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应该是清王朝历史上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位皇帝,他寿命之高,在位时间之久,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史中无人可出其左右。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较为贤明的皇帝,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有一定的作为,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乾隆在位60余年,有记载的子嗣就多达十余位。
可一世英名的乾隆帝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较小的儿子颙琰作为了继承者呢?
一、儿子虽多却很无奈
01、嫡子的相继去世
在清王朝要说在位时间之久,子孙后代之多的两位帝王,一是乾隆帝,第二个就是他的爷爷康熙帝了。不过就立储问题上乾隆帝显然比自己的爷爷遇到的难题更少。
立嫡长子为继承者,是古已有之的惯例,受汉文化影响的乾隆也没有例外,他最初就立下了嫡长子永琏,可这个皇子刚刚做上太子没多久就夭折了,去世的时候还不到10岁,对这个儿子乾隆是给予厚望的,突然去世让乾隆痛哭一场还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
太子的夭折就意味着储君要从嫡子中继续选择,永琮是第二位嫡子,哥哥没了他自然就上升为了嫡长子,可不到2岁的时候他也去世了。就这样皇后仅有的两个儿子都不幸夭折,悲痛之中皇后也陪两个儿子去了另一个世界。
在皇后的葬礼上乾隆越想心里越难受,看着跪着的一帮庶子们气不打一处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庶长子。照理说嫡子们都没了庶长子应该被册封为太子,可就是乾隆这么一折腾这位皇子竟然受惊而病,最终不治身亡。
02、仅有的几位继承人
随着嫡子们的相继去世,乾隆悲痛万分,他决定不再册封皇后,这就代表继承者需要从一众庶子中选择。根据史料的记载,乾隆帝的儿子虽然有很多,但夭折病亡的不在少数。
其余的活下来的皇子中不乏泛泛平庸之辈,这让乾隆根本就无从下手选择,只能把册立储君的事情暂时放下。一转眼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此时的乾隆早已功成名就,而年龄也已经迟暮,眼下立储的事情就不能再耽搁了。
到乾隆执政晚年,活着的儿子一共还有6个,其中有2个还过继给了宗族兄弟丧失掉了继承权。
那么剩下的具有继承资格的只有4个,分别是第八子永璇、第十一子永瑆、第十五子永琰和第十七子永璘。说实话乾隆对这4个儿子都不怎么喜欢,没想当一代雄主竟然有了一帮犬子,这种痛苦或许只有乾隆自己知道。
二、乾隆帝最后的选择
01、儿子各有“千秋”
乾隆曾经感慨,太祖太宗的一帮子弟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长大后个个都是一顶一的人物,自己的一帮儿子从小饱读诗书长大后却这般无用。
那么咱们就看看这4位皇子究竟什么样,为何惹得乾隆帝如此恼怒。
第一位是永璇,这个皇子身体有缺陷,具体点就是瘸子,不管学识能力如何,作为大国的一代帝王形象仪表还是很关键的,这就不符合继承大统的要求。另外他做事相当散漫很没有耐心,所擅长的就是诗词书画,乾隆对他很不欣赏。
第二位永瑆是著名书法大家,以风雅之名著称,可乾隆认为他过于附庸风雅完全丧失了满洲人本就拥有的尚武之风。乾隆起初也考虑过他,但这个皇子很不争气,虽然贵为帝胄锦衣玉食,却为人极其吝啬,每日带着府中的人吃糠喝粥,成为了王公贵族中的笑料,乾隆失望至极。
第三位永璘当时的年龄比较小,但后来长大后也证明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他每天就喜欢到处游玩,结交一些市井之徒,尤其是不爱学习,乾隆对此训斥他做人轻浮。不过这位皇子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与皇位无缘也就干脆不闻不问,当起了一名“游侠”。
剩下的就只有永琰了,但说实话乾隆还是不喜欢他。
永琰从小就比较喜欢学习成绩也不错,举手投足也算得上端庄大方。不过这些美德在乾隆眼中完全不值一提,只不过是皇室子孙该具备的素质。乾隆自己是渴望有一个出众的儿子作为继承人的,可永琰的表现没有大的缺点,也没有突出的地方,这就让乾隆很无语了。
02、无奈之举
乾隆有几位女儿比较中意,可女子根本做不了皇帝;他还想过直接从孙子一代中选择继承人,可礼法不允许他这么做,只好作罢。万般无奈之下,乾隆帝只好让相对没那么差劲的永琰做了皇位的继承者。
众所周知,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为了规避帝王的名讳改为颙琰。此时的乾隆帝并没有驾崩,而是在幕后做了3年之久的太上皇。
这3年时间可以说嘉庆帝都是提心吊胆的,归根结底并不是说永琰太平庸、太无能,而是父亲的光环实在太耀眼了,作为这种人的儿子,可谓是每日如履薄冰。
一直到乾隆帝驾崩后,嘉庆帝才放下心,做回了真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