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文明的创建者。刚刚过去不久的9月10日,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第四十个教师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我国在京举行了“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多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刘洪来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据小编了解,这位老师从风华正茂到华发满头,始终深耕在教学与科研的一线,将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最挚爱的教育事业。在本科教学上,面对学生都“叫苦不迭”的强逻辑性课程,刘洪来教授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能力相融合,教学方法适当、结构合理、内容适度,激发学生对于重难点课程的兴趣。
刘洪来教授在教学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用科研反哺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举例来说,他主持再版改编了《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的教材、翻译出版本科教材《化工热力学导论》;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竞赛中斩获佳绩。
能够“以科研反哺教学”,刘洪来教授在科研上自然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的研究中,他建立了高分子系统的分子热力学模型和液液平衡的计算机模拟新方法,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现代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建立了基于缔合统计理论的复杂流体分子热力学模型,获2011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基于聚合物刷的Pickering界面催化体系构建与热力学机制,获2022年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二等奖……纵观刘洪来的科研生涯,可以精简地浓缩为“研无止境,成果频出”。
当然,这样的“教育家精神”在华东理工大学并不止于一人身上。该校教师团队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使得其“教书育人”“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教学上的“绝活”惠及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还是以刘洪来教授为例,他一直发挥“头雁效应”,带领该校物理化学教研室的老师,从教学改革和前沿科学研究两方面入手,将“物理化学”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物理化学教研室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上海市“教育先锋号”、国家级教学团队等荣誉;2018年,由他领衔的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教师团队获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刘洪来教授和上文提到的他所带领教研团队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师资队伍在“教育家”精神上的优秀代表,也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作为拥有两院院士11人,各类国家级杰出人才150余人的211名校,每一位教师都深耕教育热土,让华东理工大学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高地,或许这也正是该校备受学生和家长信赖的重要原因。