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的前因后果!

熊视古今 2024-09-01 11:19:42

1856年9月1日夜,太平天国的北王韦昌辉接到天王洪秀全密诏,从江西率兵折返首都天京(今南京),迅速包围东王杨秀清府邸。第二天凌晨,韦昌辉攻入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属全部被杀。此后,韦昌辉对杨秀清余党展开屠杀,致死多2万人。天京变乱,历来被史学家视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么,这场由洪、韦、杨三人矛盾引发的政治剧变,为何会在内部发作,并呈现得如此惨烈呢?

首先,杨秀清以天父的名义,逼洪秀全封他“万岁”。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地位,仅次于洪秀全。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沉迷宗教,将政务都交给杨秀清,让他成了实际掌权者。地位越高,权力欲就越大。有次,洪秀全称赞杨秀清直言进谏,说如果我儿子将来即位,大臣都能像兄弟你一样,才算尽了臣子责任。杨秀清却说,以后幼主登基,也要有兄长这般度量,才算明君,至于我,肯定会直言劝谏。

杨秀清想当辅臣钳制幼主的想法,在天京事变一年前,就被清朝情报专家张德坚看了出来,他说杨秀清是想要学古代权奸,独揽大权。此外,杨秀清还手握宗教特权,是天父(上帝)的代言人。早在金田起义前,每逢洪秀全不在,他就假借天父下凡,劝慰众人。

野心膨胀的杨秀清,不满足自己“九千岁”的地位,以天父之名,逼洪秀全封自己“万岁”。连他卫队衙门的楹联上都写着,“参拜天父永为我父,护卫东王早做人王。”他已经是人间“天父”,现在又想当人王,用宗教手段为自己争权,就无法为洪秀全容忍了。

其次,韦昌辉和杨秀清之间恩怨太深。变乱前,韦昌辉是仅次于洪秀全和杨秀清的三号人物。杨秀清独掌大权,对韦昌辉防范很严。太平军出兵湖北,原本是派韦昌辉带兵,由于杨秀清对他猜忌,临行前改派别人。有次水军士兵哗变,杨秀清以此为借口,责罚了韦昌辉数百杖,打得他卧床不起。

在杨秀清的打击和凌辱下,韦昌辉不得不装作“忠诚”,每次和杨秀清交谈不过三四句,就说如果不是哥哥教导,小弟哪懂这些道理?权力之争和私人恩怨,交织成了韦昌辉对杨秀清的深仇大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政权内部和天京事变类似的权力斗争并不少见,比如李密杀翟让,陈友谅杀徐寿辉。不过,这些斗争的牺牲者,大多是政权领袖本人,要论波及范围和影响恶劣,都远不如天京事变。

后来,韦昌辉因欲望膨胀,被洪秀全诛杀。而帮助平乱的翼王石达开,也受到洪秀全猜忌,气愤出走。起义初的核心人物,至此仅存洪秀全一人。变乱让人们看到天国的衰落,士兵传出歌谣说:“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然而,经历巨大动荡的太平天国,并没有就此彻底散伙,事变后,它又和清政府对峙了八年,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洪秀全能迅速提拔政治新人,重建领导集团。新被提拔的将领是李秀成和陈玉成,他们新获任用,有强烈的抱负,能够通力合作。事变后,太平军攻打清军江北大营,二人盟约立誓,共同作战。等到清军进功军事重镇三河镇时,陈秀成主动请战,并向洪秀全建议,李秀成协同作战,取得了战斗胜利。

此外,洪秀全还任命族弟洪仁玕(gān)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眼界开阔,处理政事也有章法。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了他的《资政新篇》就称赞道,原来贼党之中也有高人。其次,北方捻军对太平天国的帮助。捻军,是晚清活跃在安徽北部的土匪,由于缺乏统一组织,他们反清的行动,经常失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为了增强军力,与捻军联合作战,三河镇大捷就有捻军一份功劳。后来太平军战败,陈玉成当了俘虏,捻军还策划过劫囚,只可惜以失败告终。

最后,清政府猜忌湘军,让曾国藩不敢放手作战。太平军战场上的主要对手,是曾国藩。不过,他并非完全受到朝廷信任。当时有官员对皇帝说,曾国藩组建湘军前,就是村头百姓,现在一呼百应,恐怕对朝廷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曾国藩为了自保,和皇帝汇报时,就说自己不贪功,每天最多行军四十里。兵力不足时,就回老家招募,训练完成,才开始作战。他求稳不求快的战术,为太平天国在事变后恢复实力,提供了缓冲时间。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给太平天国续了命,可内部争权夺利的现象,没有因此遏止。陈玉成和李秀成后因军事分歧离心离德,双方士兵私下见了,也要互相骂对方野“长毛”。为避免二人权势太重,成了杨秀清第二,洪秀全将他们的部下相继封王,最后光是王爵,就封了近三千个。受制于内部矛盾的太平天国,最终无法进取,迎来了败亡。

杨秀清权欲膨胀,在天京变乱中惨死,证明了不受约束的权力,是真正的洪水猛兽。而由此引发的,导致太平天国走向失败的一系列内部纷争,也再次说明了,内部矛盾,总是应该被优先处理。

1 阅读:87
熊视古今

熊视古今

我很想说我是专家,可惜我不是,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