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惬意地吸着酸奶,满心期待着其中的益生菌能为你缓解便秘时,不经意间瞥见酸奶盖上“从巴马百岁老人肠道采集、筛选”的小字,心中不禁涌起一连串的疑问:
益生菌真的是从肠道提取的吗?具体是怎么提取的呢?它对人体又是否真的有用呢?
益生菌的起源与提取之路在人体肠道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约90%的菌群寄生其中,它们被分为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三大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076c5f509d4abd6daa61b6d1c650b8.png)
而益生菌,就是那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菌群,其最初大多来源于肠道或粪便的分离。
1930年,日本的代田稔博士成功从人体肠道中分离并强化培植出了干酪乳酸杆菌代田株,五年后,他将这种益生菌添加到牛奶中,于是,第一瓶养乐多诞生了。
以巴马益生菌为例,其从肠道提取到应用于酸奶的过程十分复杂。
首先需要找到巴马村的百岁老人及其具有相同DNA的族人,通过他们主动排便或者被动肛拭的方式获取样本。
之后,在粪便样本中加入灭菌液体进行梯度稀释,经过这样的操作,才有可能从15份样本中分离出156株乳酸菌。
这些乳酸菌还需经历两轮严苛的筛选,初试考查分解胆固醇、甘油三酯的能力,以及耐酸耐盐、抗菌能力这四项;复试则考查抗生素敏感程度,竞争比例高达156:1。
最终,HFL系列鼠李糖乳杆菌成功胜出。
如今,大多数的益生菌都是初代母菌在培养皿中繁衍的后代,与最初的肠道和粪便的关联已逐渐减小。
巴马益生菌的营销核心在于“巴马”这个地域概念,毕竟鼠李糖乳杆菌并非稀有菌种,商家借助巴马长寿村的名号,试图让消费者产生喝酸奶就能长寿的联想,然而过度宣传却适得其反。
益生菌的功效之谜多数消费者对益生菌的功效深信不疑,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却将那些宣称能缓解普通感冒、改善免疫健康的益生菌产品判定为欺骗性广告,欧洲食品安全局也多次拒绝为益生菌补剂提供健康背书,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证据不足。
循证医学强调医疗决策要建立在最佳临床研究依据之上,证据可信度分为9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为荟萃分析。
2021年,伊朗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益生菌的荟萃分析论文,他们搜集了近300篇近20年来的荟萃分析报告,结果显示,79%的研究表明益生菌总体上具有积极作用,暂时未发现负面作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3117806bb8c11097349179b2e92dab9.png)
在不同疾病类型中,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研究数量最多,有效率也相对较高;而神经系统附属器官相关的研究最少,无效率最高。
2011年世界肠胃病学组织的汇总结果也证实,益生菌在急性腹泻、抗生素相关的腹泻便秘、预防儿童和青少年牛奶引起的食物过敏等方面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在特异性湿疹、旅行性腹泻等方面也有大量有效的证据。
不过,益生菌要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
其一,是要保持活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我国2022年发布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则的定义,只有具有活性的才被认定为益生菌。
从培养皿到消费者手中,活性益生菌要历经菌种筛选、发酵等多个环节,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其活性就会受到损害。
所以,正规生产的益生菌产品大多采用低温运输,并运用包埋技术让益生菌处于休眠状态。
一旦撕开包装,益生菌的生命就开始进入倒计时,如果存放时间过长或者用热水冲泡,它们就会失去活性。
其二,要有足够多的活性益生菌。
活性益生菌进入肠道后,会与肠上皮细胞结合、粘附并定植,以此来维持肠道内菌群的生态平衡。
但现实中,很多产品的益生菌数量并不达标,部分菌种的耐腐蚀性较弱,经过消化系统的侵蚀后,仅有30%的益生菌能够完成定植。
此外,由于人类肠道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伊朗团队的荟萃分析中有21%的研究表明,部分人的肠道无法让外来益生菌定植,这类人被称为“排斥者” 。
乱象丛生的益生菌市场当前,益生菌消费市场乱象频出,这大大削弱了益生菌的实际效果。
首先是产品标识混乱,按照规定,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都应该标示出菌种的中文名称和菌株号,不含活菌的产品不能以含有益生菌相关的名称来命名。
但市场上许多声称含有益生菌的酸奶,仅仅只标示了菌种的中文名称,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益生菌产品” ,相关信息仅在包装袋和宣传页上可见。
2019年,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市面上11种声称是益生菌的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有4款样品完全不含活的益生菌,乳酸菌数量实测小于1。
益生菌市场之所以如此混乱,主要是因为代加工门槛较低,制造商很容易模仿生产产品;
而这些复制出来的产品价格却并不低,例如60克装的益生菌固体饮料,批发价最低仅6块5 ,但零售价却能高达78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839ef264d1170fb4139bb5e8e7e6ef.jpg)
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认知盲区和从众心理,大肆贩卖养生焦虑,将益生菌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养乐多就曾因宣传益生菌能防治新冠而被罚款45万元。
这么多年,我们眼看着各种保健品登上神坛,又屡屡见证它们从神坛跌落,希望下一个轮到的不会是益生菌吧?
文本来源 @赛博食录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