏联治病,几经周折打听到了贺子珍的下落。

见到贺子珍后,王稼祥问:“你今后打算怎么办?”贺子珍目光坚定地说:“回国去。”听了贺子珍的回答,王稼祥点了点头,显得很满意。

1947年年初,王稼祥给毛主席发去一封电报,汇报了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并转达了她想要回国的心愿。毛主席的回电很快就来了,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字:“完全同意。”

毛主席

由于王稼祥的病还没有好,还要在苏联待一段时间,不能立即带贺子珍母女回国。因此,他把贺子珍母女接到了家里住,等他病好后再一起动身回国。

在那段日子里,王稼祥和妻子朱仲丽经常陪同贺子珍外出,莫斯科的大戏院、歌剧院、公园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后来,朱仲丽回忆:“这是帮助贺子珍变换脑筋的办法。”

王稼祥和朱仲丽

当时,王稼祥同贺子珍谈到过毛主席再婚的事情,贺子珍表示,她为有人照顾毛主席感到欣慰。

几个月后,王稼祥病情好转,回国的日子就在眼前。不久后,王稼祥、朱仲丽、贺子珍一行人乘坐专列离开苏联,走上了回国的路途。

贺子珍在离开祖国十年后终于回来了。十年时间,多少世事已经蒙尘,多少故事成为历史云烟。当贺子珍在经历了许多坎坷和苦难,伤痕累累地踏上祖国的土地时,毛主席也不免心生感叹。

毛主席

1947年5月30日,毛主席给蔡畅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贺子珍马上要回国了,让她多多关照:“对贺子珍母女加以照顾。”当时,蔡畅担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东北局妇委书记。

1947年8月,贺子珍回到祖国,住在哈尔滨。

回国后,贺子珍从嫂子李立英口中得知哥哥贺敏学曾受过重伤,至今体内还有两颗子弹没有取出来,便托罗荣桓给她起草了一份电报,发给毛主席,恳请他同意贺敏学暂时离开华东战场,来到东北,在这里接受手术,取出子弹。

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第二天就回复了电报,在电报中,毛主席写道:“子珍:来电收悉。华东战局紧张,急需敏学在职就位。现在无法前来治疗,以后有机会再予考虑。”

1949年5月,毛主席派人征求贺子珍的意见,提出想把李敏接到身边生活,贺子珍几乎没有考虑就答应了下来:“既然主席想念孩子,我完全同意,没有意见。”

5月下旬,李敏住进了香山别墅,正式来到毛主席身边生活。自那以后,毛主席会在百忙之中抽出难得的空闲时间,关心、照顾李敏的学习和生活。

当时,李敏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但中文水平远远不够。毛主席向她了解了她在苏联、哈尔滨、沈阳的学习情况,以及贺子珍给她制定了怎样的学习计划。

当李敏告诉毛主席,妈妈让她抱定的学习宗旨是“学好中文,不忘俄文”时,毛主席欣慰地笑了,他告诉李敏:“你妈妈希望你学好中文是很对的。学中文的一个办法是背唐诗宋词,以后你每天都要学着背一点。”

毛主席和李敏

建国后,每逢暑假,李敏会在北京陪伴毛主席。每逢寒假,毛主席则会让李敏到上海和贺子珍团聚,共度母女相依的时光。

见面后,李敏会把她在北京的生活讲给贺子珍听。

从李敏的讲述中,贺子珍看出毛主席是个特别称职的爸爸。哪怕每天操劳大大小小的国事,他还是会在晚上回到中南海,陪家人吃晚饭,付出时间和精力关心李敏的生活。

晚饭结束,毛主席会一边看李敏的作业,一边询问她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给她一些指导和帮助。经过毛主席的督促和教导,李敏的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贺子珍对此很感激。

于是,贺子珍请嫂子李立英代她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贺子珍写道:“娇娇回国时,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现在不但会说了,而且会用中文写信了,这都是毛主席教育的结果,我们感谢主席对娇娇的栽培。”

毛主席收到信后,给贺子珍写了一封回信:“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

贺子珍

1954年,贺子珍生病了。得知这个消息,61岁的毛主席沉默良久,泪水无声地从他的脸颊滚落下来,他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李敏,让她给贺子珍带去。

在信中,毛主席写道:“苏医生是个好医生,杨医生也是好的,要听医生的话,不要抽那么多烟,烟抽多了对身体不好。”与此同时,毛主席还指示贺敏学尽可能照顾好贺子珍的生活。

后来,女儿李敏成为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的纽带。李敏常常给贺子珍写信,畅谈自己的近况,也经常会在信里提到毛主席。而毛主席也通过李敏向贺子珍转达他的关心和问候,并常常托李敏给贺子珍带去北京的特产、一些生活用品以及贺子珍所需的药品等,这些礼物是毛主席亲自挑选的,是他的一片心意。

时间匆匆而过,年轮走了一圈又一圈,毛主席和贺子珍一直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对方。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贺子珍刚刚回国时,就曾对交好的战友说:“我想见毛主席一面,说句话握个手就行。”毛主席也想见见贺子珍,自从1937年二人分别,如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不知道贺子珍近况可好?

时间很快来到1959年。

1959年7月9日晚,毛主席和贺子珍在阔别22年后终于在庐山重逢了,这也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见面。

人海茫茫,世事变幻,22年过去了,毛主席和贺子珍终于再次相对而坐。在90分钟的见面时间里,他们互相端详,发现彼此都已苍老。

美庐别墅会客室

贺子珍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22年的光阴在泪光中摇晃。

毛主席关切地问贺子珍:“你这几年生活得怎样?身体都好吧?”

贺子珍克制住激动的情绪,哽咽地说:“我好多了,你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毛主席感慨:“66岁啦,老了!忙呀,比过去打仗还忙!”

随后,毛主席询问了贺子珍在苏联的经历,两个人共同商讨了李敏的婚事......

这次重逢没有太多的言语,对于毛主席来说,这次相见是故人重逢的感怀;对贺子珍来说,则是满含悔意的倾诉。

当毛主席问贺子珍:“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贺子珍流着泪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后,毛主席和贺子珍互相告别。从此往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终生互相牵挂。

1970年,毛主席再次登上庐山,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登上庐山。在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毛主席说道:“贺子珍是对我最好的女人......”

0 阅读:2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